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第一阅读 >> 正文
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节选)
□ 降边嘉措
红军长征经过雪山草地,是举世闻名的长征过程中最艰苦、最悲壮、最辉煌的一段历程。这块被雪山环绕的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伴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脚步声而闻名世界。从那以后,“雪山草地”成为东部藏区的象征,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本书作者降边嘉措就出生在这片红军走过的地方,他12岁参加解放军,跟随进藏部队经历了被刘伯承元帅称之为“第二次长征”的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全过程。可以说作者是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在长征精神鼓舞下成长的。作者怀着对这片热土深深的爱恋,对英雄的红军战士无限崇敬的感情,历时十多年,重走长征路,拜访亲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拜访曾经帮助过红军的藏族同胞,深入调查研究,遍阅文献档案,搜集到大量长期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第一手资料,精心写作,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精益求精,第一次真实地、全面地、系统地叙述了红军走过雪山草地的历程。
毛主席第一次踏上藏族地区
1935年6月初,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占领泸定城之后,大部队没有进驻只有几十里路的康定城。康定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曾有“川边锁钥”之称,历来就是藏汉贸易的中心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一首《康定情歌》,更是让康定县名扬天下。
红军领导通过地下党了解到,康定有川军刘文辉部24军重兵把守,泸定至康定,是一条狭窄的山路,崎岖难行,大部队难以展开。为了避开中央军和川军的追堵,中央红军迅速向人烟稀少的川西北方向前进。6月7日,进占天全;8日,突破国民党军队芦山、宝兴防线,歼敌一部。6月9日,先头部队一军团2师第4团在陈光师长和黄开湘团长、杨成武政委率领下,攻克位于大雪山——夹金山脚下的宝兴县城。
宝兴县,这个位于雪山脚下的小县城,当时还不为人知,如今已名扬天下。宝兴是我国的国宝大熊猫的故乡。早在19世纪,1869年5月,法国生物学家戴维神甫在宝兴盐井乡邓池沟发现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是大熊猫第一次被当地原住民族即藏族同胞以外的人们所看见,他们十分惊奇,当作稀世珍宝,然而当地藏族居民却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并没有认识大熊猫的价值和意义。戴维将大熊猫制成标本,带回巴黎展出,震惊世界。
1926年至1928年间,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两个儿子曾在宝兴陇东镇的赶羊沟和鹿井沟等地捕猎到几只大熊猫,并带回国展览。这是大熊猫第一次远渡重洋被带到美国。几年后,美国服装师露丝女士在夹金山山麓的草坡上找到一只幼仔大熊猫,带回美国芝加哥等地展览,使更多的人开始对大熊猫感兴趣。但是,直到这时,国人对大熊猫仍缺乏了解。
实际上,宝兴地区不但是大熊猫的故乡,而且气候宜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宝兴地处横断山脉青衣江上游,在古代,是羌族和藏族聚居的地方。在元代,藏传佛教传入这一地区,成为主流文化。其社会形态,属于部落社会,实行土司制度,穆坪土司统治了数百年。据说,之所以取名为“宝兴”,是采用了《礼记·中庸》篇中的“宝藏兴焉”之意,说明宝兴地区物华天宝,资源丰富。
宝兴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集散地。为了追剿红军,国民党军又把宝兴作为重要防区,在这里筹集粮食,建立军械库和仓库,储藏被服等物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国民党军还没有到达,只有当地民团把守,红军却先到了宝兴,所有这些准备用来“剿共”的枪支弹药和军需物品,统统都成了红军的战利品,为红军翻越夹金山,进入雪山草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中央红军从泸定出发,急速向夹金山方向前进。
