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今日作家 >> 正文

董仁威:关于科学小说的“孔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05日09:17 来源:CSFA快讯39号

 

  摘要

  笔者认为:科学小说是以科学普及为目的,以小说为载体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科学文艺”的重要品种。

  科学小说与科幻小说的目的不同,科学小说的目的是向读者普及科技知识,但其普及的科技知识不能虚构,必须是已有的科技知识或科学假设,以及以此为基础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推测和预测。科幻小说则不以普及科技知识为目的,重在培养读者的科学想象力。而且,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或技术是“想象”的,是有关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并非现有世界的科学技术,是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想象”和“虚构”是其中的关键词。

  科学小说包涵了科普式科幻小说、科普小说、科学传记小说、科学纪实小说等品种。这四个品种在中国都在发展之中,是科普园中重要的创新力量。

  汪志先生长期进行科学小说的理论研究,对科学小说中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但是,他把科学小说与科学幻想小说截然分开,却是笔者不能苟同的。他说:“这里所说的‘科学小说’,不包括也不等于‘科学幻想小说’。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科学小说’一词便风行世界,延用至今,在英美,对科学小说和科学幻想小说是不加区分的,都写作‘Science Fiction’字样,原意是‘科学小说’,并无幻想的意思。在俄文中。科学幻想小说则是有‘幻想’意思的。它写作‘Научно-фантастический  Расскаэ’,即‘科学幻想小说’。就现代汉语而言,‘科学小说’和‘科学幻想小说’包含显然是不同的。虽然他们都是小说,但按照通常的理解‘只有具有科学、幻想、小说'三要素,才成其为科学幻想小说 (叶永烈《论科学文艺》)。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科学是符合科学的,及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东西。幻想是指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东西有所想象。因此,科学和科学幻想决不可能画等号,‘科学小说’也不应等同于‘科学幻想小说’。目前,对于科学幻想小说有点各说纷纭,我国也还有把‘科学幻想小说’就译成科学小说的,根据我们中国的具体情况和语言习惯,我认为‘科学小说’和‘科学幻想小说’是应该有所别的。在科普创作的学习和写作过程中,我把这样一种小说形式,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将有关的科学知识(它是目前实实在在的科学原理与学问,而不是幻想,当然有科学依据的推测和科学设想包括在内。)也恰如其分的描述出来,即深化了主题,又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称之为科学小说。它是小说,就符合小说的一切要求,又称‘科学’就有科学的依据。它和科学幻想小说、推理小说、侦探小说、哲理小说等等一样,同属于小说的一种体裁形式。”(汪志,《论科学小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12)

  科学幻想小说自1818年以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面世为标志诞生以来,经法国人儒勒·凡尔纳和英国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威尓斯称其为“Scientific Romance”,科学的浪漫幻想),已经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体裁得到确立。

  从此,科学幻想小说分为两个流派,俗称“硬科幻”和“软科学”。“硬科幻”把小说的重心放在“科学”上,“软科学”把小说的重心放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上。

  中国科学小说于20世纪初叶由梁启超、鲁迅、顾均正等人引进并提倡。1900年,梁启超翻译了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十五小豪杰》,这部小说并无科学幻想的成分,是一个“地理探险故事”,而是以小说的形式来普及地理科学知识的。

  1903年10月,鲁迅翻译出版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从此,中国人也创作起科学小说来。创作的方向发展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循着凡尔纳“硬科幻”的方向发展,发展至今成为以刘慈欣、王晋康、何夕为代表的“核心科幻”,另一个是循着威尔斯的“软科幻”发展,发展成以韩松《红色海洋》为代表的“社会科幻”。

  如此,笔者认同现代对科幻小说的这样一个定义:“科学幻想小说(英语:Science Fiction)简称科幻小说(英语:Sci-Fi),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科学幻想小说,百度百科,2013)

  注意,这个定义中,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或技术是“想象”的,是有关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并非现成,已有定论的科学技术,是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想象”和“虚构”是其中的关键词。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是这种科幻小说的范本。

  从科学幻想的设计看,刘慈欣的《三体》中虽然充满了科学,到处都是大段大段的科学原理,极为深奥,但你要以为他是在普及科学知识,可以从他的书里学到科学原理,你就上当了,而且大错特错了。刘慈欣书中的科学原理,几乎全是他想象的、他发明的、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从书中的人文科学,到书中的自然科学,莫不如此。

  你什么时候听说过宇宙社会学?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把一个社会学教授吓了一跳,他写道:“一个学生拿着一本叫《三体Ⅱ》的书问我:‘老师,什么是宇宙社会学?’‘宇宙社会学!’我当时就震撼了!直接想起了朱海军的‘面对面’和网上某社会学爱好者发明的‘人生论’等等山寨社会学理论,不过这个名词像个黑洞一样,听起来更加具有诱惑力。联想起众多朋友的推荐,我没有理由拒绝相信这是一本好小说。于是诚心诚意地借来攻读之。书很好看,‘宇宙社会学’出现在刘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之二:《三体:黑暗森林》里面,主人公罗辑依靠‘社会学知识’而非物理学知识战胜了外星人。在公众对社会学认识度不高的当今中国,一部‘硬科幻代表作’中把社会学提到这样的高度,很出乎我的意料。作为一名跨世纪的‘社会青年’,总免不了被问到的两个‘终极问题’之一就是‘社会学有什么用啊?’我以往储备的答案比较低调,比较无厘头:‘学了社会学可以教社会学啊!’令闻者侧目。现在,我知道我可以抛出一个高调得多的答案了:‘学了社会学至少可以保卫地球,大战外星人啊!’作为一个业余的(伪)科幻迷来说,这个答案简直太拉风,太合我的心意了!我要向大刘老师致以崇高的敬礼!”

