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老木:故乡的小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22日09: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老 木(捷克)

  坐落在华北平原上的故乡小城,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那是一个有着传统商业气息、又没有多大名气的城市。那里除了印尼的考古学家才有兴趣的、他们的先王苏录王的陵寝之外,再就是著名的“扒鸡”了。其实小城还应该有一个古迹的。据非官方考证,黄天霸镖打窦尔敦,就发生在沧州德县东门外的青龙桥。

  青龙桥是由长长的石条砌成的,早时在我们幼稚的眼睛里,那些一丈多长二尺宽厚的石桥梁,可真了不得,都是些平原地方少见的大石头。那青龙桥原是建在护城河上的,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小城还有残破的城墙和护城河。可怜的护城河虽然被一段一段地截开了,像一截截被痛苦地斩断了的水蛇,那一截截的河里还有清清的水,小城人习惯上把它们叫作“海子”。

  那时候,除了洗衣洗手弄出的少量肥皂水,还没有别的化学东西往水里排,因此,一个个清亮的海子里会自己生出许多种小鱼儿来。最常见的是小小的三丁鱼,生活在海子边上的浅水里,寸把长,浑身泥灰色,间杂些伪装用的小黑点。它有三个尖利的、可以收拢和张开的硬刺,刺上有令人恐怖的锯齿,无比锋利。被它刺伤不但会出血,还会红肿起来,疼中带痒,所以它就有了一个很“扎怪”的名字:嘎丫(发音)。没有人知道“嘎丫”两个字怎么写,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小城里的孩子,无论男女几乎都捉过它,大家都这样叫,觉得字、音挺贴切。捉这种鱼很简单,天气温和的时候,用小臂在水里圈成围子,挨着泥,慢慢往水边搂,待水面下沉,就会发现臂弯的泥水里有黑点动弹,然后寻着那黑点很容易捉到它——它那迷惑人的保护色点也倒成了出卖自己的标记。

  除了“嘎丫”之外,还有喜欢浮在水面上的鲢子、水稍深处的草虾和泥里的泥鳅。用两根竹条、一块笼布绑成一个靠十字竹片弹性支撑的网,里面放一两快扒鸡骨头、半块窝头,浸到离岸约两米远的水里,不一小会儿就可以用竹竿“搬”(俗语,挑起来的意思)起网来得到各式各样的小小鱼货。

  水里最多的大概是鲫鱼了。这些小精灵显然智商高得多,除了用钓鱼杆钩上蚯蚓、小虫这样上好的活饵耐心去钓,靠搬网断难骗得过它们。大概是水不流动的缘故,时间稍长,小鲫鱼就会变化自己的颜色。每当雨后天晴,空气爽朗的时候,红的、粉的、花的,一群群的小鱼就浮上水面来。鱼群集中在看得清却够不到的水面中央,嘟着圆圆润润、湿漉漉的小嘴在水面上快乐地吐泡泡。每到这时,大些的孩子就拿着网抄子朝着离鱼群最近的海子边转;小些的孩子们就会在岸边的高处,傻傻地、有节奏地喊:金鱼!金鱼!……间或水边响起一两声清脆的蛙声。突兀的响动加上孩子们的呼喊,会惊起水草根部成双的或莲蓬顶端单个的蜻蜓。

  成年后我离开了小城。在北京,听说青龙桥很幸运地坚持到80年代初。可惜后来在修建新马路的时候给拆毁了,那些石条也从此不知去向。随着青龙桥的拆除,早先处处可见的海子、金鱼、莲藕、蜻蜓都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黄天霸、窦尔敦的传说也慢慢被人们忘记了。

  90年代初回老家,马路明显地宽敞了,沿街都建起了商居两用的商住楼,满眼都是商店,传说中旧时小城的商业繁荣景象似乎回到了眼前。新世纪再回老家,路边的商住房正改建成高层住宅,城市中心建起了与人工湖连接在一块的宽阔广场,广场周围的楼差不多与90年代初北京前门大街的一样高了。旋转的塔楼餐厅、拥挤的停车场——已经完全看不出离开小城时的模样了。居高鸟瞰,彩色迷幻的灯光、波光粼粼的水面、熙熙攘攘的人群……让我恍然间以为身居异国,正流连在欧洲的都会。

  出国后的几年,外国都会那紧张而充满危机的淘金生活,把日子整年整月地过丢了。突然有一天想到了金鱼、想到了故乡的小城,挣钱的生活顿时就显得意义贫乏了。之后不久,我们在布拉格郊外的小镇边上,买了房子、土地,种了瓜果、挖了鱼塘……于是就有了春天满树的桃李花,夏天满地的蒲公英,秋天满园的豆角、黄瓜花。又有了蜻蜓、水蛭和小鱼。

