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顾农:《儒林外史》与鲁迅的小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04日10:56 来源:文艺报 顾 农

  为了深入地研究中国小说史,写出《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读了大量的古代小说;因为数量太多,无聊的东西也就很不少,读得很辛苦。他曾经对青年朋友感慨地说:“一扎一扎的旧小说,看起来也够受了。”(徐梵澄《星花旧影》,载《鲁迅研究资料》第1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鲁迅早年同他的老朋友谈话时,又曾说起“我总想把绍兴社会黑暗的一角写出来,可惜不能像吴氏那样写五河县风俗一般的深刻。”他又说:“不能够写整个的,我就捡一点来写。”(张宗祥《我所知道的鲁迅》,载《鲁迅回忆录》第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出版)

  一般说到鲁迅与吴氏《儒林外史》的关系,往往着重讲讽刺的艺术,而鲁迅本人却着眼于风俗的描写。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是《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而真正写到五河县恶劣风气的却在其下一回开头,其中最为集中的一段是形容怀才不遇的五河县世家子弟、知识精英虞华轩其人道——

  五河县风俗,说起那人有品行,他就歪着嘴笑;说起前几十年的世家大族,他就鼻子里笑;说起那个人会做诗赋古文,他就眉毛都会笑。问五河县有甚么山川风景,是有个彭乡绅;问五河县有甚么出产希奇之物,是有个彭乡绅;问五河县那个有品望,是奉承彭乡绅;问那个有德行,是奉承彭乡绅;问那个有才情,是专会奉承彭乡绅……

  一个有钱有势的彭乡绅,以及开当铺的方老六——据成老爹说,“府里太尊、县里王公,都同他们是一个人,时时有内里幕宾相公到他家来说要紧的话。”——就弄得大家五体投地,无限佩服,群起而捧之。这样的追星族一多,这地方也就实在很可怕了。虞华轩愤世嫉俗,根本看不起这种种恶俗,遂一味嬉笑怒骂,玩世不恭。

  鲁迅写小说也很注意描写风俗,其中固然有一般的民俗,例如《祝福》中描写旧历年底的忙碌之类,而更为注意的是揭发传统风气中的负面,暴露旧社会的病态;而这样的描写又不靠细细地讲故事,而是用比较概括的叙述,相当于一种漫画式的画像。

  试从《呐喊》里举几个例子来看。《头发的故事》一篇中,愤世嫉俗的老革命党人N先生大发议论道——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宫刑和幽闭也是一件吓人的罚;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已留定了,洪扬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候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头发的有无和式样看似不痛不痒大可随便,而事有大谬不然者。头发问题再度变得严重起来,是上世纪60年代中叶“文革”之初期,那时对付“牛鬼蛇神”的一大惩罚就是把他们的头发乱剪一通,普通人也不敢掉以轻心,保留原先可能有“封、资、修”嫌疑的头发,稀奇古怪的事情多得很,年纪大一点的应当都还记得。都是些什么风俗啊。笔者曾经就此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文革”与头发》,《寻根》2000年第2期),这里就不去多说它了。

  《阿Q正传》尤其注意描写未庄的风俗,其中亦多有发人深省者。鲁迅写道——

  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

  这样的通例,现在似乎也并没有完全过时,凡名流大腕的琐屑私事,例如什么结婚、离婚、走光、出丑,全是大新闻,小报记者忙得跌跌爬爬,无聊读者看得津津有味;如果要炒作,找一位名人对骂一场或干脆打官司,乃是三十六计中竟然未尝提到的妙法。

  《阿Q正传》又写道——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女人就是祸水,出了什么乱子,总得找出一两个坏女人出来承担责任。鲁迅后来在杂文中感慨道:“女人的替自己和男人伏罪,真是太久远了。”(《花边文学·女人未必多说谎》)她替自己伏罪,那是活该;替相关的男人伏罪,则未免冤枉。

  小说总是要写具体的故事,而在其中适当地加上一点范围大小不等的“通例”或风俗,则分量马上不同,盖可以由特殊而一般,这“一般”又并非公式或教条,而是生动活泼、发人深思的。所谓咫尺而有千里之势,往往因此得以形成。

  鲁迅读书,面广量大,他善于披沙拣金,又能一以贯之,将研究与创作打通了思考——这个所谓“一”就是他的眼光和创造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