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直面中国基层社会现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11日10:43 来源:深圳特区报 陆云红 李萍

  贾平凹携新书《带灯》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

  直面中国基层社会现实

  深圳特区报北京1月10日电(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 李萍)时隔两年,50余万字的《古炉》余温未消,著名作家贾平凹又携带近40万字的新书《带灯》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今天,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腾讯阅读及腾讯网文化频道在京举行的《带灯》新书发布会暨电子版签约仪式上,贾平凹称,这是他所有作品中现实感最强、最贴近现实的作品,并突破自己,首次尝试女性主角。

  “在写完《古炉》后,我一直在往基层跑,就在前年,我去了陕西南部,走了七八个县城和十几个村镇,又去关中平原北部一带,再去了一趟甘肃的定西,收获很大,看到了很多中国最基层社会的现实。”谈到这次创作的冲动,贾平凹表示,就在不久前,结识了西安山区一位乡镇干部,近距离接触了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看到了基层的很多委屈,忧心忡忡,有很多话想说。

  《带灯》的主角是一名樱镇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她所身处的环境正是中国基层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贾平凹在书中所描述的樱镇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风貌,小到邻里之间争一棵柿子树,大到干部作风、贪污腐败等问题都让“带灯”处于漩涡的中心,他借“带灯”之口把中国基层生活中的问题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正如他在书中所写:“它像陈年的蜘蛛网,动哪儿都落灰尘。”

  《带灯》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贾平凹文学上的独特造诣,他把视角瞄准中国的基层,关注的是一群基数庞大却轻易就被人忽略的角色。“带灯”的命运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这一大群人、一大群活生生的生命所正在遭受的命运。

  贾平凹说:“深入了乡镇政府,知道着那里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者的精神状态。我的心情很不好。既然不能女娲补天,那也得杞人忧天么。”

  除却内容上的现实关注,贾平凹在这次《带灯》的写作手法中也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带灯》摆脱了之前作品中把现实与奇异的夸张和变形纠结在一起的特征,在保留原来叙事风格的基础上,显得更为明快和流畅,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贾平凹在《带灯》后记中写道:“到了这般年纪,心性变了,却兴趣了中国西汉时期文章的风格,它没有那么多的灵动和蕴藉,委婉和华丽,但它沉而不糜,厚而简约,用意直白,下笔肯定,以真准震撼,以尖锐敲击。”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带灯》可以说是贾平凹写作手法上的一种转型,更是一种突破和升华。

  发布会上,人民文学出版社代表贾平凹正式与腾讯网签约,把《带灯》的电子版权授予腾讯阅读独家运营,实现了实体书与电子书同步首发。电子版《带灯》也在10日正式上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