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尚随刚:为幸福插上翅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16日09:57 来源:人民日报 尚随刚

  有了坚固的地基,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在我们祖国的建设中,国民教育是最大的基础。特别是农村教育,我们要通过不懈地努力,使每一个农民的孩子不失学、不辍学,让每一个孩子在学龄段接受最及时、最优质的教育,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插上腾飞的翅膀。

  深秋,乘车走在山西晋南的永济、芮城之间,透过车窗远望:九峰山、五老峰、百梯山、檀道山,山势峻拔、峰峦重叠,山与山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山上树木蓊郁:野菊、芍药、香树、灌木,还有丛中的香附子、野苜蓿、小冠花、节节草,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难怪有那么多文人墨客吟诗赞颂:“每夏荷花尽发,灿若锦霞”、“千年松柏万年槐”、“绿草红蓼自高低”、“无边红树多情思,遮断青山锁白云”。站在中条山末端,举目西观,夕阳下一道白色亮光映入眼帘,那就是黄河。黄河在此自北向南拐了个大弯一路朝东奔流入海。“崛起巨流边,奔腾欲上天。远临沧海尽,高于太行连。”“条山苍,河水黄,浪波纭纭去,松柏在山岗。”

  黄河在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代代人都在憧憬和创造着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乐融融过大年

  二层小楼,清新整洁的小院里,东边栽着翠竹,门前绽放着芍药花。这是风陵渡赵村凤凰嘴刘潼太的家。说起春节,刘潼太的老伴、年逾六旬的赵春枝满面笑容:“那是2011年腊月二十九的事情了,三个孩子都开着车,带着媳妇,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六、二十八回到老家过年。我们这个坐北朝南的一亩多大的小院里并排放着三辆小汽车,我那个高小文化的老头子一时起兴,也作起了诗:‘奔驰奥迪桑塔纳,三子三媳回到家。儿孙满院乐满堂,天伦之乐老年享。知识使得室生辉,源水不忘共产党。其乐融融过大年,幸福生活比蜜甜。’没想到我们家的事上了县电视台,老头子的几句诗配上我家小院和三辆小轿车的照片,还一起上了报纸呢。”

  刘潼太给我们讲起了他们家的一些往事。

  刘潼太原籍陕西省潼关县港口镇。由于家境贫穷,解放之初父亲带着怀有身孕的母亲来到山西,几经周折还是居无定所,无奈只得又返回老家。然而风陵渡的严冬,黄河冰封,行船无法过河,他们只好寄居在风陵渡一个孤寡老人家,几天之后母亲生下了他。由于他在胎儿期间就奔波于潼关与太原之间,父亲刘文高便给他起名刘潼太。二十多年后,已长大成人的刘潼太,赶上国家政策好,他便在风陵渡火车站支起了打饼子摊,维持家庭生活。父亲常年在周边的河南灵宝、陕西渭南、山西临猗、运城一带打工谋生,但收入微薄,仅够全家人的生活开支。

  刘潼太清楚地记得,媳妇赵春枝生孩子的时候,正是腊月,父亲原计划回家过春节,然而看到儿媳快生了,两手空空的母亲不得不远赴三门峡,到父亲看门的工地去,躲避儿媳生孙子的开销。孩子在乡镇计生站出生,也是个男孩。五个小时之后,媳妇还粒米未进,同室的一位老人看不下去,把给女儿生孩子准备的红糖鸡蛋煮了给媳妇吃。说起那段艰难的日子,赵春枝不由得在一边垂泪涟涟。

  这年春节,刘潼太一气之下自编自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今添喜,爹去娘跑家难振;下联为:又逢春,望子成龙靠儿兴。横批为:盼成大器。年三十下午,他收完摊子回到家,刚要把自编的对联贴上,村支书赵春海知道了,拦着他说,“过年了,一年365天都好好地过去了,这个对联咋也不能贴。” 支书到镇里买回来了一副春联,和刘潼太一道贴到栅栏土墙门边。20多年了,刘潼太一直把这副对联存放在柜子里。当年红红的对联,历经岁月,纸张已渐渐泛黄,只是那黑黑的字迹还赫然醒目。这是件值得纪念的事情,也是他发奋前进的推动力。从那以后,刘潼太沐浴着党的好政策,和妻子共同打拼,打过饼子、贩过菜、经营过水果。靠小生意维持一个五口之家犹如杯水车薪,孩子一个一个都大了,穿衣、吃饭、上学样样都需开支,日子过得艰难。

