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今日作家 >> 正文

李娟对我来说新疆已经包含了整个世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07日13:41 来源:羊城晚报 何晶
李娟和她的作品“羊道系列”李娟和她的作品“羊道系列”

新疆的风物人事,就在李娟笔下徐徐展开新疆的风物人事,就在李娟笔下徐徐展开  邓勃/摄
李娟,1979年生于新疆奎屯建设兵团。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曾获天山文艺奖、“在场主义”散文提名奖及新锐奖、上海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李娟,1979年生于新疆奎屯建设兵团。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曾获天山文艺奖、“在场主义”散文提名奖及新锐奖、上海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李娟说自己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作家,于是不断地努力。但又觉得自己挺懒的,爱睡觉,如果不是因为写作有乐趣,可能早也懒得写了。

  起初,李娟的文字被新疆作家刘亮程最早发现,2000年,李敬泽选了她的文章《九篇雪》发表在《人民文学》上。随后,在刘亮程的促成下,李娟的 第一本散文集《九篇雪》于2003年面世。此外,她还在“小众菜园”网站上发表文章,无意中结识了作家陈村,被引荐开始在《文汇报》写专栏。直到出版散文 集《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李娟逐渐被广大读者所知,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刘亮程说,“她走向广大读者的这个过程很漫长,没有我们想象的一下子轰动,由此可见一个边疆作家走向中国的道路之漫长和不易”。陈村则认为,“李娟是老天爷发现的,不是我们发现的”,“她的文字是很特别的,是教不出来的”。

  但李娟自己,并不觉得这个过程有何漫长可言,“以前无法进入更多读者的视野是很正常的,因为当时写得并不好,文字量也不大,可以说完全没做好准备。后来经历了时间,慢慢变得更好,才有力量打开大家的眼睛”。

  【写作】 下笔很慢很少有急就章

  羊城晚报: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还在外宣办任职吗?你写作时的状态如何?

  李娟:我刚在阿勒泰市郊买了一个小产权房,花了一整个夏天和整个秋天捣腾院子的事。快一年没怎么写东西了。目前的工作关系还在喀纳斯,我一般喜欢上午写作。因为上午人的精气神最足,写出的文字也像个样儿。写作速度也很慢,很少有急就的文章。

  羊城晚报:与之前写“阿勒泰系列”时相比,在写作“羊道系列”时,自己会感受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娟:与之前的写作相比,变化还是挺明显的。情感上更坦白,也更克制一些,表达上更轻松、流畅了。而写“阿勒泰系列”的时候很吃力,很纠结,改了又改,不知改了几百遍才写成现在的模样。

  写《冬牧场》时,因为出版方特别急,所以比较粗糙,可能没有前两本“阿勒泰”那么精致和光滑。但相比之下,私心更珍视这本书。有人说前两本写得更从容一些,其实恰恰相反,那时候的状态不算很好,整天要上班,总是很忙,经济上又很窘迫,很少和外人接触,完全是封闭状态。

  在写作羊道系列和《冬牧场》时,因为不用上班了,感觉状态比较自由吧,写作的时候也更有欢喜心了。

  羊城晚报:你在最近重新再版的《九篇雪》序言中提到:“我的写作有着漫长而明显的进步过程。我不是天才。”你自己觉得,从起初到现在,有没有什么明显的分水岭?

  李娟:把最开始和如今的文字放到一起的话,变化明显。但如果细究始末,很难找到具体的转折点。或者说,没转折点,只是一直在往前走,改变不在道路的本身,只在心境,越走越自在。

  其实我挺不情愿再版《九篇雪》这本书的,它并不是个像样的东西。但现在的情况是,有一些购物网开始出售它的复印本和电子版,高价出售。这也罢 了,可他们制作得非常粗糙,错漏之处特别多,令人不安。再说,现在网络信息这么发达,就算不出版,这些文章也还是在流传。还不如认真地把这些错漏之处给修 订好,重出一遍,把那些不好的覆盖了,也算是件好事儿,总比无动于衷好。

  【读者】 与之交流只限于网络

  羊城晚报:在微博上,有很多人在欣赏和传播你的文字。你如何看待与读者在虚拟时空中的交流?

  李娟:我的文字正是从网络起步的,从最开始到现在,我与读者的交流一直仅限于网络。我觉得这样蛮好,互不打扰。我挺喜欢在网络上和读者的交流,看大家留言的时候,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目前最大的网络行为就是写博客,除了和读者交流,也是为了让朋友知道我的近况,不用一个个地去告诉他们。

  羊城晚报:你的文字里有很幽默的东西,你觉得自己是个有趣的人吗?同时,文字中表现出的你也是心思很细密的人,你对生活会有焦虑感吗?比如说买房子的时候,好不容易攒到点钱了,房价也翻了一倍。

  李娟:我乐于见到有趣的人和事,乐于与人分享欢笑。但现实中,可能还算不上是有趣的人。

  谈到焦虑,我应该比一般人焦虑得更多吧,因为从小就是焦虑的孩子。现在我已经买了房子了,拥有自己的房子是我多年来的愿望。我妈这辈子没有真正 属于自己的房子,我外婆也没有。过去的几十年里,要么生活在短期租借的房子里,要么寄人篱下。常常是日子过着过着,突然就无处可去了,总是为这种事惶然、 伤心。

  【阅读】私心里仍喜欢流行消遣读物

  羊城晚报:从最开始发表文字,到写专栏,到现在这么多的读者,这个过程值得回忆。现在你的文字有这么多读者喜欢,你觉得是天分更多还是后天的影响呢?

