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2012年的中国内地影坛,一边是各路导演国产片接踵上映,另边厢“偷票房”、“水军”、“影评人收红包”等怪现象层出不穷。明争暗斗的背后,到底存在怎样的运作动机和模式?凤凰娱乐独家连线香港NOWTV电影频道编导石磊先生,他将同我们一起探讨内地影坛存在的七大怪现象。
谈偷票房:香港比内地要干净的多
在内地电影圈流行着“要想票房高,一靠吹二靠偷”的说法,由于分成比例不同等原因,电影业中常常会出现“偷梁换柱”的行为:假如你去看A电影,电影院却给你B的票,拿着B的票去看A电影,这样就导致票房算到B的头上,相应A的票房就差了。这样的行业潜规则问题,也成为时下讨论的一热点。
石磊表示,香港电影业界要干净的多,这类在内地屡见不鲜的行为在香港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行业操守的问题,更无奈的是这种行为无法依靠监票和查票的控制。在这个环节中,电影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地的院线只着眼于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的发展,必然不会和环节中的其他环节建立信任和长久发展。
谈水军:口耳相传的力量大过网络舆论
前不久,陆川导演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承认《王的盛宴》通过雇佣过水军为该片维护口碑。如今为了票房,网络注水发帖造势,正面炒作和负面诋毁的现象却已屡见不鲜。
石磊表示,“水军”现象在香港和内地都是存在的,但是由于香港没有专门的电影网站,香港的水军影响力很有限。这看似不合法的行为,却可以理解成导演和发行方的初衷。
石磊认为,人们在看某部电影之前,一般会通过两种途径去了解,一是网络评论,二是口耳相传。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第一个星期的票房靠宣传,第二个星期则靠口碑,即人们口耳相传的力量。而水军无疑破坏了网络论坛这个帮助观众熟悉电影的平台的公信力。
一部影片的口碑好是非常重要的,在香港,是否选择去看一部电影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如《寒战》拥有逾四千万港元的票房,第一个星期的票房靠宣传,第二个星期的票房是靠口碑撑起来的。可以说在香港,几乎都是口耳相传的力量来塑造口碑继而提升票房,而不是网络评价。在内地,《泰囧》的成功也是差不多一个道理。
谈《万箭穿心》的恶劣宣传:不大能复制的宣传方式
第25届东京电影节开幕前2天,唯一一部闯进主竞赛单元的国产片《万箭穿心》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伤害中国人民感情为由,宣布退出。
面对这样的“宣传”手段,石磊表示这是特殊情况下的个类,很难判断他们的初衷是什么。这是不大能复制的宣传方式,在此情况下,这样的局面也许是很难控制的。电影到底怎么样,还是看长期的口碑。这种做法应当是不会被多数人认同的。
谈“影评人红包”:影评人的公信力很重要
在这个人人号称影评人的时代,影评人的影响力是否一如既往符合人们的期待?在影评人本来就被褒贬不一的内地影坛,“红包”的负面影响无形中会降低影评人的分量。
谈及影评人收红包的行为,石磊认为,内地影评人应该确立自己的公信力,这样才能有助于推动对影片的解读。在香港,影评人已确立了一定的威望,也都被大家所熟知,他们很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比如马家辉有时候会避免去写一些东西,绝对不会做收了钱再写好话的事。他们都爱惜自己的“羽毛”,遇到“收红包”的情况宁可不写,因为怕得罪更多的人。而内地的情况是,很多人可能用的是笔名,为了赚钱的目的,在很多时候换很多笔名去支持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谈金马可公关:奖项不是最重要
台湾导演杨雅喆本届金马奖时在facebook写道,他参加金马奖听到有内地大公司的老板和公关争执,大老板说“什么不能操作?是太晚操作…!” 杨雅喆注解道“这也就是为什么,金马奖在两岸三地是一个公信力很高、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项。”
石磊说,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的闪光点,拿奖与否仅是锦上添花,不能因此改变观众的选择。无数作品拿了奖,在不同地方也可能遭遇不受欢迎或不被接受的境遇。对于著名的导演,拿不拿奖真不重要,观众若是用拿奖来衡量一部电影,也一种不成熟的状态。
例如,《一次离别》是一部获奖无数的电影,但不一定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品味。更别说通过公关来拿奖这种行为,随着时间的过去会被观众淘汰,任何把观众当白痴的行径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而有效杜绝公共拿奖的一种方案则是引入观众来进行评审,或许通过大众更能做到公平公正。
谈中小成本排片难:商业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
中国小成本影片不受院线待见,很多有诚意有情怀的中小成本影片也因此与观众无缘。无大导演、无明星阵容、无宣传推广的“三无”小成本影片,只能无奈被大片打压。
石磊表示,电影发行方和院线不排小片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尤其当今商业竞争的社会,为求靠谱稳妥不亏本,大片是发行方的首选。香港如此,内地亦同。香港是商业电影,电影被视为赚钱的商品,然而很多时候,低投资的电影却会得到意想不到的高票房,简直是赚翻了。
《金陵十三钗》和《泰囧》就是很好的例子,前者大制作却亏了3亿元,后者投资3000万元但获得数亿元的回报。说明了电影本身和观众的口碑远远大于它的宣传。世界电影史上,很多低成本的鬼片和恐怖片却拥有很好的票房,由此可见,关系一部电影票房成败最关键的还是电影本身与观众的口碑。
谈情色宣传:不是导演愿意看到的事
《白鹿原》在公映前,曾打着“大尺度”,“激情”等字眼加入宣传的行列。这一行为惹得“鹿三”刘威的不满:“《白鹿原》表现了一个特殊年代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无奈和冲突,但电影在做宣传时一味强调激情戏,大尺度,观众来电影院难道就是为了看一群演员乱搞?!”
石磊认为,这种宣传也都是导演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去年的《金陵十三钗》亦如此,导演明知自己拍得不是所谓的“激情戏”,却无奈发行方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而有此举动。他表示,一个电影的宣传方式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旨在吸引不同的观众群。不能说发行方的用意就是以情色为卖点,他们也许只是希望通过感官刺激吸引更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