  随后,这位社会学家对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他一一批驳了宇宙社会学的理论核心:宇宙社会学第一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宇宙社会学第二公理: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他还批判了宇宙社会学的两个重要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

  这位社会学家最后下结论道:“然而即使我承认这只是小说的笔法而已,我还是要挑剔一番,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看到这样一部充满了坚实的自然科学细节的幻想小说,在社会科学方面出现这样不成熟的设想。”

  “充满了坚实的自然科学细节”,哈哈,这位社会学家上当了。刘慈欣在小说中写的那些自然科学大原理和小细节,很多都是刘慈欣编造的,并非已有定论的现存自然科学原理与细节。

  请问,谁听过将九维结构展开成二维(《三体》,275页,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第l版)?哪本教科书上有这么个展开法?须知,虽然理论物理界推导出宇宙是由十一维空间构成的,一维为点,二维为线,三维为面。一维展开便成一条长线,二维展开为一个巨大面,三维展开为一个硕大无比的立体。四维加了时间,展开是什么?我想不出。五维是什么?至今科学家们没说清楚,多的一维是量子或是弦?至于六维至十一维,还一点门也没摸到,更不用说展开后是什么样了!刘慈欣奢谈将九维结构展开成二维,简直是开“国际玩笑”!

  可是,刘慈欣能解开人类在下一个或下几个文明时代才能解开的谜。于是,刘慈欣有了将宇宙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神力。

  刘慈欣在《三体3》中,设计了一个人类避开黑暗森林打击以求长存的掩体计划,就是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个计划“以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大巨行星为掩体,避开黑暗森林打击的太阳爆发计划在四大行星的背阳面建设供全人类移民的太空城,这些太空城紧靠各大行星,但不是它们的卫星,而是与行星一起绕太阳同步运行,这就使得太空城一直处于四大行星的背阳面,在太阳爆发时受到行星的屏蔽和保护计划建立50个太空城,每个可容纳1500万人左右其中,木星背面20个、土星背面20个、海王星背面6个、天王星背面4个”。

  除了我们列举的“小宇宙”“掩体计划”外,《三体3》中刘慈欣创造的科学和技术随处可见,比如四维碎块、四维向三维的跌落、黑域(低光速黑洞)、曲率驱动飞船、阶梯计划、引力波发射系统,等等。

  这些虚构的理论,要是放在20世纪80年代,一定会被戴上“伪科学”的帽子,被批得“狗血淋头”。现在,时代进步了,科幻被定义为“与科学有关的幻想小说”。刘慈欣这些关于理论物理学绚丽的想象,吸引了千千万万读者,开启了他们的科学想象力。

  那么,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到底应归于科学的哪一个类别呢?

  笔者以为,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就是一种科学幻想,与科学的发展有关的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受现成的任何传统科学理论的束缚,不要求有任何的实证材料,但它又不同于神话、玄学,它是科幻作家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想象的产物,是科幻作家用科学思维方法演绎出来的情景,它要求处处有科学依据和技术细节,即便这些依据和细节是想象的产物。

  既然是科学幻想,刘慈欣的科学就并非无懈可击,甚至于你到处都可以寻找到漏洞。以如,人类可以乘坐“小宇宙”飞船避开大宇宙坍塌这样的大灾难,何必要千方百计地向黑暗森林中的高级文明发布“安全声明”?而且,宇宙中的高级文明似乎不可能产生同一种思维模式,遇到其他文明,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它摧毁了再说,这与一切事物均有多元性的普遍规律不符。

  然而,正是这种逻辑性并不强的,以创新思维为特色的科学幻想,启迪了人类的科学想象力,挣脱现有科学理论的一切束缚,促使人类创造科学的新天地。这有从凡尔纳、威尔斯到阿西莫夫、克拉克等著名科幻作家的事例,从冲出地球的科学幻想到实现宇宙飞行,从潜入水下航行的科学幻想到潜艇的出现,从隐身的科学幻想到隐形飞机的出现等等无数众所周知的事实为证据。

  许多科学幻想小说都可用“科学幻想小说是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来概括。

  然而,这个定义却把一大批科幻小说排斥在外。这就是以普及现有科技知识以及以这些知识为依据去预见和推测若干年后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为特征的“科普式科幻小说”。比如,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太阳探险记》,就是一种“科普式科幻”小说。

  这是郑文光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写作的一批“科普式”的科幻小说,以《从地球到火星》《太阳探险记》为代表。那时,郑文光主要致力于在新中国的环境中引入科幻文学。1954年,郑文光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以后,又发表了以《太阳探险记》为名结集的几篇科幻小说(包括《第二个月亮》《太阳探险记》《征服月亮的人们》等)。这些科幻小说,实际上是一种挂着科幻小说名义的科普读物。《从地球到火星》写了一个故事,也塑造了那么几个人物,可是故事情节是比较简单的,人物形象也是比较单薄的,它实际上只是构筑了一个幻想故事的框架,而把有关宇航、火星的科学知识充填到里面去。

  科学小说定义初探

  当然,科学小说不仅有科普式科幻小说一种形式,它应该是多元化的。从笔者多年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到,科普小说、传记小说、纪实小说等与科普式科幻小说一样,均可以归纳在科学小说的范畴内。

  我同意汪志先生关于科学小说的两点定性:“一、它是‘小说’,因此具有小说的特点。它是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以及对深化主题必需的科学知识描绘,来反映生活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二、它是‘科学’小说,因此所涉及的知椒内容就一定有科学的依据,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汪志,《论科学小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12)

  我要补充的是,科学与小说是一对矛盾体,科学是不允许虚构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编织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同时,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它可以虚实结合,编织故事,来达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可以说,没有“虚构”,便不成其为小说。“虚构”是小说与传记,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的区别之一。

  科学与小说这两个互为矛盾的概念怎么统一在一起呢?小说是载体,它通过塑造人物,编织故事来达到普及科技知识的目的,因此,可大胆虚构。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通过真实或虚构的情节,虚实结合。科学则不能虚构,必须是已有的科技知识或科学假设,以及由此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推测和预测。

  因此,笔者斗胆对科学小说下这样一个定义:“科学小说是以科学普及为目的,以小说为载体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科学文艺’的重要品种。”

  须知,科学小说与科幻小说的目的不同。科学小说的目的是向读者普及科技知识,但其普及的科技知识不能虚构,必须是已有的科技知识或科学假设,以及以此为基础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推测和预测。科幻小说则不以普及科技知识为目的,重在培养读者的科学想象力。而且,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或技术是“想象”的,有关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并非现有世界的科学技术,是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想象”和“虚构”是其中的关键词。

  科学小说与科幻小说共同的地方,则同为小说,遵循小说的创作规律,具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科普式科幻小说

