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重阳:告慰良知的乡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04日10:58 来源:文艺报 重 阳

  在乡土诗人李风清逝世10周年的时候,我去过他的故乡乌里斯克,回来写了篇散文《诗人的村庄》。此次去诗人的村庄,在路上遇到一位牧羊老人,同他交谈,他表现出对诗人的熟悉和敬重。这位牧羊老人的话使我想做点事。2009年夏天,我在机缘巧合中看到了一些诗歌碑林,于是我“想做点事”的想法更加强烈起来。

  2011年我向齐齐哈尔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交一份提案,建议在乌里斯克村建立乡土诗人李风清纪念碑和明月岛诗人纪念馆。我说,李风清是一位有代表性的乡土诗人,是一个用真善美的声音感召农民的诗人。他用生命写下的质朴诗篇带着我们走进乡村,走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体验田野、村庄、乡情和故土之美,收获生命的真诚、永恒、悲情。正如诗人宣称的:“我的诗是写给农民的!首先要求自己努力求真、求善、求美。”我认为有必要以这种方式纪念他,更好地弘扬他为人民而歌的精神。这一提案由市政协转到市宣传部,得到的答复是:需要时间进行全盘考虑。

  2011年11月,我参加了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期间与文友交流,我又提到了乌里斯克,还有李风清的诗。是文学的浩瀚与沉重、纵深与无尽,使我们从远方的视野转向脚下的乡土、转向民间,来认识“文学的基点与归宿”。文学艺术蓬勃的生命力,来自与人民大众的紧密联系,就如同庄稼与土地一样,生死相依。李风清的意义在于他始终魂牵梦绕于故土家园,以深情的歌咏,展现“一茬庄稼收获了,又一茬庄稼茁壮长起来”的真纯乡村生活。他的思恋、情怀,就如天鹅之歌一样,回荡在他的诗篇里。9月高粱红、乡井水、木犁之歌、青纱帐、月下磨锄、农家小院等等,他成功地将北方乡土文化以诗的韵律传达出对黑土地人的敬意。我下定决心,要执著地为这件事鼓与呼。

  2012年1月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我再次提交建立李风清纪念碑的提案,并在小组讨论会上做了发言,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胡金荣说,他的儿子是学雕塑的,在北京,可以为李风清雕像。还有一些外地艺术家也对这个项目感兴趣,但是要从外地运来,运费又是一大笔。最后商定,由本地的雕塑艺术家王起才担任雕像设计和制作。尔后便是资金来源问题。市政协提案办将提案及时转发有关部门。3月29日上午,主管文化的副市长曲秀丽签阅:请梅里斯区给予支持。很快,这件事向成功大踏步地迈进。巧合的事发生了,此时一直不下雪的鹤城下起了瑞雪。

  李风清大理石塑像终于完成了。从图纸设计到泥稿到翻制大理石塑像,王起才都与诗人家属进行了充分的商讨沟通。当然在筹集资金方面克服了许多困难,感谢那些不愿透露姓名的资助者。慷慨的乌里斯克村为他们的赤子拨出一块公用地,并参与了塑像的地基建造以及后续工程。市文联主席庄树谦、市作协主席朱虹宇在后续工程上做了很多仔细的工作。说真格的,李风清纪念雕像能够落成,完全有赖于热爱他的多方面人士的热情支持。乌里斯克——诗人的故乡——“告慰良知的乡愁”。

  我要对远方的朋友说一声,如果你到黑龙江的鹤城来,请不要忘记去乌里斯克,这个村庄与鹤城北市区仅隔20华里。你从北市区出发,走过新嫩江大桥,走过哈拉新村,北方农村阔大新鲜的盛夏,展开一道道醉人的青纱。凉爽的嫩江风送你走过人字形路口加油站,走过音歆村,走到沿江村路牌不远,往左下路一直走,很快你就能看到乌里斯克站在绿色的田野间。你会看到站在村口的孩子,他们不必寄希望于迷茫的远方,他们的希望在脚下在自己的身上。乌里斯克因此有了绵延不绝的故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