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从类型电影的角度来看,谍战片是类型电影的一个大系,只不过这一类型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一直处于半红不紫的状态。当好莱坞出品了《卡萨布兰卡》这一经典时,国内尚有《永不消逝的电波》给观众留下印象。而当《007》、《碟中谍》、《谍影重重》渐成系列时,谍战片已在内地消失殆尽。直到近年才有《风声》、《东风雨》、《听风者》三部谍战电影相继问世。然而,三部之中只有《风声》叫好又叫座,《东风雨》和《听风者》都引来质疑声一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谍战在电视荧屏上的呼风唤雨。《暗算》、《潜伏》、《黎明之前》等谍战电视剧都掀起了收视热潮甚至成为社会热点。可见,观众一直喜欢看谍战,或许只是电影人还没有找对启动的“开关”。
曾经辉煌 而今求变
在那个一张电影票卖3毛钱的年代,《保密局的枪声》创下了6亿人次观影、票房1.8亿的“影史神话”。
1949年之后,谍战题材电影一度占据了银幕的半壁江山。很多老观众至今还能如数家珍地忆起那些片名:《冰山上的来客》、《羊城暗哨》、《神秘的旅伴》、《永不消逝的电波》……此后谍战片虽然和其他类型片一起沉寂了十年,但改革开放之后依然有优秀的作品问世。1979年上映的谍战电影《保密局的枪声》,改编自吕铮小说《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讲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为争取上海解放,在敌人内部获取情报的故事。该片拍摄成本只有几十万元,上映后却在全国引发极大轰动。在那个一张电影票卖3毛钱的年代,《保密局的枪声》创下了6亿人次观影、票房1.8亿元的“影史神话”。
辉煌过后,谍战电影陷入低谷,近年来才再度冒头。陈国富和高群书联合执导的《风声》、柳云龙自导自演的《东风雨》以及麦兆辉、庄文强联合执导的《听风者》相继上映。相较于以前谍战片的黑白分明,这三部谍战片用了更多的笔墨刻画人物的内心,竭力避免给观众留下“脸谱化”的印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这三部影片都融入了其他类型片的特点。影评人曾子航就认为,《风声》是谍战片与监狱片的嫁接,而《东风雨》则是谍战片与文艺片的嫁接。至于《听风者》,在很多观众眼中它更像是爱情片与谍战片的嫁接。
谍战三部 越走越偏
谍战片难拍,因为拍谍战难免涉及政治,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出问题。而《东风雨》和《听风者》,离危险的谍战越来越远,离安全的爱情和文艺越来越近。
避免人物“脸谱化”的方向并没有错,只是每部电影实施的效果各不相同。《风声》在封闭的“裘庄”里用各种酷刑把每个人物逼到极致,以此制造尖锐的戏剧冲突。虽然片中对酷刑的描述被认为过于血腥,但影片整体上还是得到了观众的认同,甚至有影评人将《风声》称作是内地谍战电影的里程碑。本以为《风声》过后,银幕会掀起一轮谍战高潮。事实并非如此。谍战片难拍,因为拍谍战难免涉及政治,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出问题,需要导演具备走钢丝的技巧,能在满足观众与满足审查之间找到平衡点。《风声》之后的《东风雨》《听风者》,在类型上都越走越偏,离危险的谍战越来越远,离安全的爱情和文艺越来越近。
《东风雨》讲述多方间谍在上海滩的较量,强调间谍在任务与爱情之间的纠结。开头十分钟倒是谍战味儿十足,之后叙事就显得线索过于复杂、节奏过于缓慢,还间杂了了大量带诗意的暗语和对白。以至于很多观众反映该片没有想象中谍战片的紧张刺激,而是太过文艺,令人昏昏欲睡。《听风者》更是缺乏谍战的悬疑感,全片都在展示周迅、梁朝伟、王学兵、范晓萱四个人之间的各种感情纠葛,难怪被观众认为是一部披着谍战外衣的爱情片。
荧屏取经 学点什么
“快速的镜头切换、不断倒叙、反转的情节逼近以及大量纯侦破技术的真实再现,抛下无数诱人的鱼饵,勾着观众的好奇心直到剧终。”
同样是谍战题材,大银幕的作品半红不紫,谍战电视剧却红透半边天。柳云龙执导的谍战电影《东风雨》虽然褒贬不一,算不上成功,但他此前执导的根据麦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暗算》却备受欢迎;孙红雷和姚晨主演的谍战剧《潜伏》更是掀起了收视热潮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被各种解读。姚晨也凭借该剧一举摆脱了“郭芙蓉”的形象,开始逐步成为一线女星;此后的《黎明之前》、《夜幕下的哈尔滨》等谍战剧,虽然不如《潜伏》、《暗算》那么叫好叫座,也称得上中规中矩。
谍战题材电视剧,的确有值得电影界学习和借鉴之处。正如《风声》的导演陈国富所说,观众一看到“谍战”两个字,首先想到的就是紧张、悬疑、动作。而谍报工作本身就很有戏剧性。这中间不止要斗力、斗勇,还要斗智、斗操守。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只要把这种戏剧性展现出来,就能吸引观众。电影导演往往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而这种自我表达往往与观众的需求不一致。结果就是导演的自我意识带着整部电影的风格往文艺的方向越走越偏。在这方面,电视剧导演更加注重观众。《黎明之前》的导演刘江就表示,他特别留意到追捧美剧的观众的视听习惯,并试图在电视剧中予以满足:“快速的镜头切换、不断倒叙、反转的情节逼近以及大量纯侦破技术的真实再现,抛下无数诱人的鱼饵,勾着观众的好奇心直到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