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生平研究 >> 正文

艾芜的一封佚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24日11:06 来源:文学教育

 

    钦鸿

 

  现代作家艾芜因病于1992年去世。作为他谊交数十年的老友,范泉曾经写过长长短短的多篇文章予以深情的怀念,其间亦将艾芜写给他的信全部作了笺注在刊物上发表。然而遗憾的是,范泉留存的艾芜信函,绝大部分是艾芜在新时期写给范泉的,至于他们交往甚密的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诸多信函,只有区区两封,其中写于1948年11月10目的一封是在被发还的抄家物资中找到的,还有1948年1月下旬的一封则录自于范泉四十年代所编《星岛日报·文艺》。范泉自走上编辑道路以后,与众多现代著名作家颇有来往,积存了大量作家们的书信手稿,可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横遭错误冲击时被扫荡一空,及至云散雨霁,大地春回,绝大部分被抄没的珍贵资料都“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好在范泉编辑报刊时有一个好习惯,就是经常将作家们来信谈到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作为文坛信息及时报道,有时甚至直接将信函摘录发表,因此在无意中保留了许多重要的资料。艾芜的那封写于1948年1月下旬的信,虽然只有百余字的片断,却记录了艾芜从上海搭船返回重庆沿路的所见所闻以及回家后妻子已经分娩、母子平安的情况,这对于艾芜研究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材料。

  查阅范泉当年以航空邮件寄件的方式所编的香港《星岛日报·文艺》副刊,可以发现关于艾芜的多条记载,除了上述信函片断以外,还有几条是以第三人称转述的,基本上勾勒出了艾芜1947年到上海而后又赶回重庆照顾妻儿的活动轨迹。但是,由于时隔多年,而范泉本人又生活动荡不安,他在撰写纪念艾芜文章时并未能看到自己所编的《星岛日报·文艺》副刊的全部报纸,因而不免有所遗漏。2004年我为编《范泉编辑手记》一书时,经香港学者卢玮銮教授的协助,她

  的学生、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张咏梅给我寄来范泉在《星岛日报·文艺》编发的文艺信息类的全部文字,这才发现艾芜还有一封信函的片断,是范泉生前没有见到的。虽然也仅寥寥二百字许,却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不妨抄录如:

  弟在学校教书,薪水已经增加,本月(12月)即可得二百余元。若照行政院议决案实行,竟可收入五百多元。在渝地生活,可不成问题(米只一百一十五元一石)。前两月较为窘点,是孩子们须加冬衣,预计可以收到的稿费版税,未能收到。现在再去信催促,当可汇来。总之弟的生活目前已可维持,希望兄等不要

  挂怀。沙汀卧病,可以帮助,但也须不使沪上友人担负过大。目前上海生活高于全国,依理说,应该外省的朋友,设法捐助上海友人才对。 (12月5日)

  此信原载1949年1月1目《星岛日报·文 “新春文艺增刊” 发表的《作家近况—— 书简·访问记》与一文,自然也录于艾芜给他的信函。但此信不仅范泉本人早已失记,而且艾芜的文集也未收录,甚至所有为艾芜作传的学者也从未提及,连收罗齐备的《艾芜研究专集》中艾芜著作目录也没有列录,无疑是一封佚信了。

  关于艾芜的研究,一向顿受关注,但仍有若干薄弱环节,尤其是从抗战胜利到重庆解放这几年作家的活动情况,许多艾芜的传记和研究文章大都语焉不详。这恐怕主要是由于资料缺乏之缘故。因此,这封写于1948年12月5日的信函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艾芜当时一面在重庆大学任教、一面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些具体细节,增进了我们对于作家在那段时期生活和工作情况的感性认识。至于信中提到“沙汀卧病,可以帮助”,则另有一段故事。范泉在编《文艺春秋》

  时,常常通过各种方式帮助那些生活贫困的进步作家,或预支稿费,或自掏腰包,如艾芜、臧克家、碧野、锡金、骆宾基等人都得过范泉无私的援助。有一次艾芜无意间透露了他的挚友、作家沙汀当时贫病交迫、生活极为艰难的讯息,范泉闻悉后当即表示愿意资助沙汀,并提出要求,请艾芜不必向沙汀说明资助者的名字。沙汀因此始终未知实情,而艾芜对范泉的热情慷慨、助人而不求回报的精神非常钦佩,从而更加深了彼此的友情。艾芜这封佚信的末尾,正抒写出他们相濡以沫、彼此关怀的浓情厚谊,读来令人不禁悠然神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