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童年的稻田》:侗族村寨文化的呼吸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23日13:29 来源:中国民族报 胡谱忠

 

 

 

 

 

《童年的稻田》剧照。《童年的稻田》剧照。

 

 

 

  故事梗概:电影以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村寨为背景,以12岁的侗族小姑娘阿秋的日记为主线,讲述了一名农村儿童的生活。阿秋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小姑娘只能和爷爷、奶奶、弟弟相依为命。有一天,奶奶去世了,在外打工的父母不得已返乡务农,家境顿时显得窘迫。父亲买来一头耕牛,想在斗牛比赛中获得奖金来供孩子求学,结果未能如愿。母亲擅长唱侗歌,用一技之长倒可以贴补家用。阿秋经过紧张的学习,终于考上了县中学,却没能获得奖学金。好在稻田丰收,家里人终于送她离开家乡去上学。一日,在课堂的阿秋从家信中得知,一把大火烧光了村寨……

  ▲▲看点一:

  旅法导演的侗族情缘

  本片是旅法导演朱小玲的剧情片处女作。原籍广西的朱小玲从事导演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法国进行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创作,多次回到家乡拍摄侗族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也多次在国外获奖。

  这次应家乡政府邀请,朱小玲本来是要拍摄一部关于三江侗族文化的宣传片,后来在实地考察后,觉得宣传片用途狭窄,不如拍摄一部剧情电影,更能让家乡美景深入人心。

  经过3年创作,《童年的稻田》终于完成,先在国外艺术院线放映,受到广泛好评。对朱小玲而言,这部“处女作”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也开启了她未来创作故事片的征程。

  ▲▲看点二:

  “接地气”,呈现侗寨文化

  影片通过当代一个侗族村寨家庭的故事,将侗族村寨中的各种景观和价值娓娓道来,风格清新、隽永。

  导演将民族题材与农村题材紧密结合起来,对一种以农事、节气为依托的民族文化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表达出对乡土民族文化价值的款款深情。

  影片捕捉到了民族题材电影中易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经济生产和生活场景,是近期民族电影中最“接地气”的电影,在民族电影的主题方面进行了新的开拓。

  ▲▲看点三:

  音乐大师布鲁诺·库列斯

  为影片配乐

  《童年的稻田》是一部中外合拍片。作为中小成本的艺术电影,由于它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文化格调,吸引了当今法国著名的电影配乐家布鲁诺·库列斯。这位音乐大师曾经为《鸟的迁徙》、《喜马拉雅》、《放牛班的春天》以及《海洋》等影片进行配乐。

  布鲁诺·库列斯非常喜欢《童年的稻田》这部电影,尤其是女主角阿秋那恬静的脸庞,特别让他动容。他的音乐平静而节制,与影片的影像风格非常协调。

 

    对话

  朱小玲:在三江拍片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问:影片一开篇,画外音就是讲农事、讲节气,你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吗?

  朱小玲:我生在百色,百色当时就是农村,周边都是稻田,所以我熟悉农民的生活。很多人看了这部影片以后,觉得吃米的感觉都不一样了,有了文化内涵。侗族的婚丧嫁娶,都要考虑农闲农忙,春插秋收,农忙过后他们安排一些节庆,这是他们恒定的生活主题。自古都是这样,现在劳作也按农历。这个农历对欧洲观众来说,也是一种中国元素。电影寄托了我个人很多怀旧的情感,对我来说,拍这个片子也是为寻找多年的情缘,在三江拍片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尽管我不是侗族人。

  问:这部电影里面有很多侗族文化的展现,您怎么来安排民族文化器物层面的展现?

  朱小玲:侗族传统文化的几个典型代表,如侗歌、建筑、节庆、斗牛之类的,如果不注意,就会拍成这种纪录片。那么,我是通过人物把它们组合起来的。在影片中,爷爷是造鼓楼的木匠,把建筑给带出来,妈妈是唱民歌的歌师,通过家庭成员把每一个元素组合进去。斗牛中的牛也成了一个角色,融进故事里面,它跟那个家庭的命运纠结在一起。通过这种组合,把民族文化元素呈现出来。

  问:您为什么在影片中用侗语对白?

  朱小玲:为了制作得真实,我没有用专业演员。第一,专业演员说不来侗语。侗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那些有文字的民族,文化就不会消失得快。像侗语这些小语种没有文字记录,要是不注意,很容易流失。现在,当地孩子学了普通话,也不怎么说侗语了。让这个语言被保护下来,是我要用侗语来拍的原因之一。因为,电影也会产生一种记录的作用。

  影片中我所拍的寨子,现在都不存在了。影片结尾的失火是真实发生的,我拍摄的主要取景点到现在已经重建,但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百年老寨了。用影像把它记录下来,二十年、五十年以后,它会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问:您的电影对乡土文化有很深的认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常常也是保护一种乡土文化。

  朱小玲:在三江侗族地区,据说跟其他各地一样,文化都断代了。村寨里青壮年没有了,出去打工了。一进到村子,只能看到小孩和爷爷奶奶。现在很多招徕游客的节庆,出来唱歌的都是当奶奶的。种植稻米挣不了钱,农民面临着困境。既然在家乡没有收入,肯定要进城打工,哪怕在城里做着非常艰苦的工作,也比他们在农村挣得多。留守在家的那些爷爷奶奶打理农事,现在村寨里的传统文化靠他们养护着,传承着。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问:您以前拍过其他电影作品吗?

  朱小玲:我以前拍过不少纪录片,在法国二十多年,一直为法国电视台做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在三江也拍过几次。我知道有些纪录片反响很好,有很多观众看了以后来到三江,所以当地搞旅游的都知道我们那些纪录片所产生的影响。

  问:以您的观察,法国人为什么对侗族的文化那么感兴趣?

  朱小玲:三江县的朋友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说侗寨特别上镜、特别美,令人向往。在55个少数民族里,侗族是一个很有建筑想象力的民族。它的鼓楼和风雨桥很独特,建造时不用一根钉子。上世纪80年代曾有法国摄影师看到一张黑白的鼓楼照片,就决心一定要去当地看看。

  我拍的那些纪录片和电影在国外上了院线以后,很多人坐不住,都向我打听拍摄地点,我就给他们画了一条线路,很多人都去看。那里的梯田,是世界最古老的稻田之一,它的灌溉系统,几千年前就如此,外国人喜欢看这样原生态的东西。这是吸引欧洲游客的主要原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