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文学机构访谈 >> 正文

文化建设,《读者》可以有更大担当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05日09:18 来源:甘肃日报(兰州)

  文化建设,《读者》可以有更大担当对话全国人大代表彭长城

  本报记者徐爱龙白德斌

  作为新当选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彭长城今年带来许多建议案,但采访他的记者总是会问到《读者》;作为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读者杂志社编委会主任,他的名字已经和《读者》难以分开。

  1981年创刊以来,《读者》陪伴许多人成长,取得了骄人的发展业绩,国内销量第一、月发行量800万份。自创刊以来,已累计发行近15亿册,最高月发行量达1003万册,连续15年雄居中国期刊发行量榜首。

  彭长城的案头,除了会议材料,还摆着一本厚厚的打印书稿《〈读者〉的人文关怀》,有近20万字。《读者》创刊30多年,写史之外,挖掘和呈现其内核显得那么必要,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彭长城。

  彭长城自兰州大学毕业后,便成为《读者》杂志一员,谈起《读者》如数家珍。

  彭长城说,在网络、手机提供的各种资讯十分便利的今天,《读者》依然屹立杂志之林而不倒,这与它一以贯之的坚持和执着是分不开的。《读者》体现了一种典型的中国风味,具有中国人喜欢的咸淡酸甜,体现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趣味,不同的读者在这里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的精神食粮。一句话概括就是挖掘情感中蕴藏的人性,展现人类共同的美好的情感。

  30多年不变的情怀,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回首来时路,《读者》扮演着一种一开始连它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启蒙者的角色。“办刊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场长途跋涉。《读者》人文关怀的理念并不是创刊之初就提出来,而是在长达30多年的办刊历程中,一步步总结提炼的。”彭长城说,某种意义上讲,《读者》人文关怀既成就了这本杂志今天的地位,也蕴藏着一本杂志的光荣和梦想。他用历久弥新的人文关怀、《读者》的文化关怀、情感的关怀、成长的关怀、对社会发展的关怀来总结《读者》的真正内核。

  坚持情怀并不意味着创新的缺失。没有激动人心的口号,真实的变化却在《读者》身上发生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读者》依然在续写着自己的传奇:挂牌成立读者出版集团、开通网络发展平台、读者电纸书上市、进入台湾地区发行、积极拓展海外发行渠道、参与新媒体开发……彭长城坚信《读者》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又迈出了一大步。那么,《读者》在助推文化大省建设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彭长城说:“《读者》是改革开放以后诞生在甘肃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要深入挖掘它的潜力,把《读者》这个文化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读者》目前已拥有2000多个签约作家,为了把作家资源进一步利用好,彭长城建议国家批准成立一个读者出版社,专门出版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类的图书,打造更多的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