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接受理论的悖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0日11:4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文史哲》刊文挑战西方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经问世便风靡世界,被视为文学批评理论的一个飞跃。接受美学摈弃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传统,倒转乾坤,把读者推向文学的中心,强调读者对作品的主宰,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产生划时代影响。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理论迅速传入我国,一度出现望风而拜的景况,其流行程度甚至远远超过西方,被视为当代中国传播最广、影响最深巨的西方文学理论。近日,享有盛誉的老牌学术杂志《文史哲》2013年第1期刊发著名学者袁世硕的论文,对这一影响巨大的理论提出挑战,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袁世硕以《接受理论的悖论》为题,对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费什的“读者反应”理论,以及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逐个进行剖析,重点对接受美学的逻辑矛盾和内在冲突进行驳正。在袁世硕看来,接受美学的诸多基本命题和论断,皆面对无法自圆其说的难题,其由重视读者接受走向无视、抹煞作品本文的客体性,存在着比传统的重作者和作品文本更大更为根本性的偏差。

  袁世硕认为,“文学和文学史研究增加读者接受的维度,是应有之义,但丢开作者生产和作品表现的维度,就由一种片面性走向另一种片面性,而且是更大的片面性”。“如果文本真的对读者阅读没有作用,一切取决于读者的头脑,那么文本岂不就只是一页页白纸,成了中国古代《西游记》小说中所说的那种蒙骗取经人的‘无字经’”!袁世硕告诉记者:“接受理论家、竭力抬高读者接受的地位,曲意为说,无法逃脱自相龃龉的两难境遇,结果还是回归文本,客观上说明文本是放逐不了的。这可以说是接受理论的‘死穴’。”

  在袁世硕看来,接受美学之所以会本末倒置,原因在于其在借喻马克思商品生产与消费理论时出现了严重失误。接受美学变相地抹煞马克思生产(作品创作)是“实际的起点,而且也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的意义,过度地突出消费(接受、效果)对生产(作品创作)的作用,将“消费完成生产行为”,“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和“想象的对象”的作用,改造为作品经过读者阅读接受才是真正的完成,作品的生命在于读者接受中。这就把生产(作家创作)不仅创作出消费的对象(作品),也规定着消费的方式,“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这个重要的方面完全抛开了。这一做法“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就文学实际而言更加是片面的”。

  袁世硕此文意在破除国内一些学者对接受美学的迷信。自接受美学传入以来,奉其为圭臬者众,推许其为“最圆满的文学批评理论”者也不乏其人。接受美学代表作纷纷被迻译出版,一边倒地称扬其理论的论著颇多,依其理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接受问题的论文著作更是数不胜数。袁文初衷即在于纠正这种偏颇。袁世硕说:“我是想辨明接受理论实际情形。我们不能片面地盲目称扬,奉之为经典。”

  在部分专家看来,袁文的发表值得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国外文学理论被引入国内学术界,在那个理论饥渴的年代,国内学界更多是对这些理论的顶礼膜拜。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术自主意识的增强,对这些理论的批判性反思和检讨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袁世硕表示:“文学界对西方近文学理论流派的引进使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活跃起来,但也存在着囫囵吞枣,不加分析地盲目接受的现象。近年文学理论界提出要改变以西以新为上的理论倾向,但不能只是笼统地提倡,更实际的做法应当是对一些有影响的西方文学理论论著做些认真的研究分析。理论还得靠理论研讨去说服,由此还可以使理论得到深化,有所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衍柱教授对袁文的学术胆识和勇气深表敬佩。他说:“一位年逾八旬的学者,竟以锐敏的学术眼光、宽广的学术视野,破门而出,向姚斯、伊泽尔、费什三位世界级的接受美学大师发出挑战。这是中国文学史家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向世界接受美学的学术挑战。”

  李衍柱认为,袁世硕对接受美学理论提出的“悖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接受美学理论的提出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是美学、文艺学这种转向的重要风标。对他们理论中的“深刻的片面”或“片面的深刻”都应全面深入地加以分析研究。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世界美学、文艺学发展史的视角,结合中外文艺实践,重新审视和研究接受美学理论提出的问题、范畴和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袁世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有代表性的专家,今年84岁,是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师从著名学者冯沅君教授。《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表示:“袁先生论文关涉重大,肯定会引起不同意见。《文史哲》一直有推动重大学术讨论的传统,我们愿意为相关学术讨论提供更多版面。”(特约记者 郭震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