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外国文艺 >> 新闻 >> 正文

沟通桥和守护神——怀念韩素音女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5日09:29 来源:文艺报 阎纯德

  2012年11月2日,瑞士时间中午时分,国际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韩素音在瑞士洛桑寓所仙逝,享年96岁。

  韩素音的生命旅途中,无论是写作或是社会文化活动,始终都牵连着中国的命运。尤其在20世纪中叶之后的30多年里,我们曾经在封闭的孤独中奋斗,而她作为沟通世界的桥梁、传达中国声音的天使,努力让世界了解、同情与理解那个从苦难中奋起、不断迈向自信与尊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

  韩素音于1917年9月12日出生在河南信阳周家谷,此时已近中秋月满,故取名周月宾,意为“月亮带来的小客人”,后又随族谱取名周光瑚,属周氏仁德公第22孙。其父周映彤生于成都郫县,1902年留学比利时,是中国第一代路矿专家。留学期间,他与当时比利时国防大臣的侄女玛格丽特·丹尼斯相爱,因家庭反对而私奔。父母的叛逆性格,无意中遗传给了欧亚混血的女儿。

  自少女时代,韩素音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她15岁在协和医院当打字员,17岁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读书,1935年秋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继续她的学业。留学期间,她常到图书馆里看书,那里的丰富藏书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她,不仅使她获得医学专业的知识,还使她在阅读西方文学名著中深深地爱上了文学。

  韩素音虽有一张西方的面容,心却是中国心。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祖国遭受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她毅然放弃外祖父馈赠的巨额资产,中断学业回国:“中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我要回到祖国去!没有什么爱比这种爱的力量更强大。”

  在归国抗日的途中,韩素音无意地开始了自己的三段婚姻与传奇。1938年她在海轮上遇到从欧洲回国的国民党军官唐保黄。她被唐保黄要为拯救祖国而捐躯的精神所感动,两人相爱结婚。但是,婚后,唐保黄竭力反对她到前线做救护工作,要她当一个安分的家庭妇女。为了精神寄托,她开始写日记和回忆录。其间,她把《目的地:重庆》初稿交给成都助产学校的修女玛利安修改。1941年,文稿得以发表,后又在美国出版。这本书,一方面使她坚定了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另一方面也触怒了唐保黄,骂她不守妇道,还狠毒地殴打她。1944年,韩素音又留学英国,入读伦敦女子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在伦敦当外科医生。1947年,唐保黄回国在东北战场阵亡,韩素音也就结束了这一场痛苦的10年婚姻。翌年,韩素音获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到香港从医,并取得英国籍。1952年,她嫁给出版商康柏,并改名为伊丽莎白·康柏。其后,她到马来西亚继续行医,还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但她与康柏感情相悖,其婚姻最后也“无疾而终”。

  50年代韩素音到新德里度假,在参观时与向导双双坠入爱河。1960年,印度因中印边界领土争端想攻打中国,要派一位高级军官领兵前往印中边界打仗,这位军官说:“中国是友好邻邦,不能打中国人。”印度将军非常恼火,训斥他:“你若不去就撤你的职!”他回答得很干脆:“撤职我也不去!”这个军官就是那个向导,中国名字叫陆文星,韩素音给起的。韩素音与陆文星相守至终,他们育有三个孩子,都在印度成家。

  回忆一生,韩素音感慨良多:“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韩素音多次说:“我的根在中国。”她一生的奋斗都是为了中国的尊严和中国人民的福祉。20世纪50年代,她应周恩来的吁请,回国与在北京的父亲重逢。从1956年起,她经常来中国访问和考察,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接见。1986年韩素音中国欧洲科学交流基金会成立,她任主席,这个基金会的主旨就是振兴中国科学,促进中国现代化。她还出资为中国作家协会创立了“彩虹文学翻译奖”,激励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她还到世界各地演讲,介绍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民族、青年、妇女及知识分子等问题,发表大量关于中国的文章,出版客观介绍中国社会、生活、变革的《早晨的洪流》《餐风沐雨》《回面》《拉萨,开放的城市》《毛泽东和中国革命》《周恩来和他的世界》《中国,2001年》等著作,为增进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韩素音不仅是一位政治色彩鲜明的中国问题专家,更是一位以英文、法文写作的国际著名作家。1942年,她以韩素音为笔名在英、美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目的地:重庆》(合著)。1952年,她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瑰宝》在美国出版,这是她的成名作,后改编为电影《生死恋》,1955年被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搬上银幕,并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奖。她还出版了《冬恋》《对影成一人》等多部小说,从此享誉国际文坛。1964年,韩素音怀着“吾欲在书中引入普世的人性”而开始撰写多部连续性的长篇传记小说,此类作品均取材于20世纪中国的风雨历史和复杂艰苦的社会生活,包括《伤残的树》《无鸟的夏天》(即《寂夏》)《凋谢的花朵》等几十部作品,无论是关于政治、历史、文化,还是偏重于文学的,无不与中国相依相恋。

  曾经风靡西方的《瑰宝》,经过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被介绍到中国。马尔克姆·麦克唐纳说:“对于当代亚洲和东西方关系中那些极为重要的问题,我还没看到有哪一本书比韩素音的这本书表现得更具深邃的洞察力。”《瑰宝》演绎一位有妇之夫马克·艾略特与一个有着欧亚混血儿的单身母亲的爱情故事。他们邂逅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香港,相见恨晚。虽然爱得死去活来,却不为世俗所容。马克曾希望他们一起远走他乡,但她出于对中国的依恋,没有答应,于是马克义无返顾地奔赴朝鲜战场。在朝鲜,马克遭遇地雷而身亡。韩素音痛苦地描述这段爱情:“马克去了朝鲜战场,我只能在笔记本上给马克写信,我没有他的地址,信往哪儿寄呢?请‘朝鲜战争’转交?我们会在一起生活吗?我比以前更没有信心。那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海,痛苦的爱情。”马克一直从战地给她写信,她则把一封封无法投递的信都记在本子上。当她得知马克的死讯后,还是每天等着他的来信:“我知道他已经去世,但这种延期的、他还活着的假象使他的死变得虚幻。”

  剥去爱情故事的外壳,尽管字里行间充满了恋人的生离死别,但是借助于历史的渲染,小说提升到令人惊心动魄的高度,更重要的是,作品“诠释了历史和文化、政治与国家”,写出了“时代对人的剥夺”,这便是《瑰宝》永远鲜活而不朽之处。

  韩素音走了;但是,她的灵魂和精神还在中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