红军先头部队占领宝兴县城之后不久,毛主席和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刘伯承等中央领导人随即来到宝兴县城。毛主席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到了藏族地区这样陌生而又重要的地方,自然要亲自进行调查研究。在宝兴县城没住多久,他就让周恩来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总参谋长留在县城指挥部队过雪山,自己带着翻译、向导和警卫员等少数红军战士继续前行做调查研究。翻译和向导都是地下党帮助找的十分可靠的人。
硗碛寨位于宝兴县北部、夹金山南麓,这里地理位置偏僻,气候寒冷,生产落后,民众生活贫困,居民大部分是贫苦的藏民。
6月11日中午时分,中央红军先遣队红2师4团进抵宝兴硗碛寨。硗碛的藏汉人民听说红军到来,都在小街上挂起三道欢迎红军的横额(当地居民叫“天花”),街头摆起了“吉露”——用红布围着大方桌,桌上放着一个盘子,盘内放着十样果品(谓之“十样锦”)和长颈水壶。家家户户门前放着开水,喇嘛吹起莽筒唢呐,群众燃放鞭炮,敲锣打鼓把红军迎进村寨。据当地老人后来回忆,当时迎接红军的情景,简直热闹得像过节一样。
中央红军进寨后,十分注意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向群众做宣传工作。随先遣队来的杨参谋向喇嘛寺的额德姆等20多位喇嘛和群众宣布了红军的纪律:一、不进老百姓的住房;二、保护寺院;三、不随便吃群众的东西;四、不拿走藏民一点财物。杨参谋还给红军战士们定了一条纪律:不准任何人进入喇嘛寺的经堂。红军战士为了不扰民,全部坐在道路旁、屋檐下休息。饿了,吃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喝溪沟中的冷水。红军来的第四天,喇嘛进殿念经,杨参谋还派了两个战士在楼口站岗,不准战士们去围观。喇嘛“吃茶”的时候,有个战士出于好奇跑去看,当场受到严厉的批评。
杨参谋临走之前,还把寺院后山由土司占据的一大片土地(现夹金山林业局所在地)划给喇嘛寺经营,并写了一张字据,盖上红军的印章,交给额德姆喇嘛,作为土地归寺院的凭证。红军颁发的归还寺院土地的凭证,寺院的堪布一直珍藏着,1958年当地进行民主改革时,寺院才将这个土地凭证交给宝兴县人民政府。
毛主席等人从宝兴县城走了100多里路,历时两天,于6月13日到了夹金山南面的硗碛寨,这里是藏族同胞聚居的地方,解放后宝兴县划归四川省雅安市,硗碛寨建立了硗碛藏族自治乡,是距离成都最近的藏族聚居地。也就是说,整个硗碛寨只有一个乡那么大,由几个自然村组成。但是,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是从四川盆地通往青藏高原、也就是从汉族地区通往雪山草地、通往藏族地区的重要通道。
从我们现在所能找到的资料来看,毛主席在长征途中,于1935年6月13日第一次来到藏族地区,第一次见到藏族同胞。
“硗碛”是嘉绒藏语,意为“美丽的地方”,任何人来到这个雪山巍峨、森林茂密、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的地方,看到这里湛蓝的天空、祥瑞的白云,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的确,硗碛寨的风光十分秀丽,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硗碛寨作为大熊猫的故乡,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四川地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日益发达的旅游业,成为硗碛藏族自治乡和宝兴县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当时,毛主席和他率领的红军战士,却没有心情领略这壮丽的景色。
硗碛寨周围有5条小河,分别顺着夹金山、巴郎山往东流。5条小河的雪水汇合在一起,成为青衣江的上游。这5条小河把硗碛地区冲积成几块大小不等的坝子。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十分繁茂。森林下面,有一座座独具特色的藏式碉楼,当地汉族同胞将这些不同于汉区瓦房和茅草房的楼房称之为“锅庄楼”。据说,当时毛主席对这种碉楼、这种叫法十分感兴趣。毛主席就曾住在一家“锅庄楼”,与井冈山的“八角楼”相比另有一番风情。跷碛人民很好地保存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曾经住过的“锅庄楼”,成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别具一格的“锅庄楼”,作为民俗风情,如今也成为外地游客的一个看点。
