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重点推荐 >> 正文

外展大国形象 内凝国家意识(何轩)

——评《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14日14:11 来源:光明日报 何轩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紧扣利比亚撤侨事件,全景式地报道了中国外交部在利比亚撤侨行动的全过程,展示了中国在世界面前的大国风范,彰显了人民生命安全至上的中国外交理念。

  《国家》塑造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和大国风范。2011年2月中旬,地处北非的利比亚突发内战,局势失控,全国处于内战炮火之中,世界各国在利比亚的侨民生命安全处于生死危机之中。是否拯救和如何拯救处在利比亚战乱之中的本国侨民,成为考验各国政府实力以及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试金石。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撤回侨民。中国从利比亚撤侨,从作为国家决定的产生,到最后将35860名同胞安全撤离和转运回国,仅仅花了12天时间。中国调派了182架次中国民航包机、24架次军机,租用了70架次外航包机、22艘次外籍邮轮、1000余辆次客车,动用了5艘货轮、1艘军舰,海陆空三路出击,涉及40余个国家,无一例伤亡事件出现。

  在对外集中展示中国大国形象和大国风范的同时,《国家》还致力于对内培育、凝炼国民的“国家意识”。

  如何培育国民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是当下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全球化日益扩展、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之际,在世界舞台上,“国家意识”就会凸显于国民的心灵和行为之中。正如梁启超所言,只有经历“乡人”——“国人”——“世界人”的身份的演变,乡土中国大众的“国家意识”才会随之生成。何建明瞄准这个课题,在记录中国政府撤侨行动中,用真情演绎了“国家为何物”。

  30多年来,何建明一直在报告文学领域运用自己特有的“国家叙述”来表达对“国家”的理解与建构。利比亚撤侨事件给予何建明心目中的国家以鲜活有力的载体。《国家》的封面上,他写道:“家是微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这种家国一体的同构定义,既关涉了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特点,又关注了当下中国政治结构特征,因而,它简洁地阐释了何建明对当下中国的“国家”概念的理解。不仅如此,在《国家》一书的扉页,他特别提醒读者: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你还会有什么?如果没有了自己的人民,国能是什么样?

  从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法所蕴含的潜在文化传播力来看,《国家》的叙事文本体现出了改编为影视剧传播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国家》展现的世界范围的“中国宏大叙事”适合改编为反映中国形象的电影作品,一些基本元素都已经具备。比如,有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宏大场景空间,有以利比亚国内政府武装与反政府武装激战的故事背景,有中国政府解救几万侨民的跨国界施救行动,有茫茫非洲大沙漠和云谲波诡的地中海自然风光,有海陆空各种大型交通工具,有汇聚世界各色人种的几百万难民和侨民,更有不同于西方大国的不同的国家理念和外交行动。

  《国家》体现的中国撤侨事件“前惊后喜”格局适合改编为表现“中国认同”的家国伦理电视剧。比如,有以中国外交部领事司为中心的解救侨民的多线索主情节故事,有陆海空诸多步步惊心的故事场景,有形形色色的中资公司和员工在海外撤离的惊喜故事,有深入战乱之地解救中国公民的特别行动小组,有鲜为人知的驻外外交官的故事,有危急时刻挺身独行的中国女将,有友好的非洲朋友与野蛮的暴徒,有诸多感人的生死场景以及大团圆结局。异国战乱之惊与他乡归家旅途之喜,不期而然地融为一体。这一切的幕后,让人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外交理念感动不已。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