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出版人访谈 >> 正文

“出版皖军”的优秀指挥官

——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1日09: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李琤
 安徽出版集团近年来扩张迅速,截至到2012年末,其年度利润总额已超过6亿元。 安徽出版集团近年来扩张迅速,截至到2012年末,其年度利润总额已超过6亿元。

  “现在,我们离出版很近,但离出版的梦很远;离文化很近,离文化复兴的路很远;离产业很近,但离我们的梦还很远。我们的梦想始终不渝,就是向成熟卓越企业迈进。所谓成熟,就是有自己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经营团队、企业文化;所谓卓越,就是积极向上、始终创新、不断变革、追求一流。”这是王亚非在2012年安徽出版集团总结表彰大会上说的一段话,他也经常将这样的话放在微博上,与员工和“博粉们”分享。

  2005年11月,安徽出版集团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组建并同时完成转企改制的大型文化企业。同年10月,王亚非从安徽省商务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任上入主安徽出版集团任总裁,这之前从未做过出版生意的他,带着外贸市场的理念,提出了冲击传统观念“跳出出版做出版”的口号、“一业为主,多元综合发展”的企业架构,并且定下目标,要在“十一五”结束时,带领当时仅有8亿元资产的安徽出版集团迈进资产百亿元的大企业之列。

  8年过去了,当初等着看热闹的人,不得不佩服王亚非的务实和魄力,他执掌的安徽出版集团把“做强主业、做大产业”的战略实施得行云流水,率先迈出了整体转制、整体上市和整体发展三大步。

  靠点滴积累,安徽出版集团创造出了中国出版界的奇迹,截止到2012年末,年销售收入107.63亿元,利润总额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54%、19.42%,人均创收、创利能力均位居同行前列;集团持有的各类股权按市值计算,总资产138.55亿元,净资产83.7亿元,集团所属单位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有6家,相当于再造5个出版集团。

  骨子里的创新和激情

  3月6日傍晚,刚刚结束两会会议的王亚非,匆匆赶到新浪总部接受视频专访。全国两会期间,王亚非的日程安排很紧,每天除了按两会安排的议程参加会议,还需兼顾着集团的各项事情,同时修改整理今年提交的建议,最重要的是,被圈内封为“微博达人”的他,仍然会坚持每天看书,并在微博上发言,利用碎片时间,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王亚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想了解他,先读读他的微博,这个出版圈里出名的“微博控”,自2010年7月14日至今,已经发微博超过6000条,“粉丝”近200万人。

  他的微博主题关注时事,亲近民生,从读书、生活感悟到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从书业动向到国内外经济文化热点等。他说:“写微博,有趣。写着玩,写着悟,时间不浪费,脑子有调剂。看的、听的常记点,时时处处多学点。”近3年坚持记录微博,王亚非收获颇丰,连续出版了个人的微博集——从《一个总裁的微思考》到《非名言 微思考》,都是由微博语录集结而成。

  在记者看来,“玩微博”不是为了追赶潮流,而是王亚非骨子里创新思维和激情状态的一个缩影。从安徽省商务厅到安徽出版集团,鲜有人会想到,王亚非带领团队重塑了“安徽出版”在业内乃至业外的影响力——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家走出国门,在俄罗斯、斯洛伐克等地兴办印刷厂的企业;第一个拥有保税仓库的文化企业;首家建立全国出版传媒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首家国家级的出版产业技术创意中心;第一个发行债券的文化集团……

  内容决定一切

  “虽然我有经商理念和情结,但我明白,做文化的人更应该有情怀和胸怀,绝对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精心去做。”走到哪,王亚非都会带着书,或者去书店买几本书。两会期间,他也坚持阅读,带在身旁的是《状元媒》、《从西柏坡到中南海》和王蒙的《王道·读书解人》,“往往经典作品可以阅读一辈子,影响一辈子。一本好书能够给我滋养和灵感,这也是身为出版人的一份责任。”

  有熟悉王亚非的人说他“干外经贸时,看到什么都想怎么出口出去;现在干出版,看到什么都想出版出来”。把自己定位为职业经理人的王亚非坦言:“这是职业本能。干什么就要钻什么,用心是做成事的根本。”

  有人说王亚非像许多77级大学生一样,身上贴着“勤奋、能吃苦、敢为天下先”的标签。“我们当年大学一毕业,就直接摔打在国际市场,当时中国的国际市场还刚刚起步,我们是第一代在国际市场真正闯出来的人,知道自己的产品是如何从地摊走向超市,最终走向奢侈品大街。文化与一般商品不同,是摸不着的东西,需要凭借大家的体验来感悟,需要花工夫。”王亚非说。