  如果笔者关于科幻小说和科学小说的定义成立,那么,科普式科幻小说就无法归类为典型的科幻小说,而被科幻界边缘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科普式科幻小说归类于科学小说,则完全符合条件,它以普及科技知识为目的,这些科技知识是已有的科技知识或科学假设,以及以此为基础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推测和预测。

  以叶永烈的科普式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为例,他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完全是以已有定论的科技知识或科学假设,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推测和预测,并为实践很快证明了的。

  《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书,写于1961年,初版于1978年。叶永烈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以已有的前沿研究成果为基础,幻想了不久的未来会出现的几十种新发明,如:气垫船、玻璃温床、反季节蔬菜、飘行车、机器人服务员、电视手表、掌上微型电视机、环幕立体电影、人造月亮、器官移植、人工控制天气、隐性眼镜,等等。

  当然,这种“科普式”的科幻小说也有它的局限性和弱点。比如,容易过时、幻想性不够丰富、想象力不够强等。《小灵通漫游未来》便受到这种局限。由于《小灵通漫游未来》写于1961年,科学幻想构思在今天显得不够新鲜,对人物着墨也较少,叶永烈自己也觉得“当年的一些科学幻想,有的现在已变为现实,所以读来总觉得幻想味还不够浓烈”。比如,小灵通前往“未来世界”,乘的是“原子能气垫船”。如今,气垫船已经很普通,从上海至宁波、从深圳到珠海,每天都有飞翔船往返。所谓飞翔船,也就是气垫船。当然,小灵通乘的以原子能为动力的大型气垫船,虽然还没有出现在世界上,但是,已经不很遥远了。小灵通手腕上戴的“电视手表”,便已经变成现实。

  小灵通在未来世界乘坐的“飘行车”,不仅能在地面行驶,而且能够在空中“飘行”。这种“飘行车”,在美国电影《第五元素》中,已经在银幕上“飘”来“飘”去。当然,电影中是用三维电脑动画拍摄出“飘行车”特技镜头,叶永烈20多年前的科学幻想,起码已经被美国电影导演在银幕上变为现实。小灵通见到小虎子的“老爷爷”(曾祖父)下棋不戴眼镜,很吃惊。一问小虎子,这才明白:“他的眼睛不花,那是因为他眼睛里装了老花眼镜。镜片是嵌在眼睛里的,所以你看不出来他戴眼镜。我的爸爸的眼睛里也嵌着镜片,不过,他嵌的是近视镜片。”这种“嵌在眼睛里的眼镜”,如今比比皆是——隐形眼镜。

  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曾写及“未来市农厂”,在巨大的玻璃温室里,工厂化生产农产品。这样的“农厂”,如今已经有了。《小灵通漫游未来》中还有许多科学幻想,尚待21世纪实现。比如,天气完全由人工控制,晴雨随意,“天听人话”;天空上高悬人造月亮,从此都市成了真正的不夜城;家家都有机器人充当服务员;人的器官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调换,从此人“长生不死”……

  但是,这种短距离幻想的科学小说,却对当时的孩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于激发孩子爱科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小灵通漫游未来》于1978年一出版就立即引起轰动,一下子印了300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

  郑文光的科普式科幻小说也有类似的遭遇。1954年,新创刊的《中国少年年报》编辑赵世洲,找到郑文光,对他说,“老郑,给孩子们写一篇科幻小说吧!”那会儿,凡尔纳、威尔斯的作品还没有翻译介绍到中国来,郑文光不知道科幻小说是什么样子。好在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写就写吧。他虚构了几个小孩,偷了一只火箭船,飞到火星去,绕着火星转了一圈。他没敢让孩子们到火星上去,当时他还不知道火星上是什么样子呢!这篇名叫《从地球到火星》的文章,新中国出现的第一篇有影响的科幻小说,于1954年在《中国少年报》发表后,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北京城里掀起了火星热。那时候,北京天文馆还没右成立。《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建国门上的古观象台里,架起子一座天文望远镜。孩子们吃了晚饭后,就到古现象台排队看火星。孩子们排起的长龙,直至深夜也不见减少。

  如今,“科普式”的科幻小说已被中国大多数年轻一代的科幻作家抛弃,连叶永烈在后来的写作中也不断向主流文学靠近,抛弃了这种给自己带来最大声誉和影响力的科幻小说写作形式。其实,笔者认为,科幻小说的创作形式应该百花齐放,不能用一种代替另一种。“科普式”的科幻小说有它的市场,是少年儿童喜爱的形式,也是对较近的科技展望感兴趣的部分成年读者喜爱的一种形式。科幻小说界不应抛弃和排斥这种对科技发展进行近距离展望的“科普式”科幻小说。而且,科普式科幻小说读者对象不同,主要是少年儿童,其写作技巧和创作方法都是独特的,不应用“成人科幻”的标准来评价这类作品的水平。如果将科普式科幻小说作为科学小说的成员,用科学小说的标准来评价它,就会给予科普式科幻小说应有的地位。笔者相信,科幻作家不只是可以在描绘几千年、几万年后的社会生活上做文章,也可以在以百年以内“可望亦可及”的科技展望上做文章,写“科普式”的科幻小说。这样的科幻小说,也是有相当大的市场和影响力的。

  目前,中国大陆有一批从事科普式科幻小说创作的作家,科普评论界应关注他们的作品,对他们的作品作出公正的评价,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提升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普小说

  “利用小说来普及科技知识”,是科普作家的一大发明。在国外,1978年,美国科学作家罗维克的一部科学小说《克隆人》,表达了人类对复制自身的幻想。他虚构了一位富商将自己体细胞核移植到一枚去核卵中,然后将其在体外卵裂成的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中,经过足月的怀孕,最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这个男婴就是那位提供体细胞核商人的克隆人。这本以科技发展成果为基础写成的小说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波,掀起了“克隆人”论理的大讨论,也引发了各国竞相研究克隆人。人们已经相信,总有一天,科学家会用人类的一个细胞复制出与提供细胞者一模一样的人来。