硗碛寨只有一条不长的小街,有100多户人家,五六百人。大部分是藏族,也有少数几家汉民。在人口稠密、市场繁荣的成都平原,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寨,但是,在藏族地区,硗碛寨已经算是一个大寨子了,在周围的汉、藏民族当中,都已小有名气。
明末清初,藏传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据说宝兴县有很多喇嘛寺,最大的有四座。宝兴是汉藏文化交汇的地方,这里的寺院也体现了这种特色,向导告诉毛主席:当地人都称寺院为“喇嘛寺”,喇嘛主要是藏族,也有少数汉族,大多数是贫苦农民和外来人。喇嘛寺一般都有汉族名称和藏族名称。比如:宝兴的四大喇嘛寺,分别以“福、禄、寿、喜”四个字命名,三个在城里,一个在硗碛寨,叫“永寿寺”,藏语叫“扎西曲科岭”,意为“吉祥弘法宝地”,与“永寿”没有什么关系。这种现象引起毛主席极大兴趣,他要亲自到寺院去看看。
永寿寺位于夹金山支脉的央金娜姆神山之上,“央金娜姆”意为“吉祥仙女”,距硗碛寨只有六七里路。依山势而建,层次分明,金碧辉煌,十分壮观,与寨子里破旧的民房成为鲜明对比,强烈反差,也给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永寿寺最兴盛时有四五百位喇嘛,大、小金川的藏民也有到这里来当喇嘛的,红军到这里时,已经衰败,香火不旺,只有六七十个喇嘛,没有活佛,由一个曾到拉萨学经的堪布主持寺院事务。毛主席受到那位堪布的热情接待,向毛主席介绍了有关情况。这是毛主席看到的第一座喇嘛寺,他认真地参观了寺院,不断地向堪布提出各种问题,对喇嘛寺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毛主席大约在寺院里参观了两个多小时。走出寺院时,毛主席看到红军战士在寺院的院墙上新刷的大字标语,其中有两条特别显眼:“红军保护番人”“回番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毛主席连连点头称赞:“写得好,写得好。”又问堪布:“长老看得懂吗?”堪布双手合十,恭敬地说:“我略懂汉文,这些标语的意思和贵军对藏民的政策,红军长官前两天已经给我们宣讲了,我们衷心拥护。”毛主席通过翻译对堪布和围上来的喇嘛们说:“共产党、工农红军尊重番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听说喇嘛在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信教群众相信你们说的话。”毛主席举起手,指着院墙上的标语说:“希望你们把这些内容讲给乡亲们听,告诉他们不要听信国民党反动派的造谣诬蔑,劝那些跑到山里的人尽快回乡,安居乐业,该务农的务农,该念经的念经,不要自相惊扰。”
那位堪布合十顶礼,真诚地说:“好!好!我们一定照红军的话去做。”
当晚,毛主席一行又回到硗碛寨。吴启权在《毛泽东长征在四川》一书中这样描写了硗碛寨的景色:“白天的硗碛是美丽的,雄伟壮观。到了晚上,硗碛的景色更加迷人:抬眼望去,黝黑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星斗又大又明,一弯新月剪纸般贴在夹金山的峰巅之上,美不胜收。”
可惜,毛主席和红军战士没有时间、也没有这样的好心情欣赏这美不胜收的景色,在硗碛寨没有待多久,便向头道桥继续前进。由于红军做了很好的宣传工作,向藏族同胞讲述了党的民族政策,红军到了之后,又很好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尊重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护喇嘛寺庙,在广大藏族同胞面前,展现了与国民党军队完全不同的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得到了广大藏族同胞的信任和拥护。红军战士不打搅喇嘛、不住寺院,寺院的喇嘛就主动来拜访和慰问红军。
清末民初,四川境内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加之实行“改土归流”之后,土司势力遭到极大削弱,永寿寺的香火远没有过去兴旺,但是,在这边远的藏区,与贫穷的老百姓相比,寺院还是富裕的,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有自己的商号和马帮,有很多历年积累起来的储存。堪布和长老打开仓库,将保存多年的粮食、茶叶和盐巴等物品,捐献给红军,为红军翻越夹金山提供了很大帮助。曾经当过喇嘛的藏族老红军天宝说,解放以后,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恩来总理、刘伯承元帅等中央领导人曾多次讲过这些情况。毛主席也说,藏族同胞、包括喇嘛寺,曾经帮助过红军,对中国革命是有贡献的。
