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正文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村寨保护开发施“魔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23日13:26 来源:中国民族报 高剑秋
勐景来村民在村寨保护发展中延续着生活和习俗。 资料图片勐景来村民在村寨保护发展中延续着生活和习俗。 资料图片
孔雀舞等民族文化成为民族村寨保护发展的特色之一。 高剑秋摄孔雀舞等民族文化成为民族村寨保护发展的特色之一。 高剑秋摄

  说起云南西双版纳,人们就会想起那里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1月中旬,记者随“中国文化遗产探访之旅”走进西双版纳。所到之处,无论是被称为“中缅边境第一镇”的傣族小村勐景来,还是基诺族山寨……民族文化旅游都搞得风生水起,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与提升。

  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契合点

  当记者从西双版纳景洪市驱车到达傣寨勐景来,就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傣文化氛围中。金色佛塔顶端的铃铛叮当作响,在亚热带各种茂盛的树木间,铃声传出的梵音萦绕在一座座傣族干栏式民居之间,无怪这里被称为“中缅边境第一镇”。勐景来曾是中缅边境的宗教文化中心,现在已经被开发成为景区。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起步早,除了勐景来,勐海县的傣族村寨、基诺村寨、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等都已被纳入旅游开发中。西双版纳州政协副主席李永义说:“在勐海县,除了自然景观,还有基诺族大鼓舞、傣族手工造纸、傣陶等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经过了湘西凤凰城“被卖掉”、北京钟鼓楼广场复建等一系列争议性事件,人们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尤为关切。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说:“文化遗产事业越来越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和关心的热门领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关键是解决好和旅游发展的关系。”

  那么,西双版纳是如何来解决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呢?在勐海县,各个旅游景区都特色分明。

  在基诺山,其中一座村寨被开辟出来,作为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由于基诺族是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寨中浓郁的原始文化气息最抓人眼球,基诺族大鼓舞每天在寨中上演。

  勐海县的打洛口岸,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国家最近的内陆通道。勐海县与缅甸有长达140多公里的边境线。勐景来景区、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等,都借助两国边境民族一衣带水的特点,发挥优势。

  边境游,特殊的民族文化游览线路

  边境游曾经是云南旅游的重要内容。2004年跨境赌博兴起后,中国政府关闭了西双版纳打洛口岸。随之而来的是,中缅边境旅游收入每年减少约20亿元。

  2012年,随着边境整治卓有成效,国家恢复了中缅边境一日游,勐景来景区游客日益增多。勐景来全寨有109户人家,500多人口,对面是缅甸东部第四特区。勐景来的傣族村民与对面的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

  中国政府恢复中缅边境一日游后,一家旅行社网站上标注着:“中缅边境探秘+勐景来风情+打洛独树成林特色一日游”的字样。另一家旅行社的安排则是:早上景洪出发,打洛口岸出关参观缅甸,入境参观中缅边境国门,探访勐景来景区等等,下午返回景洪。

  从不同的游览线路可以看出,勐景来在中缅边境旅游中唱着主角。这样的定位也使得勐景来具有“傣族园”、“曼春满村寨”等其他傣族村寨不具备的优势。

  正在“生活”的勐景来

  “这里曾经电线杆林立,农家修了红砖围墙,更盖起混凝土的楼房。”接手勐景来旅游开发的金孔雀集团负责人李梅回忆。

  开发成景区后,勐景来的电力线全部改造下埋,取代红砖水泥楼房的是傣族传统的竹篱笆和绿化带。每户庭院的植物也规划种植,椰子树、菩提树和热带花卉让整个村寨生机盎然。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军说:“开发旅游资源关键就是弄明白让人看什么、玩什么。”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肖厚忠说:“勐景来体现了民族村寨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的理念。”

  “在勐景来我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尊重文化、认识文化,保持原有文化的严肃性。我们所做的不是把高级酒店和餐饮、酒吧引进来,把旅游房地产开发起来,而是顺应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突显这样的传统,展现傣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勐景来旅游投资控股方负责人刘海建说。

  在勐景来一处傣楼旁的作坊里围了不少游客。午后慵懒的阳光照射在一排排烧好的陶器上,陶罐、陶盆上的花纹十分醒目。老阿婆正在把用水调和好的泥土条放到转轮上。当人们注视着阿婆一边用手塑形,一边用脚拨动转盘时,一件精美的陶罐土坯已经成型。这时,阿婆招呼旁边的游客也过来试试。

  视觉、触觉的调动还不够,勐景来村调动起人们各种感官来感受傣家文化。西双版纳盛产甘蔗,景区就设置了一处傣族农家乐。在一户人家的榨糖作坊中,游客把甘蔗放在木制机器的两根木桩中间,作坊主人和游客推动机器,随着“吱呀”作响,挤扁的甘蔗从另一边出来,甘蔗汁则流进了早已备好的桶中。喝这样一碗甘蔗汁,游客兴奋、喜悦的表情最能说明一切。作坊主人介绍,这样的榨糖方法从古时候一直流传下来,甘蔗汁煮好晾干后切成片,就成了食糖。

  制陶、造纸、榨糖、酿酒、打铁等传统民族手工艺的融入,让村寨具有了文化活力,也唤起了游客的文化记忆和怀古思乡之情。

  村寨发展中的村民

  “我曾走过一个自然村寨,提出很多保护建议,而村民感到很困惑。他们说,他们其实最渴求的就是钱。希望未来的旅游能解决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李明德说:“旅游地老百姓也有现代化的渴望,他们不满足于只当‘观赏品’。”

  在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合办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勐景来论坛”上,专家们都特别关注到旅游开发村寨中的村民。

  杜晓帆说:“在利用中,最重要的就是将景区投资和管理方与村民两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景区不仅是关上门收门票,还要做很多其他工作。比如门票收入分配、村民是否参与到导游、服务员等工作中来等等。”

  勐景来村民岩应拉说,村里有的人直接参与了景区管理。出现问题,大部分村民通过村委会形成意见,从而参与到景区的规划、管理中。同时,村寨村民进行陶器、铁器、造纸等民族手工艺品的出售,钱袋子鼓了起来。

  基诺山寨的景区与生活区界限明显。后山的村民像上班一样每天到前山的景区去进行大鼓舞表演、技艺展示等,每月获得一定收入。

  勐海县勐混镇曼召造纸村的傣族手工造纸技术经过10年发展,已让全村年产值达200多万元。从进行民族文化表演的村民的眼神和村民导游的解说中可以看出,村民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幸福感与经济收益成正比。

  西双版纳一位景区工作人员说:“西双版纳是一个金字招牌,我们希望人们一提起西双版纳就会想到勐景来、基诺山寨和原始森林等等。2012年末,杭州直飞西双版纳的航班开通了,希望直飞航班越来越多,这对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有好处。”

  在古代傣语里,西双版纳意为“理想而神奇的乐土”。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正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利用上施展神奇的“魔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