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年度综述 >> 正文

童年诉求的多元表达——2012年儿童文学创作概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05日09:14 来源:光明日报 李东华

  2012年儿童文学市场依旧火热。近年一直火爆的校园小说、幻想文学、动物小说继续引领风骚,图画书、网游文学等新的艺术生长点进展迅速。孩子 们持续的文学阅读热情和越来越多样化的审美趣味,与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创作理念形成了有效而密切的互动,带来了2012年儿童文学既执著坚守又勇于创新的创 作格局。作家们试图摆脱快写作的诱惑与误区,力求写出更为个性化、本土化和具有经典品格的作品。

  立足于时代和本土的个性化写作

  丰富而驳杂的当代生活赋予了作家们关于童年多种多样的文学想象,他们笔下所传达出的儿童的生存状态有天壤之别,然而,它们却同属于中国经验。儿童文学像一滴水,折射了这个时代经验的复杂性,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作家们个性化的表达和对生活独特而深入的观察。

  老诗人傅天琳和女儿罗夏的“斑斑加油”系列小说,带来一个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孩子的生活。当斑斑的生活里充满“感恩节的冰上派对”、“野营”、 “森林课堂”等浪漫字眼时,在毛芦芦(长篇小说《风铃儿的玉米地》、《黄梅天的太阳》、《姐姐的背篓》)和谢秀莲(报告文学《留守还有多远——留守儿童采 访档案》、长篇小说《暖村》)的笔下,那些留守儿童还在为一些基本的生存权利而苦苦挣扎。同样,当上海男孩许多多(周晴“不一样的许多多”系列小说)冒出 诸如“点子银行”的念头时,老臣笔下的乡村少年(“阳光成长小说”系列)还在接受着严峻的生存考验。殷健灵干脆让她的人物从大城市随母亲来到贵州的深山 (“甜心小米”系列中篇小说),体验着匮乏的物质生活……作家们从各自所熟悉的生活出发,为当下的少年儿童绘制了一幅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的群像。

  对文学性和核心价值观的坚守

  儿童文学应该以其“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儿童的内心播撒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从小与他人、与大自然、与文学建立温暖而牢固的关系,相互信赖、彼此支撑。

  玉清的短篇小说集《地下室里的猫》语言洗练、简洁,对童年经验和人性的发掘体察细致入微。老作家金波的中篇童话《开开的门》以充满诗意和想象力 的语言传达了什么是同情、公平和温暖。曹文轩的“叮叮当当”系列中篇小说,坚持了他一贯的创作理念:面对命运的磨难顽强地抗争,并生发出坚韧的温情。刘先 平的长篇纪实文学《美丽的西沙群岛》告诉小读者们一个陌生而美丽的世界。孙健江作、林焕彰绘的寓言集《试金石》语言精短犀利,哲理深刻有趣。徐鲁的“金蔷 薇美文系列”以饱含真情的笔触,为童心、大自然和母爱歌唱。著名作家张炜在“半岛哈里哈气”系列中篇小说中让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都市儿童呼吸到了大海的气 味和来自旷野的清新气息。杨红樱的长篇童话“笑猫日记”系列之《孩子们的秘密乐园》、《永远的西瓜小丑》,伍美珍的中篇小说《青蛙王子爱地球》,汤汤的 “奇异童话”系列等以温馨的笔触抚慰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女性作家鲁景超、汤素兰和李东华的“紫丁香散文书系”,以女性视角叩问成长疑惑,用女性语调讲述 童年风景,散发着温暖的光辉。

  2012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幻想文学作品,比较优秀的有李秋沅的《以尼玛传说》。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秦文君的幻想小说《王 子的长夜》。这些作品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2012年推出了“生态文学系列”之《金蟒蛇》和《野马归野》。后者展示了新 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辽阔神秘的自然风光,描述了普氏野马群在恶劣环境中的惊险抗争情景,提倡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勇于创新的“跨界”写作

  儿童文学常常被视为“小儿科”,但正因为它“小”,所以没有尾大不掉的笨重,它最大的特色是灵动,像一个弹珠一样活泼地滚动。当新的媒介、新的 元素出现,它能够灵活地上前拥抱,而不是抵抗,比如它和图画、网游、微博的互动中,产生了新的文体——图画书、网游文学和微童话。2012年在继续大规模 引进国外经典图画书的同时,原创图画书也红红火火,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皇城童话”系列、接力出版社的“怪物大师”系列、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洛克王国” 系列等,都获得了不俗的反响;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中国第一套微童话绘本”冰波的《水晶靴子》和王一梅的《住在树上的猫》,使得网上热热闹闹的微童话风 潮有了纸质的文本。“跨界”文体已经成为少儿出版新的生长点。

  儿童文学的网络化,不单单是文本从纸质到电子的一个承载媒介的改变,还有因此而带来的感知世界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的改变。网游文学因为网络游戏 的介入,在文学与游戏的融合过程中,文学改变了游戏的部分特质。如在《植物大战僵尸武器秘密故事》中,文学赋予了游戏所没有的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内心活 动、审美理念和道德情操,而游戏又赋予了文本一些程式化的表达。而微童话因为受制于微博字数的限制,每篇不能超出140个字,这就使得微童话更着重抓一些 微小的题材,见微知著,短小优美。网络技术和理念的变迁,至少局部地改变着儿童文学传统的认知方式和表达习惯。

  从表象摹写到内心呈现的距离

  纵观2012年的儿童文学,就能发现,它具有了更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它热情地拥抱市场与读者,它善于互动,同时也不忘坚守和传承,这使它争取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荣光的背后依旧藏着深深的隐忧。

  比如校园小说,那些顽童们的一举一动总让人觉得是马小跳的变体,有着千人一面的嫌疑。再比如留守儿童文学,总是摆脱不了新闻报道的影子。这样的 写作,满足于对表象的临摹,而没有深入到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因而无法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无法深度抵达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也就无法富有力度地呈 现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

  同时,有必要思考儿童文学的评判标准。一部充满探索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果不能迅速地赢得读者,是否就应该悄悄地沉入书海,销声匿迹?一种比 较完善的评判机制,应该是读者的、专家的、家长的、老师的等多种视角的相互平衡与借鉴,这样才能使儿童文学的生态更趋多样化。而今天,市场把评判权主要交 给了读者。是否应该给那些优秀但寂寞的作品更多的喝彩和遥相呼应的鼓励?这样才能抵抗越来越强大的市场法则,提防它发出垄断性的、单一的声音。(李东华, 作者单位:中国作协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