翻越夹金山,中央红军来到雪山草地
当毛主席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刘伯承等人正在指挥红军紧张地进行过雪山的准备。他们为部队筹集粮食,赶做服装,找翻译和向导,招募挑夫、马夫和抬担架的民工。在这方面,当地地下党的席懋昭、贺伯琼、陈梁、彭龙伯等同志提供了很大帮助。第一批参加红军的藏族老红军彭德璋、袁孝刚、胡宗林等同志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数万红军进入藏区,情况不熟,语言不通,需要大量翻译和向导,由于缺少懂汉藏两种语言的翻译,把宝兴县烟馆里的烟鬼们也抓来了,这些“烟鬼”大部分是经营长途贩卖的商人,他们长期往来于汉藏地区,懂得汉语和藏语,又熟悉地理地貌、民风民情,既可以当翻译,又可以当向导,还可以利用他们做情报工作,了解敌情。
中央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时,正是初秋时节,江西和福建气候温和,红军战士穿的都是单衣,经过8个多月的激烈战斗、艰难跋涉,途中又没有得到任何补充和休整机会,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战士,都可以说是“衣冠不整,衣衫褴褛”,甚至“衣不蔽体”。在这种情况下,要翻越大雪山是很困难的,红军必须筹集必要的服装和粮食。
红军从宝兴和周围的县城筹集了一大批布匹,又从硗碛寨等藏寨和彝寨筹集了许多羊皮、氆氇和毡毯等物资,由于战事紧迫,根本来不及缝制军装,也找不到那么多裁缝,只好将布匹剪开,一人几尺,分发给战士们,像披袈裟一样,裹在身上,以御风雪。在那种情况下,羊皮、氆氇和毡毯等物品是最宝贵的东西,中间剪开一个大口子,套在头上作坎肩。这种坎肩不是每一个红军都能得到的,周恩来副主席明确指示,首先要给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等几位革命老人,其次要给王稼祥等有病的领导人,还要保证给蔡畅、贺子珍、刘英等女红军。刘伯承说,给邓大姐(邓颖超)也要做一件。然后再酌情分给其他指战员们。整整半个世纪以后,1985年,在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时候,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亲口对十世班禅说:“当年我是穿着藏族同胞做的羊皮坎肩翻过了夹金山。要是没有藏族同胞做的羊皮坎肩,我可能会冻死在雪山上。”邓颖超还说:“那件羊皮坎肩我一直穿到陕北,还舍不得丢掉。”
红一军团2师缴获国民党的军需物资后,立即上缴总部,总部分配给中央机关和各部队。中央领导几乎每人分得一件大衣,为翻越雪山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刘伯承总参谋长通令嘉奖2师指战员。
经历过那段艰苦岁月的老红军们说:当时的情形,并不像我们现在在电视和电影里看到的那样,红军战士高举红旗,排着整齐的队伍,穿着整洁的军装,冒着大风雪,精神抖擞地前进。那时的衣服五颜六色,什么颜色都有,奇奇怪怪,什么样的穿着都有,只要能防风寒就行,没有什么讲究。远远看去,根本不像一支有组织的军队。
为大军筹备粮食,更是一个十分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藏彝族地区人烟稀少,出产不丰,自给尚且极为困难,历史上常常要用农牧交换、以物易物等方式,从汉族地区购买粮食。所以红军主要到芦山、天全、邛崃等邻近的县城用打土豪、斗地主、没收政府的粮食等方法筹集粮食。与此同时,在当地尽可能征集一部分青稞和糌粑面。
毛主席和红军战士第一次在硗碛寨吃到青稞和糌粑面。1955年2月24日,是藏历木羊新年,达赖和班禅在中南海邀请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共度藏历新年,按照藏族的礼节,达赖和班禅用“祝苏琪玛”招待,“祝苏琪玛”用糌耙面等五谷制作,意为祈愿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俗称“五谷斗”。毛主席亲手从“五谷斗”里抓了一小把祝苏琪玛,慢慢品尝,连声说:“很香,好吃,好吃!”然后对达赖和班禅说:“糌粑是好东西,我吃过。”说到这里,毛主席沉吟片刻,满怀深情地说:“长征时,我们是吃着藏族同胞的糌粑过雪山草地的。”毛主席抓起一小撮糌粑对达赖、班禅说:“就是你们的这个东西救了红军战士的命,藏族同胞对中国革命是有贡献的。”
