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艺术家访谈 >> 正文

在“窑变”中思变——陶瓷艺术家周国桢访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28日09:41 来源:深圳特区报 王绍培
王绍培王绍培
周国桢作品。周国桢作品。
周国桢作品。周国桢作品。

  周国桢侧记

  艺术家到底跟学者不大一样。艺术家往往是有派头的。周国桢也不例外。八十多岁的老人仍有一头浓密的头发,眼镜片下面是犀利的眼光。他讲话直言不讳,不在乎是不是会得罪谁。说到一些艺术界的丑恶现象,他就像是一个“愤青”。

  他是景德镇很多陶瓷大师的评定人,本人也是陶瓷雕塑艺术家。在陶瓷雕塑艺术方面,堪称是中国第一人。一些国外的评论家说他是“中国的毕加索,世界的周国桢”,但事实上,中国人对这样一个艺术家其实了解甚少。

  我对周国桢的访谈被一阵又一阵电话铃声打断。好在老人基本不会忘记他刚刚展开的话题。上午的阳光照射在他的后背上,他就那样侃侃而谈。我注意到他一双正在斟茶的手格外粗壮有力,这应该是雕塑艺术家的一个最外在的标志。

  他是湖南安仁县人,生于1931年,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原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他的头衔包括中国美协江西分会副主席、江西雕塑协会会长、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大瓷网艺术家库陶瓷名家、高岭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评委、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等等。他自己呢,则说自己“不过是一个退休老头”。

  1

  陶瓷的长处就是天人合一

  记者:周先生,我们知道,您是景德镇杰出的陶瓷艺术家。海外甚至有评论说您是中国的毕加索。您这间屋子陈列的作品,都是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吧?

  周国桢:这个《打麻雀》是1955年做的。当年我24岁。1955年国家号召除四害。《迎春》是后来惹祸的作品。这个《好阿姨》是1958年的,当时是人民公社。60年代,我比较讲究造型,跟现实生活拉开了一些距离,表现方法就不一样了。这个是文革之后第一个作品《天亮了》。因为陶瓷的特殊肌理,突然停电了,就烧出了一个意外效果。后来因此追求残缺的效果。气泡的、脱皮的都有了。这个《波斯猫》也是比较经典的。这个《雪豹》追求一种斑驳的效果。

  记者:用陶瓷这种媒介做雕塑,您觉得它有什么长处?

  周国桢:它的长处就是天人合一,因为任何其他的材料都不可能像陶瓷一样,材质那么丰富,一般的其他材料都达不到的,它的艺术效果很多。它完全是泥与火的艺术,泥本身是柔软的,经过火一烧它成了坚硬的东西,它经过了高温产生了变化,就产生各种各样的肌理效果,你比如说砖窑的东西,一窑进去万紫千红出来,所以这个不是任何其他的艺术,你比如说铜,永远是那个样子都是一个颜色,就是说几个颜色,陶瓷变幻无穷,尤其是残缺肌理的缺陷,变化更多了。

  记者:搞艺术的,往往都要触类旁通,都要从其他的艺术门类里面吸取养分找到灵感,您对其他的艺术有什么爱好或者涉猎吗?

  周国桢:其他的,像国画我也比较喜欢,尽管我没有最终属于国画,但是因为国画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理念、所表达的一种形式,中国画就是下笔无悔,一笔成形,意到笔都到了。油画就不一样,你画一笔是什么就是什么,他不会变的。

  记者:这个窑变其实与国画有某些相似?

  周国桢: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是没陶瓷那么复杂,变化那么多,材料那么多。现在有很多画家,都在画瓷器,说明它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2

  一般传统悠久的地方也比较守旧

  记者:听朋友说,景德镇做陶瓷的,学院派的很多,王锡良则是来自民间的大师。王锡良的大师称号还是您给评定的?

  周国桢:是的,那时我在主持评定职称的工作。王锡良作为来自民间的艺术家代表,我认为应该给予高度的肯定。

  记者:您是另一个跟王锡良相提并论的大师。您比较注重创新?

