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全家福》:用记忆酿出的美酒——访原著作者、作家叶广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06日08:53 来源:文艺报 高小立

  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48集电视剧《全家福》,透过北京一个四合院60年的变迁,展现了北京人的精神与生活,播出虽已过半,追看的观众却越来越多,作品浓郁的京腔京味儿成为最大的看点。

  该剧改编自作家叶广芩的小说,正宗的京味儿应该归功于作品的原创作者。1968年到山西插队的叶广芩虽然扎根在了大西北,每次回北京已变成了走亲戚,但北京一直是她的文学根基。记者在这里引一段叶广芩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的发言足以说明:“我时常地怀念故乡北京,那些个困苦、简陋、热闹、温情,让人留恋,也让人一言难以道清。我老想借文学作品将老辈的信念传达给今人,企图从片段细节中追溯历史、品味人情、琢磨生活、感念今天……那些尘封已久的人和事,那些被我信手拈来的素材,已经变成了醇美的酒,是能够被广大读者认可、理解和喜爱的,这是性情的共同,是文学的美丽,当然更是文化的魅力。”从这段话,或许也能找到读者或观众对《全家福》喜欢的理由。在《全家福》热播之际,听听原创者的心里话是情理之中的事,叶广芩正在参加陕西省的“两会”,百忙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  者:由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已是当下文艺创作的普遍现象,而您的小说《全家福》先是被北京人艺改编成同名话剧并成为该院的经典剧目保留下来,时隔数年之后,又被改编成电视剧成功搬上荧屏,这在文学作品中还是不多见的,足以看出您这部作品的魅力,您认为作品的哪些东西被改编者和观众所吸引和喜爱?

  叶广芩:现在的48集电视剧《全家福》是根据我1999年创作的22集电视剧和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小说加工的,北京人艺的话剧是根据小说创作的。从电视剧——小说——话剧又回到电视剧,经历了十几年,《全家福》无论是什么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喜爱,还是因为那些共同的经历,我们一步一步走过的路,我们曾经使用过的日常语言,我们曾经谙熟的家长里短,在岁月中,它们不断被重复、被刷新,被司空见惯。今天通过文艺作品将人们心中的封存倾倒出来,才发现记忆已经变成了酒。

  记  者:由华策影视和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全家福》开播后,好评如潮,收视率节节攀升,尤其是剧中纯正的老北京味儿吸引了观众,我想这离不开您原著中地道的老北京语言风格和生活质感的描写。当年北京人艺慧眼将其搬上话剧舞台,也是因小说中的北京味道和文学精神符合人艺演剧风格吧?

  叶广芩:《全家福》的背景是北京,从解放到改革开放,贯穿了60多年的北京,从语言风格到对事物的认知,展现着时代的和地域的特色。北京人的爱家爱国、友善大度、礼数教养、幽默诙谐,是化在骨子里的。无论时光怎么变,无论我们走多远,不变的只有这精神。

  谈到话剧《全家福》,我感念颇深。虽然已经离开北京,但是,对来自北京人艺的邀请我不能拒绝,因为那是和家连结在一起的神圣,家没了,人艺还在。

  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人艺的同志们给了我不少关照,让我自由地写,打破一切拘束和条条框框。人艺食堂的饭我是吃了不少,烙馅饼、涮锅子、炸酱面……故乡的饭食有家的味道。京腔京韵的温馨沁到了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我知道,从今往后,我的心里在北京有了一个具体的家,它不是拆成瓦砾的四合院,不是凋谢零落的手足,它是蒸蒸日上、繁花似锦的北京人艺。话剧《全家福》演出了100场。那天,我被请到了舞台上,跟导演任鸣和演员冯远征等一起谢幕。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家乡的情节凸现出来。

  记  者:的确,您是北京人,但您于上世纪60年代就离开北京去了陕西,小说中的老北京味道应该是您记忆中永远抹不去、已渗入骨髓的家的味道,才会有今天话剧、电视剧中纯正的京味儿展现,当然从话剧到电视剧,也离不开改编者对老北京文化的守候,那您对某些人冠为“痞”的另类京味儿是怎么看的?

