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文学机构访谈 >> 正文

廖奔:应注重民间文化交流的活力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廖奔谈文化建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20日09:04 来源:人民政协报 王小宁
 廖奔近影

  编者按

  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建设文化强国已成为21世纪中国人共同的心理期盼和对一种历史必然趋势的共识。中共十八大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写进报告,因应了这个历史趋势。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廖奔结合自己多年的文化管理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就为何要提建设文化强国、对外文化交流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以及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应注重保持民间文化的活力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文化是立国之本

  问:廖委员,您是文化学者又多年从事文化方面的管理工作,对于“文化强国”这几个字的理解,一定是别有会心的。请问,您认为应从何种高度认识“文化强国”的提出?

  答:为何要提建设文化强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势必推动文化的繁荣。中国的汉唐文明莫不如此,都是经济发达、文化强盛。中华文明历来以文化立基,这是我们的文明特点决定的——以文化立国。以文化立国就不是以军事立国,中华的文明是和平的文明,中国今天的崛起是和平崛起。当然也不是简单地以工业立国、农业立国或者技术立国,尽管发展科技是中国当下的重要任务。为什么?科技固然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支撑力,但技术毕竟由人掌握,人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方向。文化又决定软实力,软实力在当今世界比硬实力更宽泛、更长久、更有包容性、更有支撑力。它体现在价值观、社会风尚、社会理想、社会意志等方面,决定了一个社会是追求进步、向上、光明,还是停留于落后、停滞、阴暗。文化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我认为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所谓“文化强国”。

  问:您怎样理解文化强国的内容?

  答:十八大报告中开具了四项文化建设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我认为,这些内容都是针对我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当下实际提出的具体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价值观问题,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当然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理想基础上,吸收几千年传统文明成果和一切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社会共识和理念;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中国当下发展中遇到的迫切问题。在社会变革与转型的过程中,文明失范、道德滑坡现象也急剧膨胀,它严重阻滞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影响中国的世界形象与声誉,因此把它列为一项重要文化任务来抓,是符合历史方向与民众期望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社会进入小康阶段的迫切需要,21世纪以来中国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在急剧提升,但还远远不够;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针对国际交流而言,这涉及以文化的软实力来提高国际地位等问题,也是很迫切的。

  民间交流是好办法

  问: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和运用软实力赢得更大的国际话语权,是文化强国建设中很重要的部分。您多年参与国家层面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对当前对外文化交流的形势和前景有何看法?

  答:我认为随着近年来在国际交往中对文化交流的重视,文化的“渗压”已经在形成。200年前,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是强势,21世纪的今天,局面在改变。这一点每个有国际交流经验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但还需要在对外文化交流形式上不断有所突破,让我们的文化真正成为世界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进入到世界文化的主流。日本文化曾走过一条类似的路,今天可以说,它是成功地进入到西方文化的核心。比如,一个社会中,中产阶级如何度周末代表着这个社会较为普遍的一种生活姿态。现在大家都开玩笑地说,一个西方中产阶级家庭,他一定是这样计划他的周末的:本周听歌剧、下周看话剧、再下周是芭蕾舞……但他一定要留一周去看日本的歌舞伎。我想,这实际上就是日本文化真正走入西方文化的一个标志。我们的文化交流只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成为西方人生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才能说是真正走入了国际。这个道路很漫长,需要大家不断地努力。

  问: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融入”效果?

  答:文化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交流的基础,交流才有沟通,沟通才能理解。有学者指出,晚清与西方世界打交道,不懂国际规则,交流沟通不力,经常发生南辕北辙的9牾,酿成对抗,如果交流沟通得好些,一些仗或许打不起来。可见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民族、国家之间,文化交流、情感沟通是多么重要。我们现在已经非常注重文化的交流了,文化交流的形式也可以说是多种多样,有政府出面操办的,也有民间形式的,我以为民间形式的文化交流效果更好。

  要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我认为一是要保持文化交流的力度;二是要争取寻求民间交流的突破。国际上看重的是民间行为,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以前文化走出去,很多时候是政府出面操办:精心布置演出,邀请各路嘉宾、赠票……最后来看的人可能寥寥无几,还不免背上文化渗透、文化宣传的标签。与其这样,还不如把任务交给民间。我们在推动文化走出去时,要尽量避免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应充分遵照西方人的习俗。比如好的演出最好卖票,尊重人家的市场主体性。一方面避免了政府出面操办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卖票的收入还可以反过来支持进一步的文化交流,两全其美。艺术无国界,事实证明西方人是能够真心喜欢东方文化的。民间交往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拉近情感的距离,往往能够抛开意识形态性,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想,这应该是文化融合的较好办法。

  文化建设,割不断传统

  问:您多次谈过文化建设应继承优秀传统的问题。优秀传统,我想既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人类的优秀文化,当然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个内涵。您能否对此做一些诠释?

  答:为何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历史、潮流和趋势决定的。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理想旗帜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赶走了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民主国家,一洗近代落后挨打的屈辱,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今天我们要继承的“传统”。现在国家实力大幅度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的文化体,特别在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之中,中国成为重要的支撑和发展力量。这些都证明了这个“传统”是正确的,是优秀的。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间,它也有曲折、有挫折、有失误、有教训,但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无不是不断克服曲折、挫折、失误和教训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我们说到继承传统的时候,这就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试想,如果不走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难道还有其他道路可供选择吗?我们难道能够割断这种在最近的100年中已经深深烙在我们族群身上的传统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