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正文

植根于传统的壮族文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08日11:36 来源:文艺报 黄佩华(壮族)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南方民族,是我国23个有古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秦汉时起,壮族人就开始学习接触汉字。到了唐宋时期,学会汉字的壮族文人根据汉字的形、音、义的构字规律,仿效汉字六书构字方法,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出了方块壮字,但主要用于唱本、族谱、经书和契约的书写。1955年,壮族首次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1957年,国务院批准并实施了《壮文方案》。

  壮族地区是以稻作文化为主,壮族称为“那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石器、花山崖画、铜鼓、歌圩、壮锦、绣球、壮剧、干栏、壮医药等被看做“壮文化”的代表。长达一万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现在,以布洛陀和刘三姐为代表的艺术群像,仍然在广大壮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这片壮族人休生养息的土地,曾经经历过无数次外敌侵扰,但英勇的壮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用生命和鲜血保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进入近代以后,壮族地区先后经历了马神甫事件、抗法战争、金田起义、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壮族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因此,美丽的壮乡也养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和革命者。

  得益于悠久历史文化的孕育与催生,壮族的文学艺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壮族文学最初的形式是口头文学,它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目前已出版有多种壮族故事传说。口头文学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一批有文学天赋和语言才华的作家诗人脱颖而出,歌剧和电影《刘三姐》、叙事长诗《白鸟衣》就是壮族文学的扛鼎之作。

  和许多兄弟民族文学的生命轨迹不一样,壮族文学虽然也经历了从口头文学、民间文学再到文人文学的历程,但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广大壮区依然保持着文人文学和口头文学、民间文学共生共荣的状态。受汉文化的影响,从唐代开始壮族就有了自己的文人和作品,一批地方首领和地方名人开始写诗作赋。到了明清,更是进入高峰,不仅文人数量增多,作品数量和水平都有较大的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唐代以后壮族作家创作的诗歌,至今保存有2万多首,其他文学作品达30多种。

  现当代的壮族文学和以前历代相比,都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比较活跃的壮族作家队伍,一大批作家加入了各级作协,成为壮区文学创作的主力。

  壮族有谚语说,男人要么去扛枪打仗,要么拿笔写文章。作为一名壮族人,我没有能像我的祖辈那样去扛枪打仗。我出生在食物匮乏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从小时候起,我每天虽然饿着肚子,但是却生活在山歌的海洋之中,被身边老人们讲述的故事和人们的生活所熏陶。当有一天我从村小学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简单的汉语后,就尝试给远在他乡的姐姐写信。然而,由于信封的格式不对,信被邮局退回来了。好奇的语文老师私自打开了我的信,并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当时我虽然有些恼火,但内心还是得到了满足。就这样,文字给我带来的虚荣和满足如同当年甜美的糖果,一步步把我引上了文学之路。

  这些年来,我的文学之根始终植于边疆,植于本民族,一面读书学习汉语,克服语言障碍,一面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创作了一批反映边疆各族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

  在创作中,我时常会被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比如我在创作《瓦氏夫人传》时,就被发生在1554年间的一个故事所深深打动。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明朝嘉靖年间广西田州壮族土司岑猛因袭扰四邻、残害无辜、危及边疆安全而被明朝著名将领张经率兵讨伐。土司夫人瓦氏大义灭亲,积极协助朝廷剿灭恶夫,除掉了祸根。瓦氏夫人56岁时,日寇在江浙沿海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明朝军队和当地武装被打得溃不成军。时任兵部尚书的张经被委派总督抗倭事宜,他知道广西壮族俍兵和湖南湘西土兵打仗厉害,于是就向田州土司求援。国难当头,瓦氏夫人早已把朝廷和张经当年“杀夫”之痛放到一边,毅然顶替年幼的土官请命出征。瓦氏夫人带领6800名俍兵秋天从桂西田州出发,第二年4月才到达嘉兴前线。俍兵来不及休整就接连在金山卫和王江泾打了两次大胜仗,割了倭寇几百个脑袋,烧了几十艘船。此后俍兵屡建奇功,倭寇闻风丧胆,大大鼓舞了抗倭军民的斗志……瓦氏夫人处理内患时不讲私情、毫不手软,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这个人物形象,不仅是壮族妇女的,也是壮族人民的代表,她代表了壮族的民族精神。

  正是由于我们壮族作家的创作是植根在本民族的根脉之中,是在党和国家民族文化政策的光辉照耀之下,壮族文学才有了今天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事实。但是,在壮族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壮族文学发展的政策扶持还有待加强,壮族文学的建设和发展缺少专门的规划和措施,壮族作家创作的作品出版困难。

  尽管壮族文学还有许多需要“更给力”的方面,尽管壮族作家得到的重视、支持和帮助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只要我们大家继续不懈努力,壮族文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黄佩华(壮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