  我国少数有识之士也利用小说这种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山东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出了一套科学小说丛书:《少年科学家丛书》,主要作者为刘兴诗、于启斋、徐清德、董仁威、星河等,共有《徐霞客俱乐部》《杏林春涌》《飞船上的夏令营》《海上四十二天》《海螺岛》《星空三十三夜》《风云变幻我先知》《月亮彩虹》《生命交响曲》《风云变幻我先知》《代数王国奇闻录》《绿色乐园》《豆豆小屋奇事》等12部。这些小说,人物、情节都是虚构的,借小说躯壳来普及植物、动物、生命科学、医学、地学、海洋科学、环保、数学、化学、天文、物理学知识。这部书出版后2004年至2008年间重印三次,印数达三万余册,受到小读者欢迎,并获得山东省优秀科普图书奖。

  笔者与徐清德合写的科学小说《杏林春涌:少年医药学家》,通过描述南开中学“小医生科普夏令营”活动中发生的故事,塑造了一群性格各异,热爱医学事业的孩子的动人形象。这群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的孩子,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进入深山老林找药,抢救伤病员,义务诊病,自制药材,自编自演科普剧等。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增长了医药卫生知识,还增加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团队意识,立下长大了做受人爱戴的白衣天使的志向。人物、情节是虚构的,科技知识却是实实在在,无一虚言的。请看第一章:

  小医生科普夏令营

  暑假到了,南开中学初中二年级《小医生报》记者小组的小记者薇薇、比比波、阿米娜、雪雪、姗姗、笑笑、超超、涛涛、苗苗,一起报名参加了科普作家协会组织的小医生夏令营。薇薇是这群小医生的“头”,小记者组的组长。《小医生报》记者小组是校内最活跃的课外活动小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活动小组名声在外,很大程度要归功于薇薇这个“头”的出色组织才能。她端庄沉稳,一副小大人样。她的母亲是市儿童医院的院长,中年医学专家,她受母亲的影响,从小立志要做一个白求恩式的医生。

  嘿,可别只顾夸奖薇薇,《小医生报》记者课外活动小组的活动有成绩,其他成员也都立下了汗马功劳。阿米娜是一个留学生,西亚某小国的公主。她是一个标准的“小洋娃娃”,碧眼,金发,长得很乖。她的国家备受战乱和恐怖活动之苦,她多么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为多灾多难的国家和人民服务啊!她对医药知识的渴求,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比比波长得矮胖矮胖的,皮肤黝黑,性情憨厚,是薇薇和阿米娜的崇拜者,雪雪、姗姗、笑笑、超超、涛涛和苗苗的知识面在同年龄中属于姣姣者,各有各的性格和特长,都是立志做“小医学家”的孩子,可爱极了。

  “哒哒,的哒,哒哒,哒的。”笑笑将半握的手放在嘴边,作吹军号状,迈着正步,跨进会议室,“报告,笑笑奉命前来报到。”

  雪雪捂住嘴笑起来:“瞧你这德性,这会儿才来开会,就差你一个人了。”

  笑笑用眼睛扫了一下会议室,做了个鬼脸:“哼,你骗人,咱们的头儿还没到呢!”

  超超笑着过去推了他一掌:“薇薇去请总辅导员张老师去了。嘿,笑笑,你刚才在开营式上的表现真是棒极了,你和初一年级的红红代表我们全体营员宣誓,简直是神采飞扬,把我们想说话的话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了,普通话讲得真好,很有激情,跟电视台主持人似的。”

  “嗨,我的心情太激动了。”笑笑涨红着脸,仿佛还沉浸在幸福之中,“今天的开营式真是伟大,看,无数面鲜艳的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听,嘹亮的鼓号在耳畔奏鸣;主席台上,无数亲切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啊,我头戴威武的遮阳帽,身着整齐的白衬衣和蓝短裤,胸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我们是整装待发的战士在接受出征前的检阅……”

  “谁在这里诗兴大发。”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几位胸前佩戴着辅导员标志的老师,在薇薇的陪同下走进会议室。笑笑做了一个怪相急忙溜到最后一排座位上坐下。

  “同学们。”薇薇清了清嗓子,庄重地介绍说:“这位是著名科普作家张继梁老师,是科普作家协会的秘书长,是我们夏令营的总辅导员。总辅导员和老师们来看望我们,要对我们提出希望和要求。现在,请张继梁老师给我们讲话,大家欢迎。”

  孩子们全体起立,热烈鼓掌。

  身高体壮的张继梁老师笑容可掬地示意大家坐下:“同学们,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小医生科普夏令营。今天,是我们的第二次见面。”

  薇薇扯了一下张老师的衣袖,向他伸出右手的食指。

  张老师望着大家迷茫的眼神,禁不住放声大笑:“怎么,大家忘记了?去年你们举行医学卫生知识竞赛,请我参加,我因为要去北京参加全国科普作家代表大会,没有来成,但我托人送了你们每人一本我的拙作----《医学小百科》,每本书我都签了名,咱们早就是文字之交嘛!”

  张继梁老师幽默风趣的一番话,把同学们的紧张心情一扫而光,气氛一下子显得宽松和活跃。

  张继梁老师继续说:“你们小组的情况我很了解,因此,夏令营营部作了一项特殊安排,把你们编为营部直属小分队,除了参加夏令营的总体活动外,还要安排一些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一方面是想在培养医学科技人才上作些探索,另一方面也想为今后组织类似的夏令营总结一些经验。所以我们特别选了几位老师专门辅导你们,由他们安排和辅导你们的活动,大家赞不赞成?”

  “赞成!”“拥护!”“太棒了!”小家伙兴奋地鼓掌,跺脚,不能自持了。

  “好,我现在向大家介绍。”张继梁示意大家安静,“这位是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刘文华老师。”

  身材高大的刘文华向大家点头致意,谦逊地说:“我是学中药学的,中药的原料和品种太多太多,我不敢说全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遇到难题,我会向同学们和其他老师请教,我们还可以向书本请教嘛。看,这是一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好的老师。”

  同学们摩挲着刘文华从挎包中取出的两本大砖头似的精装书,禁不住啧啧的赞叹。

  “你们知道什么叫‘本草’吗?”刘老师笑眯眯地问大家。

  “好象是中药的统称吧。”姗姗轻声回答。

  “是指记载中药的书吧。”苗苗胆怯地说。

  “对,把你们两位回答的内容加在一起,就完整了。”刘文华满意地笑了笑,又从挎包里掏出一本记事薄,“你们看,我这里记了一段五代时药学家韩保升的一段话:‘药有玉石,草木,虫兽之分。而直云本草者,唯诸药中草类最多也。’也就是说,中药是由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各类药组成的,但因其中草木占了大多数,因而把记载中药的书称为‘本草’,但不等于中药全是由草药组成的,本草也不只是介绍草药的书。懂了吗?”

