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陈世旭:用事实说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25日14:22 来源:文艺报 陈世旭

  有一个电视新闻媒体的栏目宣传词,是一个很浑厚庄严的男声说:“用事实说话”,接着是咣的一声巨响,很是振聋发聩。每次被振聋发聩过后,我总有一点纳闷:一个新闻媒体,难道只有这一个栏目是“用事实说话”吗?新闻还有不“用事实说话”的吗?即便是娱乐新闻的“狗仔队”,那么辛苦地对娱乐明星围追堵截、跟踪盯梢,不都是为了“用事实说话”吗?又即便是假造的新闻,造的也是“事实”啊。惟一不“用事实说话”的,除了娱乐节目,算来只有一个栏目,就是天气预报了,因为报的时候,事实还没有发生。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该“用事实说话”而不“用事实说话”的事,还真不算少。

  早年在县里做文物工作,两个相邻县的专家,为一位古人故里的地方归属争得不可开交。争到最后,各自拿出来的不再是考古或文献发掘的资料,而是上级领导人的批示,且领导人的级别节节攀高,你拿出了地级的,我就拿出省级的;你拿出了省级,我就去找中央级。那些批示并不怎样明确,表示的只是对提交报告者工作的支持。

  我一面很佩服这些领导人的高明,一面又想,即便他们不是如此高明,明确无误地表示了对一方观点的肯定,那又能说明什么呢?且不论领导是否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即便是,权力也不等于事实,即便当时可以压制一方,最终还是要“用事实说话”。不要说一个古文人的故里,比这大不知多少倍的历史公案、受到大不知多少倍的领导支持的一方,最终还是被事实否定,这种例子不是比比皆是吗?

  但后来我却发现,重名不重实,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痼疾。最有广泛性的例子是,卖药、卖酒、卖婴幼儿用品以至妇女卫生巾,都有名人代言。这样的代言还真管用。我的亲戚中有一位老太,平时省吃俭用,用过的塑料袋、火柴棒、空药盒一律整整齐齐地码放收藏,一碟炒辣子或腌黄瓜足可以吃上一个星期。她最大的爱好是这里那里去听保健讲座,听完了抱回一大堆价格高得吓人的“宫廷秘方”,她所以这么舍得的原因很简单:从“京城来的专家”说这些“宫廷秘方”都是“最高深宅大院外流出来的”。至于效果,她说,大人物有效,她还会没有?只要是“名家”讲的,“大人物”用的,就一定是好药。只是一年年过去,她身上的各种老毛病照旧日甚一日,她的结论是,那些“宫廷秘方”并不假,是她服用得还不到量,钱花得还不够。不是菩萨不灵,是心不诚。

  因为名头如此重要,大家首先要争取的便是这名头,事实如何倒在其次了。只要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之类就一定是大作家;只要在高等院校讲课就一定是大教授;只要在研究单位就一定是大学者;只要在证券公司穿红马甲就一定是经济学家;只要用公款把秘书写的报告、总结、序文编辑出版成了书就一定是思想家……所有的名头在几乎所有的地方被使用的几乎都只是那个顶级部分,形容词都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大师”、“超大师”、“泰斗”、“国宝”,纷纷扬扬若秋叶,漫天飞舞。奉送者因为价廉,乐此不疲;受之者因为增光,心旷神怡。可惜两方面高兴的结果是这些名头贬值到一文不值,甚至是负值,让已故钱锺书一类那样真当得起这些名头的人避之惟恐不远。

  盖达尔的轶事:一个读者在路上认出了他,赶紧去帮他提皮箱。见他的皮箱破旧,问:先生大名鼎鼎,用的皮箱何以如此窝窝囊囊?盖达尔回答:如果皮箱大名鼎鼎,而我却窝窝囊囊,岂不更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