刘少奇和周恩来这两位亲历过长征的领导人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说:“有很大的贡献。”接着每人都抓了一把祝苏琪玛放在嘴里,慢慢品味。
毛主席一席话,给年轻的达赖和班禅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曾多次谈到这件事。
为了御寒,红军战士在翻越夹金山之前,根据马帮和向导的建议,熬花椒、辣椒和生姜汤,能找到一点红糖,更是补养的佳品。据马帮介绍,喝了这种汤,不但能增加身体的热量,还能增强抗缺氧的能力。藏寨和彝寨有很多野生的山花椒,而且味道很纯正,比坝子里的好吃。红军就派人到藏寨和彝寨收集;又到汉族地区收集辣椒和生姜,为了熬花椒、辣椒和生姜汤,把宝兴县和周围地区的辣椒和生姜差不多都搜集光了。四川人爱吃辣椒,每天都少不了,等红军走了以后,他们只好到外地去采购。
为了熬花椒、辣椒和生姜汤,把硗碛寨家家户户大一点的锅都借来了;寨子里的锅不够,就到寺院里去借。喇嘛寺还用大铜锅熬砖茶为红军战士御寒提神。
在做了尽可能充分的准备之后,中央红军开始翻越夹金山。
中央红军进入藏区的道路是非常艰难的,要翻越高耸入云的夹金山。大渡河挡不住红军,蒋介石又寄希望于雪山,他企图凭借夹金山来阻止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中央决定在追兵到来之前,尽快翻越夹金山,并将夺取懋功的任务交给了红一军团,红一军团派红2师师长陈光率红4团为前卫,于6月12日前达到;红2师政委刘亚楼率红5团跟进;林彪、聂荣臻率军团部和红1师、红三军团的彭雪枫师随后。
夹金山位于宝兴县城西北,懋功以南,是一座海拔4124米的大雪山。这里地势陡险、山岭连埠、重峦叠嶂、危岩耸突、峭壁如削、空气稀薄。山上积雪终年不化,气候瞬息万变。“夹金”,藏语是一个护法神的名字。当地群众传说,这位名为“夹金”的护法神,保护着当地百姓的安康,当地群众也把夹金山当作神山来崇敬。
夹金山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接合部,也是汉族地区和藏族地区的交界处。山的东面是汉族地区,西面是藏族地区。
6月11日上午,红4团在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率领下进抵宝兴县的大硗碛。总参谋部动员大家做好翻山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准备衣服、烈酒、辣椒,以御寒壮气;还要准备拐棍,以借力爬山。
12日清晨,红4团指战员们吃了饭,又喝了花椒、生姜和辣椒汤暖身子。在山脚下一块较大的草坪上,由陈光师长主持,举行了誓师动员大会,杨成武政委做了简短的动员,响亮地提出“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然后在藏族向导的带领下,开始爬山。每个人的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无数根木棍一齐指向天空,呼喊口号,像平地树起的一片无叶的森林,声势浩大,蔚为壮观。9时许,红4团浩浩荡荡地沿着河边的小路,向夹金山麓进发。后续部队也在这里举行誓师会和阅兵式以壮声威、鼓舞士气。现在,当地政府和群众将这片草坪命名为“誓师坪”以作纪念,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从“誓师坪”到山顶,大约有30多里的路程。夹金山是一座典型的高原雪山。山脚下至半山腰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主要是雪松和云杉,高大挺拔、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林中有各种珍奇的野生动物和鸟类。也是国宝大熊猫的栖息地,半山腰是高山草甸,那里还有温泉,可以洗澡。再往上,是一片岩石和风化了的碎石,这是高原特有的一种地貌。过了岩石,是真正的雪山,积雪终年不化。每当暴雪过后,路面的积雪会有齐腰深。
6月12日,先头部队翻山的那一天,天气晴朗,是少有的好天气。当地僧俗群众高兴地说:“菩萨保佑,天助红军!”
红4团于12日晚到达达维,与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会师。
继红4团翻越夹金山之后,中央红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翻越夹金山。
(摘自《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
作家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