  “懂了!”大家齐声回答,声音不那么响亮,不那么自信,也许不少人还似懂非懂吧?

  “刘老师已经给我们辅导了第一课”,超超对同学们悄声说道,大家满意地相视而笑。

  “这位是医科大学的教授秦传学老师。”张继梁继续向大家介绍。

  身穿休闲装,戴着一付金丝眼镜,仪表斯文潇洒的秦传学向大家鞠了一个躬,笑着说:“很高兴认识同学们,更高兴能与同学们一道渡过夏令营这段美好的时光。刚才听同学们回答刘老师的提问,令人刮目相看。我是西医,我就和刘老师来个中西医结合吧,大家说好不好?”

  “好!”同学们欢快地鼓着掌。

  “现在,我向大家隆重推出夏令营为你们特聘的专职辅导老师,并兼你们的队医。”张继梁微笑着,狡黠地眨着眼,“就是不知道你们欢迎不欢迎?”

  话音刚落,从门外走进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调皮地向大家敬了个军礼。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大家欢快地呼叫着,热烈鼓掌。

  原来,这位女老师是南开中学的校医,是平时辅导同学们开展小医生课外活动的吴梅医生,也是同学们的启蒙老师。

  “我就不用自我介绍了吧!”吴梅开心地笑了,“大家都知道,我是个‘万金油’医生,内科、外科、儿科,什么都知道一点,但门门懂,样样瘟,简单的知识我给大家讲,深奥的道理我们大家向专家,教授请教,好不好?”

  同学们一阵哄笑,同时也为她的“实话实说”鼓起掌来。

  科学家传记小说

  科学家传记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有一类科学家传记文学作品却允许在事实的基础上适当虚构,这类传记文学作品是给少年儿童看的。少年儿童喜欢生动活泼的故事,不喜欢板着面孔的人物传记。

  于是,科普作家们便借用小说的形式来写科学家的故事。故事中的科技知识、科学发现与发明的过程不能虚构,但生活中的故事却可在事实的基础上适当虚构。这就是科学家传记小说。

  比如,笔者在创作的两部传记小说中,便采用了适度虚构的艺术技巧。也就是说,科学家故事的某些细节、对话允许“虚构”。

  笔者写的科学家故事《达尔文》中,把《达尔文自传》里几个互不相关的小趣事,串连成“颜料水浇花”的生动故事。其中,颜料水浇花小达尔文并未实施过,但据“自传”所述,他小时候确实动过这个念头,并且搞笑地骗同伴说做过。因而这个“虚构”有事实作基础,显得真实可信。使得少年达尔文用颜色水浇一段,既可信又生动有趣。请看:“颜料水浇花”的故事:

  颜料水浇花   

  在英国大不列颠岛的西南部,有一座名叫希鲁兹伯里的城镇。美丽的塞弗恩河静静地从这里流过,陡峭河岸的顶端,有一座绿树环绕的花园。这就是查尔斯·达尔文的家。   

  1817年7月15日,这所住宅里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花园的女主人,刚满八岁的查尔斯的母亲,丢弃了六个可爱的孩子,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查尔斯由姐姐苏姗牵着手,走进停放着母亲遗体的大厅。他看见妈妈穿着一件黑色天鹅绒长袍,脸上带着平静而温和的微笑,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孩子们围在妈妈的身旁哭泣着。查尔斯想起妈妈平时的好处,虽然还不明白死亡的意义,也忍不住掉起眼泪来。高大、肥胖的罗拔医师,望着这一大堆失去了母亲的孩子,痛苦地叹了一口气。   

  罗拔·瓦尔宁是希鲁兹伯里镇的一个名医,每天从早到晚,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哪儿来那么多精力管教孩子呀?失去了妈妈的小查尔斯,成为了一匹没套笼头的小野马。罗拔医师将查尔斯送进了一所十年一贯制的学校,让学校来教育他的心爱的小儿子。起初,他在凯斯先生办的学校里读书,一年以后,他转入布特勒博士办的学校学习。

  可是,那会儿的学校对学生却没有什么吸引力。学校里没有自然科学的课程,成天念的就是那些死板板的《圣经》、古希腊文一类的东西。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人是上帝创造的,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在6000年前花了六天的功夫变出来的。达尔文对这些课程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他每天都盼望着放学的时刻。最后一堂课的下课铃一响,他便飞也似地跑回离学校一英里地的家。   

  家里有什么东西吸引着他呢?一到家,他放下书包,便拉着邻居欧文家的小姑娘芳妮向花园里跑。芳妮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她最崇拜查尔斯啦。每天查尔斯放学的时候,芳妮就到查尔斯家来,等着查尔斯带她到花园中去玩。多美的花房呀。红的花,黄的花,紫的花,姹紫嫣红,花房里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小查尔斯在报春花前停住了。他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小的瓶儿,揭开瓶盖,往报春花的根上浇开了颜料水。芳妮瞪着惊愕不已的大眼睛,问:“查尔斯,你干吗用颜料水浇花呀?罗拔伯伯可从来没这么干过。”   

  查尔斯漂亮的浅蓝色眼睛里闪着调皮的光芒,说:“傻姑娘,爸爸没干过的事我就不能干吗?告诉你吧,我正在做一个实验,要叫这些报春花变得五彩缤纷。”   

  芳妮憨笑着说:“我不信,我不信,哪见过往根上浇颜料水,报春花就能变成五颜六色呀!   

  查尔斯自信地说:“信不信由你,咱们等着瞧吧!”   