  他会在微博中向员工请教:“今年应该主要抓什么?今年主要困难是什么?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集团和公司做什么?怎样才能获取更多出版资源?你有什么值得推荐的选题?你觉得怎样才能提高幸福感?你有怎样的理想,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篇博文得到了员工们的积极响应。

  王亚非总是有许多超出常规的做法,除了发展主业之外,还在外经贸、医药、报刊、酒店、旅游、文化置业等领域拓展。“这些并不是我坐在办公室里拍脑门儿想出来的,而是在出差时、与员工聊天时、和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搜集到与集团发展相关的信息,并且把它们真正地付诸到工作中去。”王亚非说,“我从来都没感觉自己是出版界的圈外人,只要用心就能做成别人没做或做不成的事。”

  他也同样坚信:“战略决定成败,产业成就主业。”他说,出版人的误区在于清高地以为出版不是商业。事实上,产业要市场化,要用边缘产业养主业,好比“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不管钱从哪里来,重点在于钱用于出版。“跳出出版”,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做好出版”。

  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

  “人说,好咖啡总是放在热杯子里的,这样才能品出好咖啡的味道,所以热杯子很重要。人才,也要有热乎乎的环境,才能发挥作用。热乎乎的环境,就是一个好舞台,有关爱、有理解、有支持。员工就是好咖啡,公司就是热乎乎的杯子。”

  在今年1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记者看到王亚非也出现在展位旁,与员工们一起工作。类似于这样的基层事务,王亚非只要一有空都会参与。

  “很多人说我不一定需要亲自去处理集团基层的、琐碎的事务,但对我而言,到一线工作正是一个学习机会。只有身临图书会现场,管理者才会真正明白展会上的成效如何,这样的展会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很多一线的知识对管理者是至关重要的,亲力亲为的结果会非常不一样。”王亚非说,“首先,作为管理者,企业的战略思维必须和微小的战术结合起来,一线正是验证思路的最佳场所。第二,在现场可以和一线的员工交流,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想法。第三,与员工一起工作,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比开会的效果来得更直接。”

  王亚非爱员工。他说:“企业有三大任务,一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二是为员工创造幸福,三是为股东创造回报。但我们往往重视了两头而忽视了中间,幸福感是衡量企业成败的标准,不是一句时髦口号,要花工夫真正做点让员工开心的事,即有期待、有关怀、收入好。”做王亚非的员工很幸福,因为他就是一个“骁勇、谋略、充满爱心”的优秀指挥官。

  对出版企业来说,要有快速发展,首先人要“活”起来,事要做得“火”起来,品牌“香”起来,出版土壤“肥”起来。只有搞活搞火,才能有新思想,才能有新局面。

  在安徽出版集团有一句话,“人人有激情,时时在状态。”鼓励大家成为一个有激情的人,才能组成一个激情的团队,成为一个有激情的公司。但有激情并不代表你有状态,还得懂行,如果不专业、不努力,激情可能是一个梦想。

  打破天花板

  如今,已经走到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排头行列的安徽出版集团,也在悄悄地接近“天花板”,产业发展面临创新与突破的临界点,如何创新、向哪里突破,正是王亚非和领导团队正在研究的问题。

  “天花板如何突破?我认为需要始终找到新的竞争对手,要找到新的山头去攻克。对我而言,我始终在思考3至5年后的事情,只要想清楚了,就交给我的团队去做,即使我现在还没有到那一步,我必须得考虑。”王亚非说:“人有一种情况下非常心虚,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事,三五年后会如何,所以现在都是在为未来做积累。在工作中,一定会有一些工作是在为将来打基础的。”

  有一点,王亚非是坚定的,那就是坚持做好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不管是图书还是电影、动漫等其他文化产品,最重要的是内容。只要有内容、有创意,就可以无限地创造价值。我们正在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隔阂,将内容转化为附加价值,让创意变成新的盈利核心,这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5年企业靠领导人格魅力,10年企业靠制度管理,50年企业靠文化建设。王亚非深知队伍及价值观的重要性,如今,他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操盘手素质,传递给了更多的操盘手。在王亚非看来,一个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真正负责的地方,就在于培养这样一支操盘手队伍。这样“将来无论谁来主阵,企业都会实现良性发展”。而如果整个出版业拥有这样一批人才,整个行业的价值都将提升,资本扩张、产业链延伸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由此整个行业对社会的积极贡献也将加大。

  谈到未来的发展,王亚非的心底还藏着一个“文人企业家”的理想。“我带企业不完全是为了做生意,在我这一任上出成绩,我更想带出一个有品牌、有品格的队伍,一个符合市场竞争、既有文化品位还有独特风格的企业品牌,打造一个文化企业的百年老店。”

  (本文人物配图为闫微微摄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