  叶广芩:什么是“痞”的另类京味,我不知道,京味小说的涵盖是宽广的,在这座华美生动的城市里,容纳了各样的生活态度、语言习惯,也是这些“各类”组成了北京的博大精深。我喜欢各种题材、各种语言风格的“京味小说”,为我的同行们鼓掌叫好。我们都是北京的孩子,我们想怎么说话就怎么说话,当然,我们说的都是北京话,我们之间没有障碍。

  记  者:剧中光是听纯正的京腔儿就特过瘾,这些天,很多观众被剧中的京味儿方言所感染,每天跟着人物台词学老北京话,像“崴泥”、“捎带手儿”、“捅娄子”之类的京味儿语言,原汁原味儿。可以说,您的京味儿作品对传承京派文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叶广芩:别说“贡献”这样的大词,这顶帽子能把我压没了。任何语言都是发展的,过去的就是过去了。旧时的“愣头青”和今日的“二B”青年,“崴泥”和“悲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全家福》不过是撩拨起了不少老北京人的往日情怀。是的,我们曾经说过的话,今天已经不这样表达了,“犯嗲”和“卖萌”之间没有关联却又一脉相承。

  记  者:您以娟秀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生性耿直,以“平如水,直如线”为人生准则的古建队长王满堂,电视剧里的王满堂人物塑造同样秉承了这一准则,主演“平”与“直”的性格和做人原则,也是全剧的风格定位——平凡、平时、平常,但人物平凡不平庸,日子平常不平静,生活平实不乏曲折。这是我对该剧的一个突出感受。能代表北京的小工业者很多,为什么选择古建行业?

  叶广芩:《全家福》抒写了北京建筑工人的心路历程和生活,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社会的变迁、生命的演绎和对事业的执著。我和中央台影视中心的同志们在当初酝酿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觉得最能突出北京几十年变化的就是建筑行业,最值得表现的就是建筑工人,最有特点的就是古建队,为此我们开了几个古建工人的座谈会,那些老工人给我们谈了不少营造社,谈了不少老辈故事,“平如水,直如线”就是他们告诉我的,这是建筑行业的原则也是他们的处世原则,师傅就是这么教的,不可改变。为写《全家福》,我到故宫古建队深入生活,古建队的人告诉我,每一座殿宇都有自己的灵魂,都凝聚着建造者的心劲儿,它们是有生命的,永远活着的。面对着红墙黄瓦,我生出一种敬重,一种感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对古建工人的敬重,我要把我的感动传给大家,让大家了解中国古建工人。

  记  者:该剧60年的时间跨度并没有绕开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比如公私合营、反右、大炼钢铁、十年动乱等都在剧中有所表现,但又没有把这些运动以惯常的打打杀杀、恩怨情仇来加以放大表现,重点则放在了老百姓如何互相取暖,积极、达观地过好每一天的日子上,还原了当时百姓的真实心态,还原了历史,该剧感人的地方正是这点。

  叶广芩:我们的日子是由许多平常组成的,看电视大家喜欢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但是过日子谁也不希望自己大起大落,险象环生,其实生活就是由一个个值得记忆的细节组成的。一天,我路过朝阳门外东岳庙琉璃牌坊,望着站立于现代高楼大厦间的故旧牌坊,突然感到了对以往生活细节逝去的无奈和文化失落的不安。于是写了些反映北京人的小说,那些个困苦、坚韧,那些个热闹、人情,让人留恋,也让人一言难以道清。内中饱含了北京人的苦辣酸甜,也饱含了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全家福》是其中的一部。

  记  者:这部电视剧播得这么好,您是否有亲自执笔做编剧创作一部京味儿电视剧的冲动,特别期待您再有新的京味儿作品问世。

  叶广芩:再写京味电视剧得看缘分吧。我和观众们一起品味生活这瓶陈年佳酿,悠远绵长,回味无穷。过去的岁月里暗含着今天的必然,在今天的现实中又能窥出逝去岁月的痕迹,我感到了过去和今天的衔接,感到了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和对艺术的尊重。借《全家福》来回顾一段岁月,目的是将北京的老相册拿来与观众共同翻阅,与大家从片段细节中追溯历史,品味人情、琢磨生活、感念今天。

  感谢生活,无论是好是坏;感谢生命,无论是短是长;感谢观众和读者,无论是远是近;感谢写作,无论是高是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