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生平研究 >> 正文

巴金故居:生命在开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03日12:40 来源:北青报

  坐落在上海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因展厅面积过小,很多珍贵的文物史料不能与读者见面,所以故居主办方时常借地合作办展。11月10日起在上海长宁区图书馆举办的展览名为“生命的开花”,11月17日起在深圳书城中心城的展览名为“忘不了”,以“巴金图片文献展”为副题名。展品中有不少史料首次向公众开放,读者参观踊跃,均成为当地的文化焦点新闻之一。

  日前本刊记者前往上海实地采访,见到了平时鲜有展示的部分珍贵实物,譬如三十年代沈从文寄来的结婚请柬、巴金夫人萧珊“文革”病历、萧乾《南德的暮秋》手稿等。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告诉记者,巴老故居里的宝贝太多了,现在能展出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他说,巴金故居文献的最大特点就是八十年来巴老创作史料连续不中断,档案保存非常完整,这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极为罕见。

  发现三张房租收据

  确定巴金入住时间

  武康路113号洋房建于1923年,最初的主人为一位名叫毛特·宝林·海的英国人,四十年代末曾作为苏联商务代表处用房。巴金是什么时候搬进这栋欧洲独立式花园住房的一直众说纷纭。周立民有一次在整理巴金书桌中的资料时,突然发现三张房租收据,由此可以确定巴金是从1955年7月22日开始承租这座房子,月租为144.2元。

  这座三层小楼因而见证了名作家几十年经受苦乐的日子,主人栽种的广玉兰已与主楼齐高。2007年12月13日上海市政府决定正式筹建巴金故居,保留屋内原有的布局,家具原样置放。2011年12月1日起免费开放,很快成为中外读者心仪的宝地。

  故居研究人员张竞文告诉记者:“刚来时感到故居里书架随处可见,连卫生间都摆放一个高书柜。”她说,巴金生前已捐出大部分藏书,家中只留下四万多册,因场地窄小,还有两百多箱图书暂存外面的图书馆。配楼中原有一个车库,但从来就没有停放过车辆,也作为藏书房使用。

  记者发现,故居中不少房间都摆放一张书桌,有铁皮制,有粗木制,甚至用缝纫机做临时书桌。家中对书籍的摆放不吝面积,但日常生活却极为简易。令人惊奇的是,一家人吃饭就挤在一楼大厅的一角,巴金习惯坐在挨厨房的那张椅子上。周立民说:“餐桌很小,一家人围着夹菜,肯定得有人站着吃。”

  周立民说:“只要是喜欢的书,巴老就会拼命地买。”展柜里有几张购书发票,就可见出老人的嗜书如命。一张是1978年4月14日的发票,其中一套《说部丛书》共623本,约六百元书款;另一张是1980年外文书店进口科发票,用665元购买30卷《英国百科全书》。周立民介绍说,《说部丛书》是中国人最早了解西方文化的丛书,年轻时的巴金曾经读过,印象很深,所以他又执意重买一套。

  记者看到,故居年轻的研究人员正在一一清点《说部丛书》,在电脑里登记造册。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小王说,通过这一年多的整理,真正感觉到巴老学识博大精深,光是外文书一类,除了主要语种外,还有不少以前从没有听说过的语种,如加泰罗尼亚语等,让人叹为观止。

  研究人员的办公室在北配楼二层,旁边有一间三平方米的杂物间,巴金“文革”中曾藏匿在此翻译《往事与随想》。记者见之,遥想晦暗岁月,心酸不止。

  周立民介绍说,“文革”期间二楼书房被贴上封条,直到1977年4月22日才正式解封。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不能跨入书房一步,不能接触精神资源,这对于巴老来说无疑是一种极为残酷的情感折磨。偷译《往事与随想》,抄《神曲》,都是他绝望之际的挣扎之举。

  “我自己都从中找到

  高中时候写给巴老的贺卡”

  周立民说:“故居的文献研究刚刚起步,力争尽早打下一个良好的学术格局,研究的领域可以多方面地展开。”在三楼藏书楼,几排书柜上部堆满信件,周立民称,那是巴老保存下来的读者来信,粗细统计约有一万多封。他说:“巴老爱读者,信件都舍不得处理。我自己都从中找到我高中时候写给巴老的贺卡。将来要好好整理这些来信,理出一个大致情况。”

  巴金喜欢收藏自己用过的物品,梳理出来后可以是当代史的难得佐证。譬如1949年第一次全国政协中南海怀仁堂会议邀请信、六十年代初以作家身份访问日本的入境卡、四次文代会代表证等。周立民说,很多观众来故居参观后都觉得新奇,感到巴老真是日常生活的有心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还给巴金一摞“文革”中的交待材料,学者李辉曾询问过能否整理出来?巴老说,一直锁在抽屉里,十几年没有开过,以后再说。但可惜以后老人病重。周立民告诉记者,经过家人同意,这批材料有望整理后,收入计划2014年出版的修订版《巴金全集》,可以作为研究巴老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

  周立民说,这批资料可以看作巴老特殊时期所写的一生回忆录,先是上纲上线地骂自己一顿,然后认真去写外调材料,基本上是说事实,没有随意乱写,无愧于心。譬如逼迫他写与马宗融一家来往的事情,只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实际上两家来往密切,曾资助马家儿女上学。实际上巴老是在保护他们。

  深秋中的彩叶在巴金故居外静穆落下,老人曾使用过的那架著名的“缝纫机”书桌在阳光下闪着暖人的色彩,旁边放着最普通不过的洗衣机。周立民写过这样一段话:巴老在这里住了五十个春秋,不知有多少落叶飘在他脚下,也不知有多少飘进了历史的书页中,有心人弯下腰去,点点滴滴都关岁月风情。

  文/本报记者 陈国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