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作品 >> 正文

浓浓乡俗寄深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08日11:21 来源:文艺报 吴美群(仫佬族)

  俗话说:“入乡随俗”。乡俗,往往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追求文明、向往美好的愿望。那独具特色的仫佬族乡俗,成为仫佬山乡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在众多的习俗中,“饮席孝敬”的习俗尤为重要,它体现了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在仫佬山乡,逢年过节,宴席上席(面向大门),必坐一家之长和宴客中之年长者,左、右侧席则按先客后主、先右后左、先老后少的顺序依次排列,最晚辈坐下席(背对大门),以便做好献菜、斟酒、上饭菜等服务工作。宴席上,鸡头、鸡屁股晚辈必夹孝长辈;鸡肝、鸡腿长辈必留给小孩吃。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场面,令外地客人赞叹不已。

  仫佬人对子孙后代的言传身教极为重视,在小孩刚出世时就开始独具一格的教育。“喂黄莲”的习俗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谓“喂黄莲”,就是小孩出世的时候,小孩的爷爷或者奶奶,将调剂好的黄莲水喂到小孩的嘴里,旨在表示小孩长大后吃得苦,不怕苦,有志气,敢于迎难而上,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此外,“测未来”的习俗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仫佬人祈盼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心愿。在孩子出生满周岁这天,小孩的家人置办宴席,邀请亲朋好友来吃孩子的“满岁酒”,庆贺小孩满岁,预祝小孩快快长大。在亲朋好友入席之前,小孩父母先将一把剪刀和一支钢笔放到事先已备好的竹筒里,然后拿到小孩的面前让小孩自己抓。如小孩先抓剪刀,则表示小孩长大后,靠手艺(即技术)吃饭;如先抓钢笔,则表示小孩长大后读得书,靠知识吃饭;如小孩把剪刀和钢笔一起抓,则表示小孩长大后,既能文又能武,门门清、样样得。

  春节也是仫佬人的传统大节。它是前一年节日的终结,又是新一年节日的开始。年节活动丰富多彩,有包年粽、舂年馍、做汤圆、挑新水及送压岁钱等内容。其中“挑新水”和“送压岁钱”习俗,寄寓了仫佬人对晚辈的关注和厚爱之情。

  年初一一大早,大人们要带着小孩到村头边挑水,因为是新年挑的水,所以称之为“挑新水”。“新水”有“醒水”之意,意在喝了新水之后,小辈们能有清醒的头脑,读得书,将来能干上大事,光宗耀祖。因此,每到年初一,家家户户都忘不了挑新水,而且都争着第一挑,这样更会大吉大利。

  “挑新水”之前,大人们总要嘱咐自家的小孩在呇边点上一炷香,烧上一把纸钱,以求水神保佑,使自己的头脑灵活,文思泉涌,读书得第一。之后,捧上一把呇水喝下肚,以示“醒水”。再之后,才由大人们用水桶打水,挑回家去煮汤圆,以示新年有薪水,来年发财如意。

  喝年酒是仫佬人过年的习俗。年初一之后,亲朋好友便开始互相走亲串户喝新年酒。喝年酒自然少不了给小孩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有个规矩,即钱的数额没有限制,但钱必须是崭新的,寓意“新的一年小孩有新的进步”。

  年酒是纯正的“土茅台”。那酒是重阳节酿就之后用坛子装好,藏到地窖里去的 ,待过年喝年酒了,才拿出来招待亲朋好友。那酒芳香诱人,可口舒心,往往才打开酒坛的盖子,人就陶醉在酒香里了。待喝上酒,猜上码,那悠然、得意和那欢悦,可就甭提啦!似乎只有仙境才会如此!

  仫佬山乡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早在明清时代,仫佬族的书院和私塾便很发达。明洪武二年,这里大办塾馆,私塾逐渐遍及圩镇及较大的乡村。据记载,明清两代仫佬族地区科举及第和选贡入仕者达249人。近代史上,仫佬族还出过许多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就有作家周钢鸣和曾敏之,近年又有作家鬼子、常剑钧等。仫佬族作家在本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也很高。而在全国56个民族中,仫佬族大学生在本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占第二位,仅次于朝鲜族。

  浓浓乡俗寄深情,但愿一代又一代的仫佬人,继续发扬迎难而上、奋发图强、敢于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为仫佬民族争光,为中华大家庭添彩。

  吴美群(仫佬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