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承担晚会舞美任务的同志们,迎着困难挑战自己,更新舞美创作理念,千方百计找到晚会呈现的新样式。孙天卫匠心独运地用2.5米×2.5米的正方 LED屏组成一个宽30米、高15米的视频底幕,再将LED屏安上机械装置,使二维空间底幕的每个单元,利用机械伸缩、翻转巧妙地形成多层次的三维空间, 从下至上错落有致地构成了平台和阶梯。舞台底幕经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处理,本来单调的视频底幕既可呈现和播映图像又可有N次方立体造型变化,丰富了舞台层 次,为大合唱演员和舞台造型人物提供了支点,使演员上下场的舞台调度更加顺畅。
歌舞演出司空见惯的舞美视频,常态下均以二维平面图像或映像为呈现样式。然而,本晚会底幕视频却从二维平面空间创造为三维立体空间。不仅如此, 底幕随节目演出时间运转从静态到动态,又构成了舞台多维空间,使平凡的舞美样式衍变为不平凡的全新舞美样式。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底幕LED屏提供的大量 历史、现实的图像与演员的表演虚实结合、瞬息万变,使舞台有限的现实空间,转化成无限的艺术空间,为晚会拓展内涵、揭示主题创造了条件。这种创新的舞美样 式既简约又不失整体的恢弘气势;既精练又不失舞美场景的造型多变,极大地增强了视觉美的感染力,让人难以忘怀。
情景诗朗诵《当人民需要的时候》,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交融下,取得了节目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舞台底幕在诗朗诵和音乐声中,不断闪回着 我军官兵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舍生忘死救援的图景。与此同时,舞台底幕推出了三层平台,平台上屹立着多组我军官兵抢险救灾的造型群像。造型和视频、情与 景、人物与事件相对应,为舞台营造了一幅幅军民生死相依、骨内相连,深情、凝重、感天动地、宏伟壮烈的舞台场面。当视频呈现波涛滚滚的松花江水时,车台从 上场门缓缓滑进舞台,一组我军官兵打捞被山洪冲入松花江中的化工原料桶的抢险群雕展现在观众面前,此时扮演女儿的演员喊出“那是我爸爸!爸爸……”这感人 肺腑的呼唤,让台下多少观众淌下了热泪。
杂技《虎跃龙腾》的舞美同样出奇制胜。舞台底幕上军用武装直升机从远处飞向观众,渐渐逼到舞台中央,突然一声巨响,机舱门打开了,一队空降兵敏 捷地跃出舱门落在了台板上。此时观众才惊奇地看到:这不是二维的画面,而是生龙活虎、真真切切的空降兵战士。直升机飞走了,紧跟着是蓝天下数个降落伞载着 空降兵战士进入舞台底幕的画面,临近舞台中央,一顶白色降落伞带着一名英俊威武的空降兵从舞台上空下来,亮相在观众面前,与先前的战士迅速汇合投入了“战 斗”。杂技演员高难度的钻圈、腾空飞杠、空中飞人,尤其是蹦床表演,使新与奇、惊与险、力与美的较量,给观众留下了我军官兵“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 胜”的深刻印象。
这台晚会的舞美LED视频信息量之大、感人之深,是一般晚会无可比拟的。在军乐与民乐《鱼水情深》《军民团结向前进》《情深谊长》《愿亲人早日 养好伤》等耳熟能详的经典双拥乐曲演奏的同时,舞台底幕视频汇集了大量“民拥军”历史纪实画面:为了支援抗日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老百姓踊跃把亲人送去参军 的情景;成百的妇女,为了让子弟兵过河歼灭敌人,奋不顾身地跳进冰冷的河里,为自己的亲人子弟兵搭起了长长的人体浮桥;一个满面沧桑的老母亲,冒着敌人的 炮火掌橹送百万雄师过长江;老百姓赶着牛车、马车,推着小车汇成道道车流,支援淮海前线的子弟兵;为了亲人子弟兵早日养好伤重返前线,老妈妈将自己仅有的 口粮摊成煎饼给伤员增加营养;更有我们的彝族兄弟为了支援红军北上抗日,与刘伯承元帅歃血结盟的场面……每一幅画面都催人泪下。
这台晚会的服装有三分之一是服装设计姜小明带着自己的设计图,辛苦地跑到各单位去租借的,也有一些是她与服装师傅用旧服装改做的,这样既保证了 舞台上的色彩缤纷,又避免了奢华浪费,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理念和艺术造诣。事实上,晚会所有的主创者都在竭尽全力以务实精准体现晚会主题作出自己的努力。 (李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