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文字止处,音乐发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8日09:36 来源:深圳特区报 王俊 齐洁爽

  知名乐评人、《靠谱》作者田艺苗谈音乐与音乐评论——

  文字止处,音乐发生

田艺苗田艺苗

  她是一名科班出身的作曲系副教授,生于艺术世家,受过30年严格的专业训练,一路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副教授,有着学院派的纯正艺术血统。

  然而,她却用毫不刻板的文字、亲切随和的口吻、甚至有些八卦的絮叨,将一个多姿多彩的古典音乐世界托到读者面前,践行着“穿T恤听古典音乐”的理念,并引来众多拥趸追随。

  她就是知名乐评人、专栏作家田艺苗。3月16日下午,她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行的乐评集《靠谱》读者见面会,让书城北区大台阶挤得水泄不通,场面极其火爆。她的讲座和她的文字一样,毫无学院匠气,几乎听不到什么变奏曲、复调、大小调、和声对位等枯燥的专业术语,有的只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在她的世界里,高雅音乐从殿堂之上来到人们身边,可听、可触、可感、可拥有。

  活动间隙,本报记者专访了田艺苗,听她讲那“不穿燕尾服”的古典乐,以及在感性音乐和理性文字间发生的种种缠绕纠葛。

  欣赏音乐无需仪式感

  记者:你自己是一位学院派的作曲家和老师,却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倡导“穿T恤听古典音乐”。做这种大众化传播的初衷是什么?

  田艺苗:确实,虽然我自己是搞作曲技术理论的,每天的工作就是把音乐的和声、节奏、复调、配器等分析得很透彻明白。但我也深知,这种技术不应成为大众欣赏音乐的门槛。曾经,我去音乐厅时,看到坐在那里的观众很多人已经头发花白,不由得就想,为什么音乐不可以离年轻人更近,离生活更近?于是开始尝试写一些轻松的文字,传达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去感化和影响更多人。

  记者:可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音乐仍然是需要西装革履、正襟危坐地去听的,有一种天然的仪式感。

  田艺苗:这种仪式感本身也可以理解。但是,并非必要条件。艺术不应该有太多繁文缛节。“穿T恤听古典音乐”就是对仪式感的抗衡。穿T恤表达的是一种态度,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对音乐的欣赏更容易成为有创意的聆听。太多形式上的束缚会让人们的聆听不自由。而艺术本身应当是自由的,甚至常常质疑规则、传统和道德。

  记者:你的乐评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作曲家的八卦故事。这样会不会干扰读者对音乐本体的认知?

  田艺苗:以轻松的态度写乐评,不可避免提到八卦。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讲到肖邦、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都难免点到一些他们的风流韵事、八卦传闻。我不觉得这会干扰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太正经了读者反而不好接受。对乐评来说,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比如,我们在写李云迪、郎朗时,不应当只写他们本身,而应该探讨为什么中国在这个时代涌现这么多优秀钢琴家,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时代共性。

  记者:这些因素都是音乐欣赏的一部分么?

  田艺苗:嗯。当我们听一首乐曲时,不仅要理解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的本体特点,也应了解音乐的背景,诸如其产生的年代、环境,作曲家的情感、性格、人生跌宕等。了解了作者的历史,才能知道音乐的价值所在。

  从审美的角度写音乐

  记者:很多乐评人有一种感觉,在音乐的丰富多义性面前,文字显得苍白无力。你是如何突破这种窠臼的?

  田艺苗:确实。有一种说法是:当语言停止的时候,正是音乐开始的时候。音乐的抽象性,使得文字和音乐之间的转化存在一定困难。文字是用来叙事的,而音乐是用来审美的。面对音乐,我们写出的往往只是一堆形容词而已。如何解决这种悖论?我的办法是充分利用通感。在听觉之外,还可以用嗅觉、味觉等来相对准确地传达音乐的感觉。这种实验很有意思。实际上,我觉得诗歌这种文体与音乐有更多相通之处,它们都具有多元、多义的折射性。我的文字一般来说是偏诗意的。

  记者:作为乐评人,你却写过一篇文章《乐评有什么用》。实际上很多音乐创作者对乐评也往往持有敌意。你怎么面对这种矛盾?

  田艺苗:在古典音乐史上,乐评人往往是“大反派”的角色。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等大师在出道初期,都曾经被乐评人骂,受过很多不该有的对待。但这并不意味着乐评没有它的作用。乐评人的任务是培养听众,引导人们去发现、欣赏好的音乐。音乐和音乐评论之间就是在这样的纠结中共同成长的。

  记者:你很少写一些批评性的乐评。这是为什么?

  田艺苗:跟我个人性格有关系。我个性不是尖锐的人,所以文字不大往批评的方向走。我的文字更倾向于审美。我是因为喜欢某些音乐才动笔,不喜欢就不写,不大去批判别人。当然,每天都会不满意自己的文字,总觉着还有写得更好的可能。

  记者:谈谈你喜欢的那些作曲家。

  田艺苗:我此次在深圳见面会上放了电影《香奈儿的秘密情史》,其中斯特拉文斯基代表作《春之祭》首演时的片段很经典。我很喜欢斯特拉文斯基,他的革命性和才华令人敬仰。我也很喜欢勃拉姆斯,他的个性比较低调,有些“闷骚”。我感到我的性格和他在同一个“频道”上。他的表达方式不是那么直接,往往很难分辨是欢乐还是忧郁,他的音乐因抽象而无穷,值得反复去听。

  音乐娱乐化不必上火

  记者:李云迪、郎朗等明星级的钢琴家正在掀起阵阵热潮。这种娱乐化的倾向对古典音乐发展和传播有何影响?

  田艺苗:钢琴家本身被娱乐化并没有错,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道路。在给个人带来名利的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古典音乐,对音乐的传播是有一定正面意义的。越来越多的人会追随他们,进入音乐的潮流。当然,音乐家是否有市场和他演奏得好不好是两回事,应冷静对待。

  记者:你一直很推崇从深圳走向国际乐坛的张昊辰。为什么?

  田艺苗:我几乎听了张昊辰所有的录音,看了他的现场演奏,并和他有过多次交流。他弹奏的能力非常突出,具有一种属于演奏家的难得的光芒。这甚至超出了他的年龄。张昊辰能守得住寂寞,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善于思考,对音乐有自己的想法,是有学者天分的音乐家,前途无量。

  记者:喧嚣的社会环境和多媒体对生活的介入,让人们注意力越来越分散。而古典音乐是需要宁静的。你认为古典音乐发展的态势是向上的还是向下的?

  田艺苗:不管怎么说都是往上走的。古典音乐本来就是小众的。我的《靠谱》作为一本音乐书,能印1万多册已经很不错了。文化人群的分众化趋势,我认为是好事。正是分众,使各艺术门类的受众越来越专业。真正理解古典音乐的人越来越多,会给古典音乐打开更广袤的天空。

  田艺苗简介:

  出生于浙江温岭,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先后获音乐教育学士、作曲技术理论硕士和高级复调博士学位。她创立的 “穿T恤听古典音乐” 音乐讲座系列活动影响广泛,影响了很多年轻读者对古典音乐的认识。著有《流影留声》、《时间与静默的歌:20世纪西方作曲家的孤独吟唱 》、《温柔的战曲》、《靠谱》等。新作《穿T恤听古典音乐》即将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