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雷锋精神”的深层内涵——观电影《青春雷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8日14:17 来源:文艺报 刘金祥

  值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50周年之际,潇湘电影集团、潇影第二影业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了电影《青春雷锋》。影片拍得真诚而真切、感人而催人。从1963年到2013年,半个世纪淹没了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然而当人们因种种现实疑虑和困扰而叩响遗忘之门时,孰能料到,出现在电影作品中的却是远离时尚、一身草绿军装的雷锋。雷锋的“复活”显然具有复杂而丰富的现实意蕴:渴望雷锋精神永回人世,希冀道德风范长存光大,热盼污浊现象早日廓清。这是持久的渴望、希冀和热盼,以至于50年后,渴望、希冀和热盼竟转化为横贯历史时空的呼唤。寻找和呼唤雷锋颇如世界范围的文化“寻根”,尽管朝向过去,却首先针对现实,最终指向未来。

  雷锋,一个用短暂生命书写“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共产党员,一位以赤诚情怀诠释“立党为公”的优秀青年,在他离开我们50年后的今天,其精神已然成为我们社会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元素。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品位的电影《青春雷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的冲击,更有心灵的震撼。也许总有那么一些人认为,雷锋这样的优秀青年和精神楷模是不屑一顾的,但电影《青春雷锋》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冷峻的理性思辨眼光,寓目和点绘雷锋及雷锋精神,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而感情又将我们引向思想”,爱森斯坦的这句名言是对《青春雷锋》的最好诠释。影片并没有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高傲姿态,也没有拿出盛气凌人的布道口吻,最终为历史所接纳、认同和褒扬,源于他所献身的土地和人民,源于他与祖国与百姓的相濡以沫。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充满各种诱惑的当下,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更真实地存在着,那里活跃着成千上万像电影《青春雷锋》里的群众,为这些人的福祉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这就是电影《青春雷锋》张扬的思想主旨。作品也正是基于这一立场,以一种平民意识和简约手法,展现雷锋艺术形象的率真和质朴,增强观众对这一艺术形象的认同、信服、钦敬和仰慕。

  对以往人物和事件重新出现的问题,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政变记》中作过十分精彩的表述:“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这深刻而精辟地道出了一种社会历史生活的辩证过程,即一切重现的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其“复活”时具有不同于过去的内涵和意义,无论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和面貌出现。这也就是“喜剧”和“悲剧”的不同,那么“雷锋”现象的“悲剧”和“喜剧”又是什么呢?

  雷锋的业绩是和辽宁抚顺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那张阳光灿烂的面孔是以古老而沧桑的中国大地作为背景,其形象的全部含义正是当时中国国情的全息摄影。雷锋以“死而后已”履行了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感恩;然而他那永不衰竭的人格力量和道德风范,在面对贫困的国家时也许有回天乏术之感,这难道不是因为当时中国的贫困与落后?难道不是和我们未能更早地找到解脱贫困和落后的道路有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雷锋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这恰恰是马克思所说的“悲剧”在抚顺、在中国的上演。

  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对历史或现实新的精神发现和审美再造。电影《青春雷锋》以艺术形式再现了雷锋的真实形象,喻示的“喜剧”也就应运而生了。换言之,“喜剧”的内涵其实就是呼唤寻找雷锋的“现实生活需要”。这种需要不只是污浊事物引起的情绪上的不平,也不只是因为市场经济发展中“泥沙俱下”亟需道德力量的净化,更重要的还在于提振信念和笃化信仰。如果说结构是影片的骨架,那么细节则是它的血肉。要想在有限时间内还原雷锋的整体印象,就必须用宏观统摄的方法进行全面概括,用微观呈示的方式加以具体展现。所以电影《青春雷锋》以雷锋的情感情怀情愫为线索结构艺术形象,突破传统影片链锁式推进的窠臼,展现出作品主题在时代视野内纵横驰骋的艺术气派,生动地传递出雷锋精神在中国大地上生长的拔节之声。

  生活永远不会纯净如仙境瑶池,人们无法不去面对那些和雷锋大相径庭的人和事。我们当然希望看到这样的现实:那些因雷锋形象的映照显得卑微甚至丑恶的人会自惭形秽、翻然从新;然而人们更热切地要求是优化社会大环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