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出版人访谈 >> 正文

梁光玉:人物传记的富矿能挖多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11日11:3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屈指一算,梁光玉伴随着团结出版社的系列改革,风雨兼程走过了16年。如今他作为团结社的第四任社长,却面临着更为艰难的市场环境。

  “如果说,很多出版社依靠集团如航空母舰在出版业乘风破浪,那么团结出版社大概只能算是一艘小船。”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梁光玉对出版市场的认识非常清晰。那么,如何在网络化、数字化冲击下行得稳,不掉队,梁光玉的回答是,时刻保持并发扬出版特色,走“专精特新”路线。

  梁光玉所说的特色,是指团结出版社建社25年来精心耕耘的一方天地——人物传记出版。梁光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珍视的人生故事,每个人的命运都有独特的悲欢离合,大人物的人生固然可歌可泣,大时代背景下的草根人物也有其非凡的价值,无数普通人历史的集结,将会为今后研究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留下真实而珍贵的史料。人物传记的魅力不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淡漠,而是具有永恒的意义。近几年来,梁光玉提出一个理念:坚持在名人传记出版的基础上,为普通人立传,共享草根人生的心路历程。无数普通人的命运轨迹,将折射一个大时代的风云烟尘。

  对于人物传记的热衷,自然不只团结社。梁光玉的独家秘笈是什么?一个缺乏资金和资源、没有政策优势的小出版社,为何能在读者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为何能走出国门,在海外书店为数不多的华文图书里占有相当的位置?“我们提倡有品相,成系列,大规模。”梁光玉举例,《燃烧的太阳》原是一本描写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图书,出版后默默无闻。2005年抗战60周年,他们重新调整,以《国殇——国民党正面抗战》为题重新推出,几年来已重印20多次,并已开发为系列,目前出版到《国殇(7)》,包括国民党空军抗战、海军抗战、谍战、印缅抗战、国民政府大撤退等,“国殇”已成为中国军队抗战的代名词。任何书畅销是有历史机缘的,包装只是手段。梁光玉说,《国殇》的畅销,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海内外隆重纪念抗战60周年,两岸交往日趋正常,市场环境相对宽松,还原被遮蔽的真相,还历史以真实面目的时机成熟;二是地利,团结出版社先天的资源优势是民国和国民党的背景;三是人和,出版社同仁齐心协力,把过去出版的图书重新规划,提升书的品相。2003年,当时担任常务副社长的梁光玉就富有前瞻性地提出项目营销理念,《国殇》的运作较为“前卫”地采取了营销策略,不但拉长了该书系列销售,同时提升了整个出版社的知名度,使同类选题图书形成良性循环,很多优秀的作者和题材也蜂拥而至。这时候,团结出版社对图书品质的要求更为苛刻。首先,要考虑整体全局,不能打乱丛书套路;其次强调原创,作者要有相当历史研究背景和写作能力,既要保持历史原真面目,又要有可读性。《张冲传》的作者写到西安事变时张冲参与其事,涉及1936年12月13号早晨的天气描写,就去调查西安当年当天的天气预报。以这种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作品的真实性便无懈可击。

  把握资源优势站稳脚跟,同时更要拓展资源。梁光玉把民国时期看作是思想文化的第二个“春秋战国”,当时新与旧、中与西,各种思想思潮自由碰撞,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极为活跃,产生了诸多文化大师,因此,近几年国内兴起民国热不是偶然的,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民国文化是一座很深的富矿,现在大家只注意到覆在表面的碎沫,挖掘还远远不够”。于是,团结出版社从最初的国民党人物传记扩充至整个晚清到民国时期政治、文化、艺术、学术乃至普通人的传记,力求从历史真实和艺术个性两个角度呈现民国文化的原汁原味。

  2010年首批转企改制,对团结出版社来说同样面临考验。尽管十几年前就已走向市场化,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单位,对多数员工而言,心理上“安全带”的取消,是阵痛,更是寻求创新的机会。国外数字出版已超过纸质出版,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不可能走在别人前面。思来想去,梁光玉和班子成员认真探讨,觉得最好的切入点还是人物传记,于是便有了创建人物传记音视网的思路。25年来,团结出版社人物传记系列已形成丰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依托团结出版社多年打造的人物传记图书品牌,及一定数量规模的传记版权基础,广泛整合华文出版优秀传记图书的丰富资源,希望做到人物传记电子书、有声书、相关影像资料,全方位信息‘一网打尽’”。梁光玉的目标是:可读、可听、可看,有摘选,有全文,读者要在人物传记音视网上享受全方位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该网面向的不单单是团结社自身图书,而是面向整个华文图书优秀传记图书,逐渐延伸,逐步寻找盈利模式。

  作为人物传记图书向数字出版迈进的一次综合性交互平台的试水,2012年底,团结出版社人物传记音视网已经正式上线,栏目包括政治人物、军事人物、草根人物、口述历史、原创传记、微传记等十大栏目。团结出版社与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委员会小说连播研究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根据人物传记的不同特点,启用了不同风格的著名播音艺术家朗读。每种图书精编成二三十集,每一集时长二三十分钟,在享受听书的同时,还有精彩的视频为读者回放传奇人物的人生华章。“我们正筹备建立近现代中国文化名人音视库,第一批大约500位名人,力图把真正优秀的人物传记做进去,甚至做成繁体字和英文,希望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扶助,通过网络独特的内涵和表现手段进一步扩大影响。”梁光玉说,目前,他们正积极与商家洽谈合作,力争早日建立可持续的商业盈利模式,真正使其成为一项骄人的文化事业。(本报记者 舒晋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