  找到了儿时感觉的时候,内心便豁然开朗起来。心情像仲秋傍晚蔚蓝天空下的阳光一样,温暖而清澈。空旷的胸襟如同飘着云丝的苍穹,清新的气息就那样滋滋润润、甜甜绵绵地涌进来。寂静中,听见心悠然地对自己说:是啊,多好。

  出国十几年,无论是住在高楼林立的欧洲都市,还是古色古香的波西米亚小镇,每天醒来总有一个短暂的恍惚:这里是不是我的故乡——于是就想起了故乡的小城,想起午后透过大槐树的枝叶斜着射入故居小院内斑斑点点、却是暖暖亮亮的阳光,想起阳光下提着装满了青青绿绿的菜篮下班归来的母亲,想起海子、金鱼、蜻蜓,想起鱼群湿漉漉的嘴,想起接吻与初恋……

  多年后,走在故乡崭新的道路上,没有了幼时熟悉的东西。面对现代化的进步、富庶,欣喜之余,总有一丝莫名的惆怅。怅然间,不由得会想起熟悉的布拉格。想起那里几百年不变的整条整条的街道和小广场,还有几百年来光光滑滑的石子路。不由得慨叹: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那么丰厚又不可动摇的文化,却没有留给我们长寿的建筑。房屋的土木结构,注定了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而这种不断的更新和布拉格相比之下,是多么大的资产浪费和文化损失啊!习惯于这种更新的我们,又丢失了多少美妙的回忆。

  那是我们在布拉格郊外装修房屋的时候,大门外一位鬓发斑白的老者向我恳求:“您好!先生。我从德国来,离开这里已经30年了,您可以允许我进来最后看看我的出生地吗?也许我没有机会再……”我开门迎接强忍哽咽、满脸泪水的蹒跚老人的时候,想起了自己故乡的小城。

  听到“长亭外古道边……”的歌,我会想起故乡的小城。徜徉在江南的绍兴、西塘古镇、澳门的大三巴,我会想起故乡的小城。行走在斐迪南王子的猎宫和杨胡斯伫立的老城广场,我也会想起故乡的小城。故乡的小城里有我童年的梦想、幼时的欢乐,更有我永难忘怀的亲情……

  如今,在异国的月光下,故乡,是我熟悉的梦。梦里,便是我深深眷恋的小城。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坐落在华北平原上的故乡小城,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那是一个有着传统商业气息、又没有多大名气的城市。那里除了印尼的考古学家才有兴趣的、他们的先王苏录王的陵寝之外,再就是著名的“扒鸡”了。其实小城还应该有一个古迹的。据非官方考证,黄天霸镖打窦尔敦,就发生在沧州德县东门外的青龙桥。

  青龙桥是由长长的石条砌成的,早时在我们幼稚的眼睛里,那些一丈多长二尺宽厚的石桥梁,可真了不得,都是些平原地方少见的大石头。那青龙桥原是建在护城河上的,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小城还有残破的城墙和护城河。可怜的护城河虽然被一段一段地截开了,像一截截被痛苦地斩断了的水蛇,那一截截的河里还有清清的水,小城人习惯上把它们叫作“海子”。

  那时候,除了洗衣洗手弄出的少量肥皂水,还没有别的化学东西往水里排,因此,一个个清亮的海子里会自己生出许多种小鱼儿来。最常见的是小小的三丁鱼,生活在海子边上的浅水里,寸把长,浑身泥灰色,间杂些伪装用的小黑点。它有三个尖利的、可以收拢和张开的硬刺,刺上有令人恐怖的锯齿,无比锋利。被它刺伤不但会出血,还会红肿起来,疼中带痒,所以它就有了一个很“扎怪”的名字:嘎丫(发音)。没有人知道“嘎丫”两个字怎么写,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小城里的孩子,无论男女几乎都捉过它,大家都这样叫,觉得字、音挺贴切。捉这种鱼很简单,天气温和的时候,用小臂在水里圈成围子,挨着泥,慢慢往水边搂,待水面下沉,就会发现臂弯的泥水里有黑点动弹,然后寻着那黑点很容易捉到它——它那迷惑人的保护色点也倒成了出卖自己的标记。

  除了“嘎丫”之外,还有喜欢浮在水面上的鲢子、水稍深处的草虾和泥里的泥鳅。用两根竹条、一块笼布绑成一个靠十字竹片弹性支撑的网,里面放一两快扒鸡骨头、半块窝头,浸到离岸约两米远的水里,不一小会儿就可以用竹竿“搬”(俗语,挑起来的意思)起网来得到各式各样的小小鱼货。