  刘潼太说,再累不能让孩子失了学。家贫出英才,孩子们学习个个都很刻苦用功。那年大儿子满春从风陵渡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山西农业大学,同时二儿子满强也该上高中了,而家庭经济更加捉襟见肘。满强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虽然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为给父母减轻负担,他执意辍学到附近的建筑工地当小工,挣些钱以补家用。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一天早上,刘潼太家里来了位“不速之客”,时任芮城职业中学校长的杜永健。他在全县家访调查中得知了刘家的情况,执意劝说刘潼太,让满强到职业高中上学,可以学电工、焊工等一技之长,还能免去三年的全部学费。杜校长开着车和刘潼太一起,到工地上把满强叫回家,把行李铺盖带上,开车直奔县城的职业中学。到三儿子上学时,家里的生活情况基本有了好转,满贵也很争气,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

  现在生活大变化。大儿子农大毕业后自谋职业,承包了近万亩荒山荒坡,在山西农业大学学的农艺专业派上了大用场。苹果园、核桃园、枣园、花圃、苗林,赶上了好时候,都卖了个好价钱,近几年收入都很可观。儿媳毕业于山西理工大学,在太钢担任工程师。二儿子满强职业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山西省职业学院,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大型造船公司任职,现已是工程师了,媳妇也是造船厂工程师。三儿子满贵外语学院毕业后在一家外资企业当翻译,收入也不错。“我现在有两个孙子,一个孙女,儿孙满堂。”

  说起这些变化,刘潼太说:“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是万万使不得的。是教育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春回大地万紫千红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说:“有了坚固的地基,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在我们祖国的建设中,国民教育是最大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打好了,国家建设才能欣欣向荣,才能日新月异。特别是农村教育,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每一个农民的孩子不失学、不逃学、不辍学,让每一个孩子在学龄段接受最及时、最优等的教育,让良好的教育使每个农民家庭的幸福生活来得早些、再早些;使每个老百姓的好日子来得快些、再快些。” 

  迄今仍孑然一身的山家嘴村张满才已60余岁。一边吆喝着满山遍野的羊群,一边说起了他的年轻时光。

  30多年前,张满才兄弟3个,他是老大,父母多年前谢世,他带着两个弟弟生活。他20多岁从农中毕业,担任生产小队的民兵排长。山家嘴村40多户人家,100多口人,分布在4个梁子、9个岭子上。生产队一年的收获就是土豆、白豆、玉米。生产大队的干部每年有两项任务:上工、开会。会上张满才有幸认识了后套村的民兵排长聂水莲,山崖上、村边的小溪都留下了他和她相随的身影。然而,穷根扎到了海底,聂水莲的父母就是见不得这两个年轻人形影相随,活生生把他俩拆开了。

  像张满才这样年纪还孑然一身的,在山家嘴村就有13户,占这个自然村的1/3。他们一辈传一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没有大的改观。一座小庙就是一至五年级6个孩子的教室。由于没有文化,村里有许多陈规陋习。

  2003年初,山西省教育厅督导组又一次来到这个小山村,这里落后的教育现状让每个人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教育资金不足是导致部分山区教育设施落后的原因。从2003年开始,山西筹集百亿元资金,建设、改造了山西近万所学校的教学楼及校舍,自此,像山家嘴这样的小山村的教育设施得以彻底改变。

  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农村教师和基础教育。为此,山西教育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三大战略:一是要让教师下得去,如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二是留得住,改善农村教师地位待遇,让他们愿意留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三要教得好,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把好学校的好课程、好教师的授课传到农村学校,使他们在偏远的山区农村同样能享受到最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是民生之首,它关乎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努力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创建于1984年,2004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他们本着推动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则办学,每年招生期间,校长张爱国带队,分赴全县10多个乡镇,300多个自然村落,了解、普查辍学在家的中学生,鼓励他们点燃对生活的希望,动员他们到职中学习。10年来他们为1万多名学生铺设了就业道路。张爱国说,我们这个职校是所平民学校,1万多名学生中很少有家庭生活富裕的学生。全校100多名教师努力教学,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业有所就。因此,我们学校有40多名教师成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前凹村的郑长林,当年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父亲郑劳军是个牧羊人,在村里放着一大群羊,孩子不上学了,他想把羊群中的一部分交给长林放牧,作为他谋生的手段,娶妻、生子就指望这群羊了。芮城县职业中学招生调查队董波材得知这一情况,爬山越涧50余里,先后3次到他家,循循善诱地讲了职业教育的好处和政策,在老师的劝说下,郑劳军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决定让儿子来到职校就读。

  张爱国说,我们的招生策略就是不放弃每一个适龄学生。办法就是: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使每一个青少年都有一技之长,能走向社会,迈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他又说,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不仅看“就业率”,还看“稳定率”。去年冬天,我们为北京、广东省梅州等地的用人单位先后送去了300多名毕业生,没有一个被退回来的。

