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2013年双拥晚会《高举旗帜向未来》和观众见面了。晚会主题紧扣“向未来”三个字,引领观众在回顾往事的同时展望中国的光明前景,观后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就军民鱼水关系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永恒主题来讲,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军民团结不但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也是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保证。
和历年双拥晚会一样,“音诗画”是反映军民关系的重点节目之一。之所以每年的双拥晚会都采取这种艺术形式,主要是这种独创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大 观众的喜爱。今年的音诗画《当人民需要的时候》,从节目名称上就直奔主题:人民军队应时代潮流和人民需要而诞生,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 斗。
《当人民需要的时候》叙述了3段军民之间的动人往事。至今依旧流传在东北松花江畔的某部参谋长关喜志舍身为民的故事,是一首极具时代特色的英雄 颂歌。山洪暴发将松花江上游一家化工企业的上千只化工原料桶冲入江水之中。为了迅速解除危机,解放军某部官兵奉命在湍急的洪水中尽快把这些化工原料桶打捞 上来,并确保不能泄漏。两岸群众被安全转移,军队官兵们挺身而上。洪水凶猛如虎,江面波涛翻滚,身入洪水中不但要和风浪搏斗,在激流中相互撞击的化工原料 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泄漏,一旦泄漏首先中毒的必然是打捞它们的官兵。经过惊心动魄的战斗,终于解除危机,化工原料桶全部被打捞上岸,并且无一泄漏。但是, “当蓝色的化工原料桶都被安全打捞上来,而那个与风浪搏斗的橘红色的身影却去了远方”,始终在第一线指挥抢险的关参谋长没能上岸,他被湍急的洪水卷走了。 两岸百姓和他的战友们在大雨滂沱之中沿着江岸呼喊他的名字,他没能回答。美丽的松花江,春天江畔柳绿花红,秋天沃野一片金黄,从那天起,画卷般的美景连同 英雄的名字一起,总是出现在官兵们的梦境之中,而天越蓝、水越清,两岸百姓就越发惦记这位年轻军人,每到那个日子,总有百姓把精心叠制的小纸船放入江水之 中,望着纸船随着江水荡漾而去,盼着英雄的灵魂能乘船出现,和他的亲人、和所有惦记他的人相亲相聚、永不分离。
第二个故事所叙述的往事每位当代中国人无不记忆犹新。四川汶川山崩地裂的时刻,成千上万名军人奔赴灾区,他们的泪水、汗水乃至鲜血和灾区人民流 淌在一起,患难中的军民相互搀扶、相互鼓励,谱写出一首生死相依感天动地的时代颂歌。这场灾难令全中国悲痛的同时,也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的 不屈精神以及中国军民的鱼水深情,感动了全世界。中国军民在巨大灾难面前的团结一心,再次弘扬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骄傲地宣示了中国军队的政治属性、宗 旨属性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在无数参与救灾的中国军人之中,有一位叫武文斌的战士,为了救助群众数天没有休息,最后竟然被累得心肺破裂而倒下。这位战士在千 军万马中是那样普通,以至于当这个年轻的生命结束的时候,除了他的战友,几乎没有其他人知晓他的名字。但是,当追悼会召开的时候,却从四面八方拥来了那么 多的百姓。百姓们携老扶幼肝肠寸断,哭声震天。一位大娘高举着“娃儿走好”4个字已经欲哭无泪,她悲伤地仰望天空,仿佛在寻找她亲人的身影,亲人离去令她 感到刻骨的巨痛。晚会的主创者曾走访过武文斌所在部队,看见了在战士生前的宿舍里仍旧摆放着数十本前来吊唁的百姓的留言,留言者中有干部、军人和农民,也 有老人、孩子和学生。这些留言中几乎都写到了同样一句话:你为人民而死,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作为一名中国军人,还有什么能比让人民永记心间更为荣耀之 事?
第三个故事和水有关。西北某地是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有的村落甚至缺水缺了数百年之久。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当地政府的 支持下,百姓们开始年复一年地打井找水,但都由于地质条件太特殊、太复杂始终未能如愿。中央领导同志在得知那里的百姓吃水困难后,立即把找水的任务交给了 军队的专业给水部队。军队的给水部队是为了战争需要而设,而此时,当人民需要的时候,官兵们如同听到战斗命令一样即刻整装出动。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在面对 复杂的地质条件、攻克科学技术难关的日日夜夜里,官兵们顶风冒雪、昼夜苦干,乡亲们则蹲在井架边日夜守候,望眼欲穿,在经历了与失败数次搏斗后,终于清水 如泉喷涌而出,捧着甜水,老人们眼泪纵横,孩子们笑脸如花。
《当人民需要的时候》所展现的故事仅仅是发生在这片国土上无数个军民鱼水情深往事的小小缩影。“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出现”,人民军 队官兵没有辜负人民的养育之恩,他们不愧是人民的好儿女,他们用青春年华履行着人民军队的宗旨,和人民一起肩并肩地筑起了一道坚固无比的钢铁长城。
晚会的另一个语言类节目是戏剧小品。晚会的小品引人瞩目的原因,不仅因为其创作难度大,更是观众对惊喜的期待。今年的小品名为《光荣花》,顾名 思义,是反映连队训练生活的故事。如果按照惯常思维认定这只是一部战士之间轻松幽默的小喜剧,那么观剧后的那种出乎预料的惊喜之感定会格外强烈。这确实是 一部喜剧,也很幽默,但它令你在作品尚没有结束的时刻已经潸然泪下。
毫无疑问,军队的存在就是为了战争。人民对自己养育的军队的最大期望,就是在战争真的来临之时官兵们能够勇猛出击,且战之必胜。为了赢得未来战 争的胜利,为了不辜负人民的嘱托和期望,人民军队官兵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磨砺战斗意志,苦练杀敌本领,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支部队在祖国海岸边进行海战训 练,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战士在训练中成了互不相让的竞争对手。战士家乡的乡亲们前来慰问部队并准备为争得第一的战士录像,此时两个战士却为谁应该是光荣榜 上的第一名而争执不下,于是喜剧便由此展开。
近些年来,部队文艺工作者为了创作出反映部队训练生活的舞台作品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军事训练题材难写,当代军营生活难写,众所周知的困难令创作 者呕心沥血、佳作不断。但是,从喜剧结构、主题呈现、性格塑造、观剧效果以及审美情趣上讲,能和《光荣花》一争高下的作品尚不多见。这部作品的编剧之一李 文绪是近年来全军涌现出的优秀的编剧人才,他以部队生活题材见长,深谙戏剧结构的建立和戏剧矛盾的铺排,其作品均有相当水准,是公认的小品高手。而另一位 编剧王宏,也是享誉全国全军的编剧,同时也是总政话剧团团长。凭借他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多年来创作出的优秀舞台作品不但数量惊人,且思想性、艺术性均属 上乘。3位演员尚大庆、唐爱国和武文,熟悉部队生活,又在舞台上磨练多年,他们刻画人物性格和解析剧本的能力,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的高潮之处是爷爷看见了两个战士背上被海水侵蚀、被骄阳暴晒而溃烂的皮肤,老人心痛地眼含泪水:“别人的光荣花挂在墙上,你们的光荣花挂在 背上”,老人因此得出结论:“咱们的部队有了这样的战士,百姓们就放心了”。全军官兵深知百姓们期望的是什么,深知“一切为了人民”的最高体现就是赢得未 来战争,因此,假如战争来临,全军将士决心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切,尽管这个证明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真理性,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不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克服一切困难而前程似锦。(王树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