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毛志成:春之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28日10:14 来源:北京日报 毛志成

  几十年中,大约由于我写的文章虽然不佳但绝对及格,而且采用的是“一稿制”,即写了之后不誊抄、不修改(这得力于我少年时代受过语文基本功的严格训练),故而写得很快。于是全国许多报刊一遇到什么节日时便想到了向我紧急约稿,要我快速地写些时令之文,包括专门贺春式的小文。回忆起来,我写过的和发表过的与“春”有关的文章,几十年来加在一起已经不计其数。今天我已年老,文章的锋芒大减,因此约我写应时之文(包括咏春之文)的报刊很少了,近于没有了。但是我高低耐不住对春的兴趣,一遇到由冬转春时便欣然命笔。

  说到原因,也颇复杂。其中的一条是:在全世界,对春具有特殊兴趣并基此写出的诗文,在数量上中国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举世无双的。古今从刚刚入学之童练习对句、写诗,到成了名的文人对诗词歌赋的创作,写春都是他们的重项之一。

  仅以唐诗为例,写春的诗句所占的比重很大,诗才也很高。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王昌龄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等等,都已家喻户晓。

  唐以后的历代,直至明清、民国、“五四”以后,文人以写春光为主旨的篇目也成堆成串。大散文家朱自清写的《春》,至今仍被赏读。

  为什么中国对一个季节(春)的看重是世界上少有的?至少有两个原因:一,中国的农业文明太悠久,春季是耕耘播种的最佳季节,也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二,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是善于借景生情,于是便将春天的景物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和感悟。因此与“春”相关联的词汇中,具有特殊意趣的也颇多。比如“春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狭义的春心,无非是指青年男女爱情萌动,如《诗经》的诗句中“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指的就是那样的春心。而广义的春心,可以泛指一切有希望、有前途的精神状态。如我们把儿童、少年、青年比喻为祖国的春天,把社会上许多新景象比喻为政治的春天、经济的春天、科学的春天、文化的春天、艺术的春天等等。无论什么样的春天,包括大自然的春天或社会的春天,一经被人切实地感受到,都可以叫作春心。

  大自然的春意盎然,社会的生机勃勃,被人看到了,承认了,体验了,这才叫春心荡漾。

  必须承认,大自然的春光春色和人世间的春心春意有退化势头。前者表现在“第一自然”(即原生态)被第二自然(即人造之物)挤掉了很多,或是被污化、伪化了。后者表现在人的清纯之心、无私之爱受到了各式物欲的压迫和侵蚀。就连诗人、作家,笔下有关春山、春水、春风、春草的文字也越来越少,有时甚而没有了。而写出的“春心”,也常常限定于“性爱”。这样的现象,应当有所改观。

  春天是美好的,春光是美好的,春色是美好的,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春意更是美好的。但是一切的美好,首在于春心的美好。什么是真正美好的春心?就是被希望鼓舞着的心,被博爱浸润着的心。

  何处去觅那样的春心?既要在客观世界里去觅,更要在主观世界里去觅。总之,春在人心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