  周国桢:众所周知,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很悠久,传统很深厚。一般传统悠久的地方也比较守旧。特征就是一代仿一代,创新意识不强。对创新的东西总是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在过去那种极左路线的情况之下,还要受批判的。这个方面我是受过多次委屈的……

  记者:比如说呢?

  周国桢:我1954年到景德镇来,景德镇基本都是传统的东西,佛罗汉、福禄寿三星等等,以佛教题材。我就不走这个路,我一直要反映生活,以一个时代、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甚至一年不同一年,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背景,这样就有不同的作品出现。上世纪50年代,我的作品比较写实,到了1960年就开始高度提炼、高度概括,有一定的夸张,就是走形式上已经变革的路子,同时又把它和高温颜色釉相结合。上世纪50年代,是我的“朦胧时期”,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到上世纪60年代就是唯美时期了。

  记者:唯美时期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周国桢:形式向高度提炼、高度概括并且和颜色釉相结合了。但是,我的创作还在变。我的第三个时期叫做古风时期。古风时期是比较古朴、自然的美。第四个时期就是用泥条盘竹造型,还有打泥板成型。这个都是打泥板成型的。这个《猫头鹰》就是第四个时期的作品。

  记者:有没有第五个时期?

  周国桢:第五个时期就是走向室外,陶艺从室内走向室外、走向广场。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大型陶艺。一个在上海吉尼斯总部,是吉尼斯之最,这个大型陶艺走向室外历史上还没有的,我又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子,用陶艺走向环境,用大环境相结合。

  3

  儿时的“鸡婆糕” 成就了未来的艺术人生

  记者:您在中央美术学院是学什么专业的?

  周国桢:学雕塑的。陶瓷工艺你必须要学习它材料的掌握、手段的掌握,烧成的后果和烧成的效果你都要有所把握,你没有一点把握那肯定是不行的。

  记者:您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美术感兴趣的?

  周国桢:几岁就开始了。我是湖南安仁县人。我们那个老家有一个做鸡婆糕的习俗。什么叫做鸡婆糕呢?把米磨成粉,水搅拌起来就是,也像面塑一样的,天津的面塑不是也很有名吗?我们那边的农民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做鸡婆糕。农民过了十五要在田里干活的,十五之前基本都是休息的状态,他的休息马上要结束了,用米粉做成鸡、狗、猫、牛。农民有一种很朴素的想法,就是通过这个“米塑”希望今年五谷丰登、家族兴旺。我儿童时期对米塑的爱好,对我后来走上雕塑的道路,影响很大。

  记者:现在还有没有这个米塑?

  周国桢:有,现在年年都搞。我每年回老家的时候,都要帮他们评奖。省里已经确定作为非物质文化之一来加以保护。现在省里面又想把它申报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大师评定搞乱了艺术市场

  记者:现在景德镇大师满天飞,这个情况好吗?

  周国桢:在景德镇你贡献再大都不值肯定,真正受肯定的还是一种学徒出身的艺人,被捧到天上去了。我们这些教授培养多少学生也好,你在创作上不断地追求创新取得再大的成绩也好,外面的评价再高,都要被压在他们大师的下面,压在这些学徒出身的人下面。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周国桢:现在大师纷纷出来,各种各样的大师,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又出现了陶瓷艺术设计大师,至少是三种。级别有国家级的、省级的,还有景德镇市级的,也有三个级别,所以现在是越搞越多,因为现在的收藏家只认你戴了帽子没有,你没戴帽子他就怀疑,他就不放心买你的东西,造成的结果是有些画家因此不惜一切代价来追求这个大师名号,花几百万都可以。艺术市场现在是很混乱了。

  记者:现在主要是什么人在评这些称号呢?

  周国桢:很多评委都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来自于上面的部门。很多部门都搞大师评定,因为发现这个东西有油水,评下来的大师你要留两件作品下来,你想想这个油水多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