  李娟:这个过程很长很长,一两句说不清楚。但很小的时候我就想当一个作家了,并开始为之努力,从不曾放弃。至于天分以及后天的影响,应该都有 吧。上学的时候,我可能比其他人都更敏感,别人可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却总是过不了那个坎,总会有想把不明白的东西弄清楚的欲望。

  羊城晚报:有段报道提到你的阅读经历,说你妈妈有段时间做破烂生意,且只收废纸,于是全县人民每天排着队往家里送书。你那时总从窗户爬进去,在书山里翻扒,一找到心仪的书便就地阅读。从那时到现在,你是怎么阅读的?

  李娟:那时没读什么好书,现在全忘了,能记住名字的是四年级读的《蜀山剑侠传》,其实也看不懂,但就是觉得有故事性的吸引力。现在才知道,这套 书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那时候,只要有字的东西都会很努力地看,努力地消化。上初中后,开始接触一些公认的名著和名家。但说实在,私心喜欢的,还是 流行的消遣性质的读物。哪怕到了现在仍然如此。

  羊城晚报:你如何总结自己的写作风格?在文体和表现的地域、题材上,有没有想过突破散文或走出新疆呢?

  李娟:我觉得自己的文字是很华丽的。

  我最初写的是诗歌和小说,后来不知不觉开始写散文,没有做过什么特别的选择,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出一看,哦,原来是散文,就当散文发表了。我 不明白“走出新疆”是什么意思。对我来说,新疆已经包含了整个世界。在别的地方能看到和得到的东西,我在新疆一样可以看到和得到。

  羊城晚报:有评论家将你的作品与其他一些成名大家比,感觉你似乎欠缺些思想深度和“分量”。但很多读者恰好认为这表现出你不可替代的真淳与自然。对此,你如何看?

  李娟:我写作是因为心中满了,非溢不可,不是为了思想深度和审美趣味。

  【新疆】有时半个月不下一次楼

  羊城晚报:你说自己不喜欢出门,就喜欢待在新疆,那会不会担心自己生活得过于闭塞,丧失写作的灵感?

  李娟:我不喜欢出远门,一到了路上就烦燥又亢奋,各种各样的毛病都出来了:晕车、失眠、厌食。也可能因为我从小比较虚弱,就算天天坐车也一样晕车,永远都锻炼不出来。

  因为生活闭塞,所以就会眼界狭窄?我觉得这是说不通的。

  因生活原因,我经常不出门,从不看电视,很少看书,很少和人交谈,这也挺好。去年冬天,我在喀纳斯待了8个月,很少出门,几乎不与人交流,有时半个月过去了,也不下一次楼,他们都不知道我还在房间里。

  我不知别人是怎么写的,我写作大部分时候不靠灵感,而是坐在那里硬写就可以写出来。写着写着就找到门窗了,写着写着就打开了,就走出去了。对我来说,写作不但是记录的行为,更是探索的行为。

  羊城晚报:你是专写故乡人事风物的作家,对于你来说,阿勒泰地区是否具有题材的极端重要性?

  李娟:谈不上什么重要性吧,世界上没有最好也没有最差的地方。我写新疆、写阿勒泰,是因为我在这里生活,否则的话,它和世界上其他地方没什么不 同。假如我在别的地方生活,我也会写别的地方。我不能幻想着没有去过的地方而写。至于像科幻小说那样天马行空的东西,我倒是想写,但写不出来,力量有限。 所以很钦佩那些作家。

  采访手记

  我看到了真实的你

  2012年12月初,广州一度闷热潮湿得宛若初夏。而在遥远的新疆,李娟正忙于给她的五亩大院铲雪!

  起初,她并不愿意接受我的采访。此前好几次并不愉快的媒体经历,让她对采访谨慎而敏感。不过,她愿意先看看采访提纲。

  我看过李娟的几本书,喜爱她的“羊道系列”,所以认真写了十几个问题给她的邮箱发过去,开始等待。那几天,新疆风雪大到李娟出门上网都不方便,天然地让这场等待多了点天高地远的感觉。

  最初的一周过去,我询问她稿子进展如何,不料得到的回复竟是:试着回答了一下,感觉很勉强,不想做这个采访了,表示歉意。大惊!赶紧问她是否提纲有问题,但李娟却说,不是,只因她自己的状态没精打采的,啥都不想说。

  我很理解,提出缓上几天,让她千万别给自己压力,也不必被采访这种形式拘泥,“读者也只是想看到真实的你”。

  再过一周左右,当我又像“黄世仁”似的出现时,她终于答应说这两天就好。在传说中的“世界末日”那天,我的邮箱终于收到了她的回复子。邮件里,李娟写道:答案或许简单了些,却都是认真的回答,还有什么问题,可随时联系。

  看完她的简单回复,我想,或许是因为她对待文字过于虔诚,才会下笔如此谨慎?决定再通电话聊聊。

  阿勒泰那边的通信信号不大好,和李娟的电话一直断断续续,她说能清楚地听见我说话,但我这边,常常听没几句就得重复一次:“是这样吗?”而她说 得最多的一句也是:“听不听得到?”我感激她的耐心,也在温暖的羊城想象———风雪交加的那头,李娟在屋里接受这一小时时断时续的采访,是怎样一种心情。

  随即,我把稿子重新润色、整合了一遍,第二天发给她。最后,当我收到李娟最终修改过的稿子时,心里默默感慨:老天爷!难怪这位姑娘能写得这么好的文章———文字简直就是她的生命血液,容不得一丝杂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