  这天晚上,查尔斯做了个甜蜜蜜的梦。在梦中,他看见用各种颜料水浇灌了的报春花和西洋樱草变得花花绿绿的,可好看啦。正在他得意得手舞足蹈的时候,苏姗姐姐推醒了他。呀,太阳都晒着屁股了,要迟到啦!他一个翻身爬起来,穿好衣服就向学校跑。他一面跑,一面在心里呼唤着:“上帝呀,快帮帮我吧。要是迟到了,就得挨布特勒博士的训呀,那有多丢人啊。”   

  幸亏查尔斯是一个出名的飞毛腿,当他一溜烟儿跑到学校,气喘吁吁地在,座位上坐定的时候,上课铃儿刚好叮叮当当地响起来。他多么感激上帝帮了他的忙呀。他不断地在胸前画着十字,感谢上帝的恩典。他又想起了自己的报春花,报春花该变颜色了吧!他在胸前面了一个大大的十字,口中念念有词:“上帝保佑呀,上帝保佑!”    课后,坐在查尔斯旁边的同学莱顿问道:“查尔斯,你刚才在念叨些什么呀?”   

  查尔斯神秘地笑了笑,凑着莱顿的耳朵吹牛道:“莱顿,告诉你一件希罕事,我在报春花和西洋樱草的根上浇上了颜料水,报春花和西洋樱草都变成五颜六色的啦。”

  莱顿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他听查尔斯说了这件古怪事,心痒痒的,一个劲求查尔斯让他去看看这些奇怪的花草。查尔斯慨然允诺。一放学,朋友俩就高高兴兴地到查尔斯家看奇迹来了。   

  当然,他们并没有看到只在达尔文梦中出现过的彩色缤纷的报春花和西洋樱草。不过,查尔斯并没有让朋友失望。他给莱顿看了他搜集的各种宝物,什么贝壳呀、印章啦,还有钱币、矿物什么的。他指着从花园外马车路上搜集来的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对莱顿发誓说:“莱顿,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搞清这每一颗鹅卵石的来源。”   

  两个朋友谈得十分投机,他们在花园里一面散步,一面观赏花草。莱顿怀着浓厚的兴趣,指着花园里各种各样的花草,向查尔斯请教这些花草的名字。查尔斯将这些花儿摘下来,瞧瞧这些花儿的内部,总能叽哩咕噜地念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拉丁文来,说这就是这些花儿的名称。莱顿对朋友辨认花草名称的非凡本领佩服得五体投地,说:“查尔斯,你真有两下子。告诉我,你用什么方法辨认出这些花儿的名称呢?”   

  查尔斯故弄玄虚,说:“这是我妈妈教我的方法。只要看一看花的内部结构,就能够知道这种花的名称。这里面学问可深啦,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莱顿见朋友卖关子,不肯传授辨认花的名称的秘诀,心生一计,说:“查尔斯,我有一件宝物。你看我这顶旧帽子,神通可大啦。这是我的叔父遗留给我的。由于我叔父遗留下一大笔钱,赠给了希鲁兹伯里镇,镇里的铺子,只要看到这顶旧帽子,并将这顶旧帽子从左到右旋一个圈儿,持这顶旧帽子的人就可以拿铺子里卖的任何东西,不用付钱。只要你把你妈妈传授给你的方法教给我,我就把这顶神通广大的旧帽子送给你。好吧?”   

  查尔斯将信将疑。莱顿见朋友犹豫不决,便道:“查尔斯,你不相信?走,咱们去试试!”

  查尔斯的好奇心被朋友挑逗起来。他和莱顿一起来到繁华的大街上。街上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餐馆、点心铺、百货店,多少好吃好玩的东西呀,查尔斯看得眼花缭乱。莱顿走进一家点心铺,将旧帽子取下来,在手上从左到右旋了个圈儿,然后,向店员要了各式各样的一大堆点心。店员将这些点心打成一个包,毕恭毕敬地交给莱顿。莱顿没有付钱,大摇大摆地走出店铺门。   

  一出门,莱顿打开点心包,请查尔斯吃,并得意地说了声:“怎么样?”   

  查尔斯拿了一个点心吃起来。好香的点心呀!查尔斯乐不可支。莱顿同查尔斯一面吃点心,一面逛闹市。莱顿带着查尔斯走进一家百货店,他如法摆弄了一下神秘的旧帽子后,要了一些小玩意,没有付钱,就拿着东西走出店门。查尔斯完全相信了这顶旧帽子的魔力。一出店门,他就向朋友恳求道:“莱顿,把这顶帽子借给我用一下吧,要是灵验,我就把认花的秘诀告诉你。”

  莱顿迟疑了一下,把旧帽子交给了查尔斯。查尔斯兴冲冲地走进另一家点心铺,在店员面前把这顶旧帽子从左到右旋了个圈儿,然后向店员要了一大堆点心。店员将点心交给他后,他也不付钱,拿起就走。店员惊诧地看着这个买东西不付钱的小家伙大摇大摆向店外走去,惊慌地大喊一声:“抓贼!”拔腿从柜台内追出来。查尔斯吓得丢了点心,没命地逃出店门。

  查尔斯气喘吁吁地逃到城里那块著名的大钟石前,向后望了望,见只有莱顿跟在后面没有另外的人跟上来,才止住脚,一屁股坐在大钟石下。莱顿看着查尔斯的狼狈相,开心得哈哈大笑起来。查尔斯恼怒地望了朋友一眼,把旧帽子往朋友面前一丢,气冲冲地说道:“你这个可恶的骗子,搞什么鬼呀?”   

  莱顿眨了眨他那亮晶晶的小眼睛,说:“查尔斯,要说我是骗子,我承认。可是你先骗人呀!你说报春花和西洋樱草能变色,是不是骗人?你说你妈妈教了你一套辨认花的名称的秘诀,是不是骗人?”   

  莱顿这一番话问得查尔斯哑口无言。查尔斯想,是呀,我是撤了谎,撒了谎活该受报应呀。他的气消了,但仍好奇地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莱顿解答道:“我进的这两家铺子,是同我家有协议的,买东西可以记帐,以后一并总付。有没有这顶旧帽子没关系,只要是我家的人去买东西,都可以不付现钱。明白了吗?”

