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对国家文脉、史脉的记录和展示

——纪录片《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研讨会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04日09: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刘 茜

  新年伊始,6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以下简称《国脉》)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国家博物馆的百年沧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脉动,激荡着观众心胸。1月29日,国家博物馆、中央电视台在京共同举行“中华文脉 国家影像: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国脉》研讨会”,就该片的历史价值与艺术成就等进行了全方位探析。与会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认为《国脉》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首先,该片的历史价值在于展示国家博物馆百年历史沿革。如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所说:“百年尽管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是一瞬,但在现实中毕竟是经历了几代,有很多资料查找起来非常困难。”该片贵在资料搜集比较充分,以历史进程为脉络,分为《殿堂》、《陈列》、《聚宝》、《扛鼎》、《大美》和《公器》6集,每集时长50分钟,首次展现国博百年来鲜为人知的故事,对历史上的三次文物大征集、两大基本陈列从无到有、基础工程的创新开拓、“两馆合并”(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改扩建工程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讲述。全片用高清设备拍摄制作完成,以使观众在荧屏上欣赏到众多难得一见的国之瑰宝,包括对国博珍藏的20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进行了重点拍摄,并第一次用影像记录下国家博物馆的地库现状、文物修复等内容。同时,全片采访了200多名国内外特别是馆内的一些老工作人员,其中有很多是带有抢救性的。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段勇称赞《国脉》:“旨在通过国家博物馆的百年历史以及馆藏的千年文物来梳理国之文脉,在国内还是第一部。这6集片子对于我们了解国家博物馆,乃至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博物馆历程,也能起到作用。”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张显认为,该片让观众看到了上至商周下至现代的精美文物,也看到了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脉动;让观众感受欣赏到了出土的文物,也向观众介绍了实验室考古、航空遥感考古、水下考古等考古知识;通过中国通史陈列、中国革命史陈列到古代中国陈列和复兴之路陈列,让观众看到了博物馆在继承中的更新。

  其次,该片艺术成就突出,可谓“纪实作品中的国之重器”。以导演闫东为首的编导组在画面的采集与资料的选择上,煞费苦心。全片信息量丰富,气魄宏大。国家话剧院院长周志强担任了该片的解说工作,他讲道:“编导分了6个部分,将国博的纵坐标和横坐标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在解说词的撰写中照顾了方方面面,从历史典故到国博目前所有工作的描述,从巨到细,非常到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着音乐节奏感。”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卢洁称:“片中利用技术对文物的立体展现给人以新的震撼。对文物的讲解则是专业性的、学术性的,堪称国博的百科全书。”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裁马润生举了几个细节说明“该片视觉呈现有冲击力”:“片头用三维动画追溯时空的方式把我们引入到历史时空中。在表现博物馆内部的时候,还用了航拍,用高科技的手段细致表现了一个古老的博物馆。” 马润生总结这种好处在于“使艺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科技反作用于艺术,让人们有更深的情感感受”。

  再次,该片还体现了中国文化非常典型的符号特征。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希望这部片子“唤起或者是引起更多的中国人,甚至是全世界人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说:“国家博物馆和中央电视台都是带有特别强烈的符号特征的。如果一个陌生人不了解中国的话,这些机构实际上是代表了中国文化非常典型的符号特征,走进这些地方就代表了中国某种文化的侧面。”他认为,《国脉》无论是从思想的导向,还是制作的品质和艺术的水准,代表了国家电视台电视纪录片的一流水准,国家博物馆和中央电视台强强合作完成了一个重大文化工程。央视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利生认为:“国家主流媒体应该拍摄一些像纪录片《国脉》、《故宫》这样的不仅深受国人喜欢,而且受外国人欢迎,能够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精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