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文学机构访谈 >> 正文

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做加法”

——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01日10:48 来源:中国科学报 于思奇
①北京蒙古语言文化班上,外籍学员和其他各族学员身穿蒙古袍。①北京蒙古语言文化班上,外籍学员和其他各族学员身穿蒙古袍。
②祖籍河南的蒙古族大爷来文化班寻根。②祖籍河南的蒙古族大爷来文化班寻根。

  《中国科学报》:你如何看待国内目前正在兴起的为推动民族文化传承而开设的公益组织,譬如北京蒙古语言文化班?

  张海洋:这是从现代到后现代的社会转型期间,人们所产生的一种需求。为了实现现代化,人们放弃了诸如本民族语言等在内的很多自己的东西,却发现一切并未变得更好。现代化并不能满足人的归属感、价值认同等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开始重新了解自己的文化,寻找这种文化认同,在我看来这是很正常而且很深刻的。

  而当这种需求产生后,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民族,有人在道德感的促使下站出来提供这种服务,我觉得是很正常的,也是非常值得理解和支持的。

  《中国科学报》:目前,民族聚集地区民族语言授课的学校正逐渐减少,北京这种大城市也很少有官办民族学校,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为什么离开了民族聚集地区,很多人却又想重拾他们的母语?

  张海洋:我觉得应该把这个问题放在现代化背景下来理解。当地政府可能有一种现代化的冲动。而那些真正离开了家乡的人,在发现外面的世界精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诸多无奈,这时,他可能又重新感受到家的东西的重要。这跟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恨不得废了古汉语而后恢复是类似道理。

  这种发生在家乡以外区域的文化复兴其实就是因为人与他所处的文化发生离散后,才又发现自己文化的重要。

  《中国科学报》:现在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处境是怎样的?

  张海洋:总体来说,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来说,中国人目前的民族意识跟世界发达地区相比是比较滞后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民教育在这方面的滞后。而目前世界已经形成了一种保护文化多样性,传承文化多样性的潮流,这跟现代化的进程是相关的。

  越早进行现代化的国家,就越早感觉到现代化进程中的不足。比如2008年加拿大总理哈珀就在众议院对以往曾强迫原住民儿童离开家庭、住进与原族群完全隔离的“寄宿学校”一事向原住民群体道歉,在西方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事件。这其实就反映出各国对当时现代化过头的悔悟。

  不过,在这方面,中国百姓的一些民间行动跟世界潮流实际上是比较符合的。而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始较晚,所以我们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保留相对较好的。

  但具体到各个民族,这方面就比较多样了。现在看来,有文字的民族在做这方面的保护时会比较方便,动力也更强;而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在文化传承这方面确实也就压抑了。

  《中国科学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它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里?

  张海洋: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这是认识到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然后通过复兴民族文化来恢复人的权利,希望能够通过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来达到对人的尊重,所以那种仅仅通过录音留存民族语言的做法我不赞同。

  二是因为人和文化是一体的、不分离的,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对人本身的认同,是民族和文化的自信问题。而且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并不意味着放弃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或者文化。

  《中国科学报》:目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困难在哪里?你有何建议?

  张海洋: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从政府到民众,对文化之于人的重要性的理解还是不够。考虑这个问题不能从功利角度出发,不能把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而是要从是否有利于做他自己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角度来考量。除此以外,如何协调单一发展观和多元文化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难的。

  我的建议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做加法而不能用替代法或者减法——既要让他学习本民族原来的东西,也要学习新的东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