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最近,《三体》系列小说即将被改编为电影的消息被多家媒体转载。这套刘慈欣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甚至被誉为“中国最好的科幻小说”。随之出现两极分化的议论:科幻迷们欢欣鼓舞,期待在大银幕上能看到这篇巨作;不少人却对中国科幻电影毫无信心,认为国内影视界目前完全没有能力拍《三体》,哀求“放过”。
中国何时能拍出自己的科幻大片?这个问题年年被质问,年年无答案。长久以来,国产科幻电影“积贫积弱”,进入新世纪以来,拍摄数量竟然还不到10部,近年来上映的只有刘镇伟执导的《机器侠》、王晶执导的《未来警察》等寥寥几部,票房也以惨淡收场,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科幻迷多年来只能靠好莱坞大片来“解馋”。著名影评人、省影视评论协会常务理事董大可回忆起多年的观影经历,很是感慨:“很多年都没看过国产科幻电影了,印象中曾看过一部《大气层消失》,这已经是20年前了。”
影评人张小北指出,现在拍《三体》,条件确实不够成熟。目前科幻电影的现状是:投入少、大牌导演不愿执导、优秀演员不肯加盟、制作粗糙、宣传不给力……如此恶性循环,很难有优秀人才愿涉足这个领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科幻电影已有一套成熟的模式,不仅在技术上占据绝对优势,其完善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也累积了足够的文化自信,高投入带来了高质量和好口碑、高票房,《黑客帝国》《星际迷航》《阿凡达》等佳作频现。
国产科幻电影如何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董大可坚信国产科幻电影肯定会“大有可为”,但对国内某些编导浮躁的心态,他还是深表担忧:国外一部科幻片在制作过程中,会邀请大量科学家甚至是军方人士参与,保证影片不脱离基本科学原理和常识,而国内大众审美的倾向是通俗刺激,某些影视作品只为迎合市场,不惜出现一些弱智搞笑、违背常识的镜头。导演冯小宁就曾痛斥很多编导缺乏责任感:“电影不完全是商品,而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所以不能彻底地唯利是图,而科幻恰恰是更需要责任感的。”
想象力是科幻片的翅膀,一部好的科幻片要能将科学性与文学性完美融合,对于编导的能力要求很高。董大可坦言:“国内优秀的导演、编剧太少,一些电影科班出生的导演、编剧,与国外科幻电影的编导们相比,专业性和科学素养都不足,知识结构上存在缺陷。”
其实,业内人士也透露,技术层面上国内已不算太落后,如果有好的剧本,投资方也会舍得投入。像《三体》,有足够好的观众基础的作品,到去年底已卖出近40万套,单册销量过百万。但就算这样一部作品,其改编电影的未来依然不被看好,可见国内科幻电影的现状真是“冰冻三尺”。
诚然,国产科幻电影在技术上还需更“补课”,更多的基础环节需要“补漏”,但在心态上必须放弃浮躁和逐利。当然,稚嫩中的国产科幻片需要大众更多的呵护,作家刘慈欣感叹“中国观众对于国产科幻片没有任何宽容”,这也许是对影迷们的委婉提醒:对于国产科幻片,要多点宽容,多给点时间。否则,假以时日,技术壁垒可以破除,但丢失的自信却难以重树。 本报记者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