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环球》杂志今年1月16日发表郑军的文章,名为《科幻小说里的神秘武器》。原名《战争——过去、现在和将来》,发表时有删改。下面是郑军的原文:
科幻作家要全面设想人类的未来,就不能回避军事领域。读者和观众也喜欢看到未来的战争场面,所以军事幻想从来就是重点科幻题材。如今出现在战场上的军事技术,几乎没有哪种逃过科幻作家的想象力。
十九世纪,科幻先驱已经闻到二十世纪“钢铁战争”的硝烟。凡尔纳在《机器房子》里最早提出“坦克”的构想。不过它没有履带,更象一只钢铁怪兽。
在《征服者罗比尔》中,凡尔纳预言了空中轰炸和空战。工程师罗比尔驾驶自己发明的飞行器周游世界,并从飞机上扫射、炮轰,投下甘油炸药,驱散非洲土王的军队。后来他还和死对头普吕当驾驶飞艇进行空中格斗。今天看来毫不希奇的空战场面,第一次出现在科幻小说里却引起了震动。
英国作家威尔斯创作盛年之际,恰逢战争阴云密布,所以他幻想了大量的战争武器。他在科幻小说《空战》所预言的全面立体空战,一战时就出现了。1936,由威尔斯编剧的影片《未来事物形态》第一次描写“大规模空袭”。影片中有成群结队的轰炸机越过英吉利海峡去轰炸英国,这距离后来的“不列颠空战”只有2年时间。
晚清时期,中国科幻先驱也看到了空战的前景。在《空中战争未来记》中,笔名“笑”的作者甚至预言了空降兵。只可惜那时中国积贫积弱,一个中国预言家的声音也随着弱小了许多。1917年7月,为了驱赶张勋的“辫子兵”,段琪瑞派飞机轰炸故宫,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使用空军作战,比它出现在中国科幻小说里只晚了十年。
1903年,威尔斯的小说《铁甲世界》提到了大型金属坦克,这已经是凭履带运行的坦克了。现实中的坦克于1916年首度出现在法国弗勒尔科索莱特战役中。威尔士甚至认真地打了一场专利权官司,声称他是坦克的发明者。
一九零二年,被称为日本科幻之父的押川春浪创作了《海底舰队》。这篇小说不仅描写了潜艇战,也预言了两年后发生的日俄战争。后来的现实进程如此逼真,令作者一鸣惊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工业时代最后一场钢铁战争。从那以后,战争进入了高科技时代,而科幻作家则提前描绘了这个时代的到来。
在威尔斯名著《两个世界的战争》中,第一次出现了光线武器,那时距红宝石激光器的诞生还 有六十年。三十年代,前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创作了《加林工程师的双曲面体》,描写了一种聚光镜式的武器——双曲面体。透过它,将一只普通火柴燃烧所产生 的能量聚焦起来,便可以切割人体!1979年,中国科幻作家童恩正发表中篇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产生巨大影响,让“死光”概念深入人心。
最近据俄罗斯专家称,中国正在设计第六代战机,届时将配以激光武器。
“引力波”也是一种未来武器构想。在《引力的深渊》(中国吴岩著)里,狂人伊立鑫将引力波发生器架设在深山里,摧毁过往的民用飞机。
与地面上的武器相比,太空武器更有未来色彩。《007系
列》给我们呈现了不少太空武器。八十年代《天上的钻石》里,阴谋家用钻石透镜卫星聚集太阳能,烧穿核弹发射井。在《勇破太空城》中,反派狂人从太空城向地
面发射内含兰草毒素的炸弹,毁灭人类。在《黄金眼》中,俄罗斯制造出名叫“黄金眼”的太空电磁波武器,这种武器专门摧毁敌方的电子设备。《择日再死》中, 反一号制造出太阳能聚波武器,可以切割冰面,更能摧毁雷区。
远在“911”之前很久,恐怖主义就已经受到了科幻作家们的注意。中国科幻作家余东征在小说《魔瓶》里,已经写到了恐怖分子利用病毒进行袭击的阴谋。
如果谈到毁灭力,什么也比不过核武器。对于它的诞生,科幻小说起到了真实的推动作用。1913年,威尔斯在科幻小说《使世界获得自由》中,描写英、法、美组织对德世界大战,原子弹被投到世界上所有的重要城市里。1932年,西拉德偶然间读到这本书,深以为然。1934年,他终于计算出了可控链式反应的方程式。1939年,西拉德请求爱因斯坦利用其显赫的名声,游说罗斯福研制原子弹。这便是核武器诞生的一段幕后故事。