  水里最多的大概是鲫鱼了。这些小精灵显然智商高得多,除了用钓鱼杆钩上蚯蚓、小虫这样上好的活饵耐心去钓,靠搬网断难骗得过它们。大概是水不流动的缘故,时间稍长,小鲫鱼就会变化自己的颜色。每当雨后天晴,空气爽朗的时候,红的、粉的、花的,一群群的小鱼就浮上水面来。鱼群集中在看得清却够不到的水面中央,嘟着圆圆润润、湿漉漉的小嘴在水面上快乐地吐泡泡。每到这时,大些的孩子就拿着网抄子朝着离鱼群最近的海子边转;小些的孩子们就会在岸边的高处,傻傻地、有节奏地喊:金鱼!金鱼!……间或水边响起一两声清脆的蛙声。突兀的响动加上孩子们的呼喊,会惊起水草根部成双的或莲蓬顶端单个的蜻蜓。

  成年后我离开了小城。在北京,听说青龙桥很幸运地坚持到80年代初。可惜后来在修建新马路的时候给拆毁了,那些石条也从此不知去向。随着青龙桥的拆除,早先处处可见的海子、金鱼、莲藕、蜻蜓都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黄天霸、窦尔敦的传说也慢慢被人们忘记了。

  90年代初回老家,马路明显地宽敞了,沿街都建起了商居两用的商住楼,满眼都是商店,传说中旧时小城的商业繁荣景象似乎回到了眼前。新世纪再回老家,路边的商住房正改建成高层住宅,城市中心建起了与人工湖连接在一块的宽阔广场,广场周围的楼差不多与90年代初北京前门大街的一样高了。旋转的塔楼餐厅、拥挤的停车场——已经完全看不出离开小城时的模样了。居高鸟瞰,彩色迷幻的灯光、波光粼粼的水面、熙熙攘攘的人群……让我恍然间以为身居异国,正流连在欧洲的都会。

  出国后的几年,外国都会那紧张而充满危机的淘金生活,把日子整年整月地过丢了。突然有一天想到了金鱼、想到了故乡的小城,挣钱的生活顿时就显得意义贫乏了。之后不久,我们在布拉格郊外的小镇边上,买了房子、土地,种了瓜果、挖了鱼塘……于是就有了春天满树的桃李花,夏天满地的蒲公英,秋天满园的豆角、黄瓜花。又有了蜻蜓、水蛭和小鱼。

  找到了儿时感觉的时候,内心便豁然开朗起来。心情像仲秋傍晚蔚蓝天空下的阳光一样,温暖而清澈。空旷的胸襟如同飘着云丝的苍穹,清新的气息就那样滋滋润润、甜甜绵绵地涌进来。寂静中,听见心悠然地对自己说:是啊,多好。

  出国十几年,无论是住在高楼林立的欧洲都市,还是古色古香的波西米亚小镇,每天醒来总有一个短暂的恍惚:这里是不是我的故乡——于是就想起了故乡的小城,想起午后透过大槐树的枝叶斜着射入故居小院内斑斑点点、却是暖暖亮亮的阳光,想起阳光下提着装满了青青绿绿的菜篮下班归来的母亲,想起海子、金鱼、蜻蜓,想起鱼群湿漉漉的嘴,想起接吻与初恋……

  多年后,走在故乡崭新的道路上,没有了幼时熟悉的东西。面对现代化的进步、富庶,欣喜之余,总有一丝莫名的惆怅。怅然间,不由得会想起熟悉的布拉格。想起那里几百年不变的整条整条的街道和小广场,还有几百年来光光滑滑的石子路。不由得慨叹: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那么丰厚又不可动摇的文化,却没有留给我们长寿的建筑。房屋的土木结构,注定了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而这种不断的更新和布拉格相比之下,是多么大的资产浪费和文化损失啊!习惯于这种更新的我们,又丢失了多少美妙的回忆。

  那是我们在布拉格郊外装修房屋的时候,大门外一位鬓发斑白的老者向我恳求:“您好!先生。我从德国来,离开这里已经30年了,您可以允许我进来最后看看我的出生地吗?也许我没有机会再……”我开门迎接强忍哽咽、满脸泪水的蹒跚老人的时候,想起了自己故乡的小城。

  听到“长亭外古道边……”的歌,我会想起故乡的小城。徜徉在江南的绍兴、西塘古镇、澳门的大三巴,我会想起故乡的小城。行走在斐迪南王子的猎宫和杨胡斯伫立的老城广场,我也会想起故乡的小城。故乡的小城里有我童年的梦想、幼时的欢乐,更有我永难忘怀的亲情……

  如今,在异国的月光下,故乡,是我熟悉的梦。梦里,便是我深深眷恋的小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