  垣曲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1997年,多年来当地政府在保障、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的政策下,学校残疾儿童全部享受城市低保,免学费、免生活费、免住宿费。由于此前学校一直租用民房办学,为彻底改善办学条件,2011年县政府为学校建设了新校区。新学校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余万元。学校设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职业培训室、康复训练室、微机室、美工室等。配有整洁的厨房,宽敞的餐厅,还有舒适的宿舍。学校专门为6至18岁残疾孩子提供学习、康复、职业培训,并让学生掌握一门生活技能,给残疾孩子们搭建一座通往社会的桥梁。

  冯亚云毕业于2003年,今年21岁,是个聋哑青年。她毕业后在三门峡市租房开店,专门从事工艺品制作。她带来的4个小姐妹在她的店里就业,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风陵渡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近几年有60%多的学生升入到大专院校,仍有30%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校长安宏斌说,人人都能成才,各有各的舞台,考上大学光荣,干成事业精彩,是他们的办学方向。他们用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培育新人,重目标、重实践发展能力。他说多年来他们培育出来的学生都有一门专长,这样使每个学员信心十足:参加高考不发慌,回家种地不发愁。

  山西省风陵渡中学多年来既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又为农村培养有用之才。这所学校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坚持开设农业技术劳动课,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编写教材。配备专职教师,聘请兼职教师,定期给学生上课。学校还办起了小农场,让每个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学农的兴趣。学校还组织学生成立了许多课外科技小组。全校有机电、地震测试、农科实验小组。他们还开辟18个实验地,进行科学实验。

  10年来山西的农村教育全面深化发展,教育的春风吹遍三晋大地,迎来万紫千红满园春色。 

  知识为创业插上翅膀

  许多从农村考入城市的学子,一旦脱离乡村,便认为留在城市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他们思念家乡的亲人,怀念乡音的味道,但又恐惧面朝黄土背朝天这种靠天吃饭的苦日子。因此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宁可蜗居在城市一隅,拿着微薄的收入等待机会。城市创业也许空间更大、机会更多,但回归乡村的艰辛创业,脚踏实地的努力,主动把握未来,也会有丰厚的收获。

  “把豆角、西红柿、冬瓜、黄瓜摘下来,请大家分类包装好,我们争取在7点前把这些蔬菜送到城里人手中,让他们早尝新鲜。”

  每天凌晨5时许,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时,吕梁山下三交镇的“农绿园”生态农业园区内,一伙年轻人早已在挂满果实的蔬菜大棚里忙碌,作为“庄园主”的刘晓梅一边采摘,一边指挥着和她朝夕相处的伙伴们把蔬菜打包装好,她要在6点左右把采摘的蔬菜装车运送到城里。

  刘晓梅今年28岁,5年前毕业于山西省财经大学,毕业后,她不眷恋城市的繁华,毅然选择回乡创业,生性泼辣、敢想敢做,活泼爱笑的刘晓梅说到做到,她在父亲的支持下,承包了村里286亩土地,并建起了自己的生态农业园,发展无公害蔬菜。“家乡也能有所作为,土地也能生金砖”。“为了节省开支,手掌都磨起了泡,晚上睡觉疼得钻心。”刘晓梅说。为解决庄园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问题,她领着一帮年轻人自己动手干,节约了3万元人民币的劳工费,可每个人累得都脱了层皮。栉风沐雨,含辛茹苦,艰苦奋斗,用了仅半年左右的时间,38个蔬菜大棚、200个标准化温室建立起来了,年出栏400头成猪的全封闭式的猪场修成了,还建成了能供全村人生活所用的沼液池,并建起了员工宿舍、办公楼。一个总投资1000余万元的“猪—沼—菜”一体化生态农业园基地也基本成型:每天将新鲜菜送市场,剩下的菜叶做饲料喂猪;沼液施肥,同时也是不需要花钱的农药,可减少蔬菜的病虫害,完全达到了绿色生态无公害种植。这样优良的循环作业,既减少了开支也减少了劳务付出,成本也随之大大降低。

  “庄园主”的工作让她充实,充满自信和活力。“家乡也能有所作为,土地也能生金砖”。刘晓梅说,庄园286亩土地,每年806万元的销售总额,收入不算低。乡里很多曾经想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现在都不想出去了,非常愿意和她一起干农活。刘晓梅说:“父辈们正在老去,现代农业发展呼唤着我们年轻人的加入。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起更多有技术、有闯劲、有思想的新农村知识青年投身到农业生产中去,改变当地农业生产模式,为农民增收加把劲,为打造美丽中国出把力。”刘晓梅是位回乡创业的骄子,她用5年时间创造 “庄园”的点点滴滴实践,为大学毕业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为千千万万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样本,值得效仿。2012年12月6日,虽然隆冬已至,寒风料峭,然而会议室里却是春意融融,山西省召开的“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区域内协调发展高平现场会”正在举行。来自全省的600多名与会代表热情洋溢地讨论着打造“美丽山西”每一章节。

  实现美丽中国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教育是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它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