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陈歆耕:各打五十大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01日09:53 来源:光明日报 陈歆耕(上海)

  在各类诗歌讨论会或论坛上,常见古典诗词爱好者和写现代诗的诗人们相互攻讦、指责,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势。鄙人谁也不帮,各打五十大板。

  (1)“伪体”诗词何其多?

  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华(古典)诗词学会的注册会员有两万多人,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要多出一倍多。还有一个数字也非常惊人,全国爱好古典诗词写作的人群号称“百万大军”。这当然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古典诗词在当下仍然魅力四射,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说古典诗词如何繁荣——繁荣的标志不在于写作者和作品的数量,而在于出现了多少能代表时代高度的精品力作。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当下有那么多古典诗词的写作者,但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难以找到,口口相传的名句几乎一句也没有。我留心读了一些发表在报刊上的古典诗词,发现其核心的问题是,当代人只学到了一点皮毛,没有领悟其精髓。

  古典诗词的创作与其他文体一样,也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清代学者翁方纲在《清诗话》中指出:“诗者忠孝而已矣,温柔敦厚而已矣,性情之事也。”再往前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又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现代人写古典诗词,以为只要熟练掌握了平仄韵律就行,较之更为重要的“性情”和“志”的充盈,却缺失了。当然,现代人未必是主观上不注重“性情”,黄宗羲有言:“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古人之人情与物相游而不能相舍……即风云日露,草木虫鱼,无一非真意之流通,故无溢言曼辞以入章句,无谄笑柔色以资应酬,……以此论文,今人之诗,非不出于性情也,而无性情之可出也。”请仔细回味最后一句话,真是入木三分。想想看,慵懒地躺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还能寻找到古典诗词之意境吗?又有何“性情”可言呢?

  清代伟大的思想家、杰出诗人龚自珍,强调为人为文都要追求“纯真”:“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种花都是种愁根,没个花枝不断魂。”他激烈批评士林中盛行的虚伪之风,把那些文人无病呻吟的诗文统称为“伪体”。这下我们可以大致明白当代古典诗词整体平庸的症结所在了吧?

  (2)谨防现代诗患上“脑梗塞”

  前不久,受邀为一个现代诗歌征文活动评审作品,主办方提供了初评来的50多首诗,请我们几位评委从中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篇。按理,这事儿对任何一位有一定艺术鉴赏力的人来说都不算复杂,阅读量也不算大,但却让我颇伤脑筋:很多诗句晦涩难懂,反复看好几遍也无法摸透文字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诗意——如此,你如何给它们打分,进而分出获奖的等次来?

  我担心我的鉴赏能力有问题,就与另一位担任评委的老诗人交流看法,居然所见略同。当下诗坛普遍盛行“晦涩”的诗风,而这种诗风也正成为大量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审美取向。难怪现在写诗的人,远远超过读诗的人;也难怪在各大书店或网络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中,基本寻找不到现代诗集的踪影——把诗歌的边缘化简单地归咎为读者不识货,或是时代环境等因素,恐怕是不客观的。

  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诗歌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如果大家都以“晦涩难懂”来显示“玄奥深刻”,以“佶屈聱牙”来代替“琅琅上口”,那么现代诗难免要患上严重的“脑梗塞”。而若是成了“植物人”,怎么可能有生机和活力,怎么可能走向大众?

  有一位曾风靡日本的百岁女诗人柴田丰,在92岁时才开始学习写诗,其处女诗集《请不要灰心呀!》10个月里销售了150万册,诗中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和人生的信念,抚慰了亿万因地震海啸而受创的心灵。她写的都是些什么诗呢?我这里转引那首著名的《请不要灰心呀!》:

  我说

  你不要唉声叹气地

  诉说着自己的不幸

  微风和阳光

  并不偏心

  梦

  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你看看我

  也有过伤心往事

  可我依然觉得

  活着挺好

  所以我说

  你也不要伤心

  不要气馁

  诗歌短短几行,通俗得连小学生也能看明白,却为什么能打动那么多人的心呢?这位世纪老人一生经历了各种社会动荡,历尽艰辛,正当开始过上安详平静的日子时,老伴又去世了,只得在敬老院里过着孤独的生活。就在这时,她迷上了写诗。她哪里是写诗呢?她是用诗给自己的生命添加热量,用诗诉说饱尝人生沧桑后的淡然和感悟。我又想起汶川大地震后那首让亿万中国人垂泪的《妈妈,请拉住我的手》,它同样感情浓烈而又晓畅明白。

  由此我想到,无论写诗或作文,最怕的是“装”,装深沉,装高雅,装得像个著名诗人或作家,乃至装得像个大师。写东西首先让自己想明白,让读者读明白,而要想明白就要活得明白……百岁日本老太太的写诗经历,不知能否让那些写现代诗的人们明白一点点写诗作文的基本道理。

  (作者为杂文家、上海媒体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