到了1944年,美国科幻作家卡特米尔在《生死界线》里,已经逼真地叙述了原子弹的技术环节。这篇小说发表后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他们误以为当时秘密进行多年,连副总统都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了密。
地震波也是科幻中的超级武器。在《地心毁灭》里,大家就可以看到它的踪影。美国军方因为秘密研制地震武器,无意诱发地心停转。在007影片《雷霆杀机》中,反角佐林用大爆炸制造地震,摧毁硅谷。
今天,人类虽然还没有发明地震武器,不过这一难题对于科幻小说里神通广大的外星人来说,当然是小菜一碟了。倪匡在早期作品《地心熔炉》里,就描写了外星人在地球上暗设地震武器的故事。
在钢铁战争年代,人类追求战争武器的巨大毁灭力,曾经研究出必须装在铁轨上运行的巨型大 炮,还有小岛般的战列舰。然而,高科技时代的武器却不是越大越好。尤其是纳米技术的诞生,将武器微型化大大提高一步。在王麟的长篇科幻《纳米杀手》中,我 们看到了纳米武器对人体的破坏力。它们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因此可以随意进入人体从事破坏。
与攻城掠地相比,“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更为高超的战争目标。在前苏联科幻作家别利亚耶夫 的《大独裁者》中,主人公施奈德发明了无线脑波控制装置,从最初抢劫银行,到与各国军队较量,实现了这一理想。无独有偶,中国顾均正几乎于同时创作出《和 平的梦》,描写“极东国”间谍用电波催眠美国人的故事。
笔者觉得,中外科幻里最有创意的武器不是这些大杀大砍的角色,而是台湾作家叶言都在《高卡档案》中设想的MB—19。这本来是一种无害的药剂,成年女性服用它,生育男婴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间谍们将这种药投放到高卡族群里,让他们多生男,少生女。经过一代人后,这个凶悍的部族因为性别比例失调,社会解体,不战自溃。
和那么多高精尖武器组合在一起,人却成了战争技术中最弱的环节。要不是担心飞行员承受不了过高的负载,战斗机本来可以设计出更大的加速度和更小的转弯半径。坦克里面的温控设备要占去很大空间,否则坦克手便成了罐头里的熟食。
所以科幻作家也在设想,是否要对人本身进行改造,培养出超级战士。科幻电影《兵人》为我们展示了通过遗传工程培育的超级士兵:第一代“兵人”是严格选择的基因优秀者,第二代便已经是基因加工处理过的“半人”了。随着“兵人”身体里人工成份的增加,他们的人性成份则在减少。
不久前结束的美伊战争中,“海豚兵”让大家耳目一新。然而在科幻小说《鲵鱼之乱》里,捷克作家恰佩克已经幻想出“鲵鱼军团”。欧洲各国用鲵鱼建筑海底工事,武器库,最终给它们发武器,保护海防。
有时,未来武器也可以返朴归真。郑军在《决战同温层》里描写了一种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 理之中的未来武器——由几十只巨型飞艇连缀成的载人平台,永远悬浮在同温层里。由于漂浮在三万米高空,绝大部分飞机和导弹都无法与它作战。如果在上面布置 武器,将形成泰山压顶之势。即使炸毁它的几个气囊,只要补上去就行了,反正成本极为低廉。
现实中,美国空军已经在研制这种飞艇平台。它有两公里长,可载二人,用来做飘浮的预警平台。
当“X37-B”空天飞机出现在新闻中后,众人皆视之为梦幻武器。或许只有科幻迷并不惊讶,他们在科幻作品里早就见识过更为惊人的战争工具。如果你想知道二十年后会有哪种武器出现在战场上,不妨翻翻今天的科幻小说,看看今天的科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