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专访余光中:以诗之名,香港莫荒美丽中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08日16:50 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

  中新社香港3月8日电 题:专访余光中:以诗之名,香港莫荒美丽中文

  中新社记者 卢哲

  “香港是情人,因为我和她曾有十二年的缘分……”1998年,当诗人余光中在西子湾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十几年后他来香港,会像从高雄到台北那么频繁。

  “最近一次来啊……去年6月来了,12月又来”。与余光中的专访,约在他住的酒店。上午的阳光正好,余光中来开门,第一句话是“外面冷吧?来坐。”85岁的余老鹤发银眉,白衬衫利落,精神健烁。

  “你要不要穿件外衣?”听说要上镜,余老的夫人范我存拿来一件外套。余老伉俪的默契一直被传为美谈,采访进行的时候,夫人就静静地陪在一旁。

  情缘再续,混血美人有更多承担

  余光中首次来港时21岁,一年后东渡台湾,再来人已中年。“1977年到1985年,在香港的那十一年对我很重要。”详细的时间,余老脱口而出。彼时余老在香港中文大学做中文系教授,爱港深情化为佳作,结集成书。那盛岁被称“沙田文风”,余老则誉“香港是情人,是混血美人。”

  情缘再续,最频繁是这几年,香港变了吗?余光中脱口而出:“感受很多。”先是对台湾,从冷淡变热络:“香港人现在爱台湾,愿意去台湾念书,去旅行。”每逢假日,台湾街道上都能听到香港口音的粤语。“香港人对台湾的了解,比台湾了解香港要多。”

  回香港讲学,又发现旧日学生普通话进步飞速:“他们以前不会普通话,憋几句出来也是听不懂的,现在都说得不错。”

  余老说:“说两岸,其实该是两岸三地,香港居中,有特殊价值,有更多承担。”两岸之间,香港是杠杆,是平衡的地位。“他体贴台湾,又关爱大陆”,一颗明珠是一个中转,把一家人心手相牵,“希望两岸三地发展下去,挺好。”余老说,两岸,都应心存中华民族的幸福。

  以诗之名,香港莫荒废美丽中文

  余光中此行与香港中学师生座谈,开口就说“请不要剥夺学生最后的读诗机会。”此话怎讲?余老叹息一声,“以前香港有很多诗社好得不得了,现在诗社连在最浪漫的校园里都不发达。读诗的风气不大好啊。”教科书里的诗,可能是学生唯一一次爱上诗的机会,若老师跳过不教,“那他以后可能都不会读诗了。”

  “你用普通话和粤语,念‘当我老了/头发掉了’。”记者话音未落,余老说“感觉到节奏上的不同吗?”“了”在普通话只有半拍,粤语则拉长,诗的节奏也因此而变。

  “这就是香港发展文学的一个劣势,即粤语口语和白话文写作有区别。”余老语重心长:“香港英文的氛围很浓,当然学英文也重要,但是中文更要加强,不该荒废了。”

  余老说,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地区,香港也会是丰富的数据库。一如张爱玲之于上海,白先勇之于台北,“像莫言这种浓烈,就是高密给他的。”余老说,“文学是受政治的影响,可是文学比较持久一点。”

  他寄望政府和媒体,“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你还是要先了解中国,除了学好中文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

  回忆很长,走遍万水千山笔不停

  余老名满两岸,求见者络绎不绝。但他只留下传真号码,不上网,也没有手机。“就是一时没跟上。”他摸摸头,“后来一想,我日子已经过的很辛苦了,加上这些,徒乱心意。”

  “我现在唯一用的机器是汽车,因为我开车嘛……噢,还有一个,”余老摸摸下巴:“就是我的电动剃须刀。”

  这些年走动多,顺带也游了不少山水,“事多景杂,可惜错过了不少游记。”还好诗人不曾停笔,明年还会有诗集和散文集问世。“其中一本取名《粉丝与知音》,觉得逗趣。”从成名的“乡愁”到近年的环保,余老几十年的创作主题常新。

  3月,在繁花盛开的香港公园,举行了一场“余光中诗歌音乐会”,余老的诗,配上两岸三地作曲家在三十年间谱成曲,美声唱法的声乐家们,悠悠扬扬地唱了一个半小时。余老坐在第一排,认真地听。节目后他说:“听那些演奏,我真是深深地觉得自己活了很久很久,那么多不同的作品啊,对我来讲,回忆好长好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