  原来是这么回事。两个朋友约定今后不再撒谎,盲归于好。他们闲聊了一阵后,又为背后这块奇怪的大钟石争论起来。真的,这块大石头有多奇怪呀。查尔斯听爸爸说,在整个大不列颠岛上,都没有这种石头。这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好奇心特别强烈的查尔斯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同朋友争得面红再赤。在旁边听着这两个小家伙争论的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走到他们面前,拍着他们的肩头,严肃地下了结论:“小伙子们,不用争啦。这块在整个大不列颠岛上都找不到第二块的大钟石,就是到了世界末日,也没有人能够解释它是从哪里来的。”

  查尔斯可不相信这个权威性的结论,他一直在琢磨这块大钟石的来历。

  “虚构”当然有个前提,就是必须符合历史的真实,不能异想天开,胡编乱造。笔者是在查阅了有关达尔文的1000余字史料后,才提炼出故事情节来的。其中,有一个关于达尔文与芳妮的爱情故事,就是笔者在查阅达尔文的书信录中,在一个注释中发现的。这与一般人知道的达尔文与爱玛的爱情故事不同。《达尔文》一书出版后,一个研究达尔文的专家来问出处,笔者告诉了他。他大加赞赏。请看,一句注释引出的一段达尔文为事业放弃爱情的动人故事:

  芳妮的呼唤

  军舰沿着海岸线南下,到达南美阿根廷的布兰卡港。

  达尔文在布兰卡港附近考察,从一个叫做朋塔阿耳塔的地方发掘出一具已经绝种的古大獭兽骨骼化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这个发现和不久前发现的古犰狳骨骼化石成为达尔文形成生物进化论的起点。他和科恩抬着这具巨大的化石走回军舰。他们把化石放在船尾的船舷上,清除污泥。一大群海员围过来,看科学家的希奇把戏。“纽扣”穿着一双刷得闪闪发光的皮鞋,带着一双白羊羔皮手套,走过来。他看了看这具古动物骨骼化石,对达尔文说:“老爷,你喜欢这些玩意儿,我们火地岛上可多啦,到那里我可以挖很多很多送你。”

  达尔文感激地对他点了点头。这时,舰长费支罗伊和船上负责整洁的第一副司令惠克哈姆走过来。费支罗伊很有兴趣地注视着这副古怪的骨头,没有说什么。惠克哈姆见舰长并不制止达尔文用这些脏玩意儿污染船只,很生气地对达尔文说:“如果我是舰长,那么我会马上把你和你这具可诅咒的脏东西一齐甩下大海去!”

  达尔文温和地对惠克哈姆笑笑,解释道:“副司令阁下,这可是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呀。这是一种已经绝种的古动物化石。从这具化石上,我们可以得到现有物种是从哪里来的线索。”

  正在这时,停泊在布兰卡港上的邮船派人给贝格尔舰送书信来了。达尔文得到一大束信。有父亲写来的,有亨斯罗写来的,有凯德琳、凯萨琳写来的,有查洛蒂写来的。还有芳妮的亲笔信。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了信,急急忙忙地看起来:“回来吧,查尔斯!要是你在半年内不回来,我就要变成莱顿夫人了。我在极力地抗拒着、拖延着。我恨我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像小说里的恋人一样坚强?呵,不能,我不能违背我那可怜的老父亲的意志。他一天比一天变得暴躁。我一天不答应这件婚事,他的脾气就一天不会好转。查尔斯呀,我唯一的希望和安慰,你可还记得在西班牙栗树下的誓言……”

  一股青春的热血涌上了达尔文的心田,他不假思索地站起来,望了望布兰卡港附近的海面,焦急地问周围的人:“哪位知道这儿有回英国的船吗?”

  费支罗伊已经喜欢上了这位同食的朋友,他看出达尔文要回国,心中不舍,但他想起了自己的诺言,答道:“怎么,你要回国,家里出事啦?停泊在港口上的这只邮船今天就要到英国。如果你要回去,得早一点给他们打招呼。”

  科恩听说主人要回国,眼睛里流露出悲哀的神情。这个在大海上闯荡了多年的硬汉子,已经同主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恋恋不舍地对达尔文说:“老爷,你不找这样的骨头了吗?在南美,你喜欢的这种骨头可多着啦。”

  “纽扣”听说这位和气的老爷要回去,也问:“老爷,你不到火地岛去考察了吗?军舰很快就要到火地岛了,我们火地岛人欢迎你去呀!”

  仆人和“纽扣”的话使达尔文清醒了一些。他回到舱房,躺在吊床上,紧张地思索起这个事关重大的问题来。回去,还是不回去?回去,他就要失去研究地质学、生物学的机会。在近一年的考察中,他不仅得到了很多证据证明莱伊尔地质学理论的正确性,还发现了生物同地球一样,并不是一下子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也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一些线索。要证实或推翻这一点,都必须作大量调查工作。如果能证实这一点,那将是何等重大的发现呵!那将给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作出何等重大的贡献呵!可是,不回去呢,很可能就要失去芳妮。要科学,还是要芳妮?当然,最好两者都要。可是,命运之神硬要自己只能选择一种的话,那只好放弃芳妮。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能够为人类、为科学作一点贡献的时候,如果为了其他原因,哪怕是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神圣的职责,那么,一个人的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呢?达尔文作出了自己的决定。

  这个决定一作出,达尔文的心里就感到一阵绞痛,他仿佛看到芳妮正用幽怨的目光注视着他。他痛苦地提起笔,浅蓝色的眼睛里噙着泪花,向芳妮诉说自己的悲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里翻滚起巨大的波涛。我多么愿意履行我的誓言,立刻就飞奔到你的身旁呵!一只邮船正好停泊在布兰卡港,只要我迈上这只船,三个月之内,我就回到你身边了。可是,我不能。亲爱的芳妮,原谅我。一年的考察生活,使我获得了关于自然史方面的重要线索。要是我马上回国,这个线索就会断掉,我的事业就会半途而废。我必须呆下去,继续研究高山和大海、岛屿和湖泊的起源,继续研究生命和物种、动物和人类的起源。这是一些重大的课题。研究这些课题,是自然科学家的神圣职责。我不能亵渎它,我不能半途而废,我不能卸下已经担起的责任!亲爱的芳妮,你可以问心无愧地作出自己的抉择,要么再等我四年,要么成为莱顿夫人。不管你作出什么样的抉择,我都会在远方为你祝福。再一次请你原谅,我的最亲爱的芳妮。”

  但是,“虚构”必须适度,科学重大发现和技术重大发明的过程是不能虚构的。《达尔文》中,关于进化论形成的过程,虽然像文学描述,像是虚构的,但却是达尔文在《自传》中原文的翻版:

