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涂石:涵负楼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2日09:24 来源:人民日报 涂 石

  我的祖屋涵负楼坐落于故乡莒溪。莒溪位于福建莆田常太镇。四百余年前,涂氏始祖涂翠峰由明代安徽凤阳府知府任上致仕后回闽,经过莆田,因喜爱莒溪的山水,遂安家莒溪。当时,莒溪是一个群山环抱、隐而不闭的盆地沃野,田畴交错、溪水奔流、沟渠纵横、炊烟袅袅、鸡犬相逐、风光旖旎。1937年涂氏第十代公、我的祖父涂步青建涵负楼时,莒溪虽然还只是一个十分荒凉偏僻的山区农村,但就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而言,它却是一个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好地方,气候温暖、宁静宜居。北有鸡冠山,南有天子山,高山峻岭、峰峦迭起、蜿蜒曲折、连绵不断。九鲤湖下游九龙谷涓涓流淌的溪水源源不断地环绕莒溪盆地进入延寿溪。田间除种植稻谷、麦子、番薯、甘蔗、芭蕉、桂圆、香蕉、枇杷、花生外,全被漫山遍野的竹林、松树、柏树、榕树、香樟等树木花草所覆盖。

  祖屋地处溪北,是一栋面积三百平方米的庭院式楼房。房高10米,地基为青石,墙壁为夯土泥墙,屋顶覆盖着黑色瓦片。屋顶呈人字形,坡度不大。屋檐向两端延展,伸出长长的飞檐翘角。院子内是一片草坪,西面是正门,形如亭榭,东面有一扇杉木门。围墙高1.5米,也是夯土泥墙。祖屋上下共两层楼,每层楼各三间房,两侧为卧室,中间是厅堂。厅堂与阳台之间以八扇屏扉相隔,阳台栏杆上雕镂着各色花鸟龙凤图案。

  祖屋竣工后,父亲取南宋文学家陈龙川文句“日照天临,海涵地负”之义,名之为“涵负楼”,因为这栋屋宇寄托了祖父当年造屋时的抱负和对子孙的期望:从这栋祖屋里走出去的涂氏子孙将来皆怀海涵地负之才。悬挂于祖屋楼上大厅的匾额“涵负楼”三字是虞愚的手迹,虞愚是当代著名佛学家,也是父亲在厦门大学求学时的老师。大厅两侧悬挂着一副镌刻在木板上的对联“溪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父亲化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这两句诗作为涵负楼的对联是有其深刻意义的。上联描绘鸡冠山和天子山看不尽的美景:重峦迭巘、群峰竞秀,波光潋滟、流水淙淙,呈现出一派山鸣谷应、清逸秀丽的水色山光,以此展现祖屋所处乃莒溪景色最美的自然环境;下联即景起兴,形容房屋主人及其子孙性格倔强、不畏艰险、胸怀宽广。这副对联是清代进士、曾祖伯涂庆澜所书。

  祖父虽然只读过三年私塾,却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民,他教育子孙始终遵循古人“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的教训,发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祖父子、孙、曾孙、重孙四代共38人,其中有24人接受过国内外高等教育,专业遍及文、理、医、工各个学科,足迹遍于海内外。

  这栋祖屋从建造至今,虽已经过了75年的岁月,但由于它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至今在故乡仍不失为一栋极具历史沧桑感的住宅。站在祖屋跟前,面对万木吐翠的群山,眼望潺潺东流的溪水,我禁不住感慨万端:60年前,我离开故乡时是年方十五的翩翩少年;而今,我重回故乡时却已是年逾古稀的垂垂老者。这座古老的宅院正是我儿时接受祖父启蒙教育的地方,它是我童年梦幻的家园,更是我永恒的心灵依归。我永远不会忘记小时候祖父为我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故事的情景;不会忘记小时候祖父教我朗读《诗经》、《论语》,背诵唐诗宋词的情景;不会忘记小时候祖父手把手地教我临摹《欧阳询虞恭公温公碑》的情景;我更不会忘记祖父教我唱莆田十音八乐的情景。

  祖父晚年随父亲在泉州生活了30年,读书、写字、赋诗、填词成为他唯一的爱好。耄耋之年的他深感孤独,时刻眷恋故乡、无限思念故居。他于这一时期所填的《苏幕遮》词作充分流露了这种思乡之情:华心馥,柳眼青,更阑夜静,残漏听分明。梦里愁痕诉衷情,泪湿孤衿,今宵梦不成。

  思往事,忆旧游,底事归迟,天角残月新。久客桐城留不住,归心如箭,何事自沉吟。

  这是一个八旬老人的满腹心事、满腔感叹。当年手建祖屋的祖父、为祖屋取名的父亲虽然都已先后去世,但75年前的涵负楼依然挺立于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祖父敦厚淳朴、倔强好胜、坚韧不拔、发愤读书的性格与毅力,永远是激励我们子孙后代的精神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