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出版人访谈 >> 正文

韩建民:上海交大社为何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11日11:33 来源:中华读书报

  韩建民社长把采访的时间定在晚上,拨通手机,他说:“打到我办公室吧。”几年来,总是这样,白天给他电话,他在忙着,晚上电话,他多数时候也还在工作。

  自2006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他就越来越忙碌了。这几年的出版业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变革也带来了很多的机遇,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出版人如欲有所作为,就必须抓住这些机遇,能不平添很多工作量吗?其实,也正是抓住了这些机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也才迎来了一次跨越式的发展。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新书品种为1300余种,销售码洋达3.7亿,利润达1700万,这几项数据,同比增长都在20%以上。另外,该社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数、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数、中国图书“走出去”项目数,在大学类出版社乃至全国出版社中均名列前茅。

  总结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韩建民首先强调了“理念超前,敢为人先”八个字。近年来,出版社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理念,如图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出版应成为大学教学科研之外第三种力量、专业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做交大乃至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等等,当这些理念转化为出版社领导班子的共识,并在工作中付诸实施,就对出版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韩建民强调的另外八个字是“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他介绍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看到中国出版“大众板块混乱,教育板块滞涨”的趋势,依托上海交大品牌资源和学术资源,率先高举专业出版旗帜,在高端学术出版领域接连取得突破,如“大飞机出版工程”成为国家标杆工程,已出版30余种专著,并起到了带动学科建设、引导学术品牌、聚集人才资源的效果,两个效益都很突出。此外,抓住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化产业转型的契机,坚持市场化改革和资本运作,从过去的编辑室改为面向市场的事业部制,产业性项目合作单位从过去一家发展到十几家;抓住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机遇,积极推进学术出版走出去,2011年签约53个品种,均为是高端学术图书……抓住这些机遇,就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出版布局等方面占得了先机。

  韩建民强调的第三个方面是“改革创新,机制高效”。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启动“转制”工作,借机理顺了出版社与学校的关系,并从加强出版社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的目的出发,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方面的调整:除了把传统编辑室改为事业部外,还组建了重点项目部、数字出版部、版权贸易部、产业项目部等新兴业态部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和成绩;改革选题产生机制,实行重大选题遴选制度、内部订货会制度,有效提高了图书选题的质量,保证了精品图书源源不断涌现。

  此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韩建民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我们在全社树立‘讲正气、讲人气、讲书气’社风,营造‘以势带事、以场带人’氛围,既发挥了老编辑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年轻人的干劲和梦想,形成了互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这为我们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韩建民说。

  “出版项目周期长、组稿成稿难度都很高,没有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劲头,没有一种玩命的精神,很难完成高质量的项目。培养员工这样一种实干精神,我也动了不少脑筋。”比如,他实施了对重大项目负责人给予补贴的制度,“虽然只是不多的一点‘操心费’,但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年终评奖,他甚至设置了一个“默默无闻奖”,以激励在岗位上默默苦干却又不显山不露水的员工。如此人性化的管理,体贴入微的措施,起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经过这些年的跨越式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已经成为上海出版界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全国出版界也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们的目标是建成‘文理兼备、市场融通、面向国际的一流学术大社’,就此而言,我们还有很大一段距离,需要我们继续打拼。”韩建民告诉记者。——看来,他这样一种极为忙碌、进取的工作状态将会不断延续下去。(本报记者 王洪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