  1838年10月的一天,达尔文离开剑桥,到梅伊尔的花园中去会见未婚妻爱玛。一路上,他都在思索物种起源的问题。“在动植物新品种形成的过程中,人类通过选择对人有利的变异,培育出新品种。在这里,人起了主导作用。那么,在自然界里,是什么力量起主导作用,也就是选择作用呢?”这个一直无法解答的老问题使达尔文的脑海变得一片黑暗。

  马儿呼呼地喘着粗气,在使着最后一股劲向岗顶上爬,一路听惯的轻快的马蹄声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沉重了。忽然,达尔文觉得一股耀眼的阳光射进了黑暗混沌的脑海。“生存斗争!”达尔文在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一本著作时看到的这几个字眼儿从脑海里涌出来,“心有灵犀一点通”。达尔文心里欢呼着:“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据以工作的理论。正是生存斗争,使适应环境者生存下来,使不适应者淘汰。生存斗争,就是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关键。正是生存斗争,在自然界中起了选择作用。这种选择作用,可以与人工选择相比拟,称之为自然选择!”

  达尔文来到舅舅家。在这一整天中,他都沉醉在发现了自然选择这一伟大法则的欢乐中。他的嘴里不停地讲着马尔萨斯,讲着生存斗争,讲着人工选择,讲着自然选择。他那疯疯癫癫的状况,可把约西亚舅舅和爱玛表妹吓坏了。他们认为,查尔斯一定是中了魔!

  笔者在创作传记小说《李时珍》时,也应用了这样的写作技巧,《明史》中关于李时珍的传记只有200多字,哪儿来那么多的故事?李时珍的一个个故事都是从他的著作的注释中发掘出来的。比如,李时珍与蕲蛇的故事,我就是根据注释中的材料虚构出来的。

  传记小说《达尔文》(原名《物种起源之谜》)自1980年回世以来,30年来畅销不衰,重印20余次,发行20余万册,2008年又一次再版;传记小说《李时珍》亦重印10余次。《达尔文》《李时珍》辑入《中外著名的科学家故事丛书》,获得过第十届中国图书奖、两次《冰心儿童图书奖》,被评选为“中国科协成立50年来最受公众喜爱的十部科普读物”之一。

  科学纪实小说

  科学家报告文学也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我们在为少年儿童写科学考察记时,也允许适度虚构。可以写实有的科学家,将他们实有的科考生活细节串成故事,也可以虚构一个人物,讲述一个实有的科学考察故事,但其中的科技知识应是准确无误的,并使读者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因有“虚构”的成分,所以我们称这种科学考察记叫“科学纪实小说”。纪实,就是要以事实为基础,小说,就是声明其中有“虚构”的成分。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最近出了一套《少年科考队。大探索》丛书,共六部,全部用的是科学纪实小说体裁。

  这套丛书虚构了几个小朋友,跟着一个科学家,去寻找中国最美的湖泊、山脉、河流、草原、峡谷、古镇的故事,重点普及科学方法。请看一段科考故事:

  高山湖泊

  九寨沟有一百多个海子,被茂密的树林分割开来,形成世界上罕见的高山湖泊。

  九寨沟由一条主沟和两条支沟构成。大自然有些偏心,同为九寨沟的儿女,大自然似乎更宠爱日则沟一些。左侧的则查洼沟,除长海之外,几乎就是一条干沟。而右侧的日则沟湖泊众多,整个九寨沟的湖泊、瀑布主要分布在那里。

  阿米娜问:“这两条沟谷的水量分布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

  比比波说:“可能是两条沟的下雨量不一样吧!”

  阿米娜说:“错!这两条沟谷的年平均降雨量大体相同。”

  董爷爷说:“为了找到这个神奇现象背后的原因,科学家们对整个九寨沟的湖泊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北端的长海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长海地处岷山脚下,从岷山上融化的雪水汇集到这里,源源不断补充给长海。它是九寨沟最大的湖泊,水量最大。这个长海很奇特,据说它的地表没有出水口,不管流进多少水,也不会漫出来,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长海的水流到哪里去了呢?”

  少年科考队员们划着一条快艇,顺着长海岸边石壁行驶,进行科学考察,观察长海的水流去向。他们把船划向石壁,用测量断裂带的仪器贴在崖壁上测量,仪器显示这儿有一条断裂带。接着,科考队员又测了断裂带的走向,发现这条断裂带呈西北方向。在接近石壁的时候,眼尖的比比波发现,由石灰岩构成的岩壁上出现了几个洞。

  董爷爷说:“过去看一下,看是不是溶洞?”

  船划拢洞穴,一看,确实是溶洞。然后,他们顺着湖边继续搜寻,在长海东岸的堤坝上陆续发现了密集的洞穴和裂隙。他们边拍照边记录,最后发现了大约四五百个大小不同的洞穴和裂隙。

  阿米娜说:“原因找到了。长海没有地表出水口,它的水从这些洞穴和裂缝流走了。”

  董爷爷说:“对。整个九寨沟的地质构造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地表水长期侵蚀下,会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溶洞和暗河。”

  比比波问:“这些暗河的水,没有流向长海所在的查洼沟,会不会流到了日则沟,形成了日则沟的群海呢?”

  董爷爷说:“这次你说到‘点子’上了,经科学家们严密的考证,发现由于日则沟本身要比长海低一些,长海东岸的暗河通过西北方向的断裂带,使长海的水没有顺着地势向下流,而是流向了右则的日则沟。日则沟水量充盈,除了地表水的补给外,还有长海的‘陈仓暗渡’,把本来应属于则查洼沟的水悄悄给引过来了。则查洼沟吃了‘暗亏’,当然没法丰润起来了。”

  结语

  笔者认为:科学小说是以科学普及为目的,以小说为载体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科学文艺”的重要品种。

  科学小说与科幻小说的目的不同,科学小说的目的是向读者普及科技知识,但其普及的科技知识不能虚构,必须是已有的科技知识或科学假设,以及以此为基础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推测和预测。科幻小说则不以普及科技知识为目的,重在培养读者的科学想象力。而且,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或技术是“想象”的,是有关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并非现有世界的科学技术,是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想象”和“虚构”是其中的关键词。

  科学小说包涵了科普式科幻小说、科普小说、科学传记小说、科学纪实小说等品种。这四个品种在中国都在发展之中,是科普园中重要的创新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