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诗意栖居”: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07日13:18 来源:文艺报 作者:王觅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这个新的总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比如,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报告还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其实,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们对文化建设的意义,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协调统一等问题一直有着自己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不难看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注重五位一体均衡发展。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

  乔叶由旅游联想到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因为文化元素对各地的旅游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她认为,审美不是仅仅看看好山好水就行了,要想让这个审美过程更有层次、深度和味道,必须得和文化“结婚”才能珠联璧合。而文化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进步。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一开始就和文化紧密相关,现在有越来越多元的文化元素进入到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这使人们越来越相信和享受文化的力量。可以说,在一个国家中,经济中的文化元素越丰富,经济中的文化形态越成熟、越独立,文化人的自由度越大、越有尊严,这个国家就越发达。

  在徐虹看来,文化与经济是社会生活中“一张纸的两面”,文化元素是经济发展的“暗格”,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内里、基因、气质和风格。在当今社会,文化元素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道德状况令人堪忧。事实上,社会伦理道德是现实生活的基准之一。一个社会需要平等、无私、博爱和与人为善、有同情心、帮助他人等文化性格,这体现了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准、社会提升到一定水平之后的现代先进文明。但人们现在却往往感叹“缺乏安全感”、“信念、信仰缺失”、“亟须价值观重构”,期待进行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的重建。

  艾玛谈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切文化的沃土,文化也一直对经济施加着自己的影响。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人类诸多有一定规律的行为都能形成某种文化,但只有那些具有真正价值的文化才能引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向更加有利于提高人类生活价值的方向发展。将经济与金钱混为一谈,唯金钱至上的文化必然会让人们失去生活中的许多美好,而这正是我们当代人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有文化指引的经济生活,也更需要追求有价值的文化。

  实现“诗意栖居”

  徐坤注意到,在最近30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我们既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GDP增长焦虑,同时又有着经济发展超前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文化发展焦虑。如同坐上过山车一样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除了眼花缭乱、滚动旋转外,有时是无法旁骛其他的,于是就出现了种种轻视甚至无视文化的现象。如城市的拆迁改造建设,将诸多古城的历史文化韵味毁于一旦。北京老胡同、四合院的拆迁征地改造,就饱受人文学者的争议。事实上,文化是渗透人心的教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以及信仰习俗的总和。它关乎千秋万代的事业,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前程。文化发展建设需要更多的仁人志士、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的作家艺术家们共同参与。作家艺术家要表现的,是文明的维度和人文关怀,是人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和高速运转着的全球化经济战车里惶惶不安的感觉,是海量的物质对于纯洁人性的挤压,是人如何摆脱外部恐惧和自身局限,使自我灵魂向着歌德所说的“灵的境界”飞升的过程。

  刘亮程谈到了“诗意栖居”的概念。在他看来,“诗意栖居”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命题,同时还是一个全球化科学发展的命题。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进程;城镇化建设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统一转变的综合过程。“诗意栖居”指向人类精神家园的安顿,需要重新考量城镇化的生存结构,是建立在价值生存与技术文明相统一思路下的谋篇布局,是人之所在。“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人叩问人类的精神家园,思想家则重新审视现代人的发展,提醒我们要更多地关注人本身及周围的存在。

  刘亮程表示,迅速扩张的城镇化建设不仅在改变中国的城乡格局,也深刻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诗意栖居”考量城市经济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延续,也考量从第一家园乡村到第二家园城市的文化变迁。“诗意栖居”关注那些失去故乡家园的农业人口,如何在城市中安身安心,更关注从乡村到城镇人的精神家园的重新安顿与平衡。实现“诗意栖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提前的规划和预计的方向。

  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温燕霞认为,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在现代经济中,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制约和促进的关系表现尤为明显。这种文化不是一般的文化知识水平或个人学术修养,而是与创业活动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许多事实证明,历史基础和自然条件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温燕霞坦言自己是一个客家文化熏陶出来的作家,对赣南客家文化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很多作品也都与客家文化相关。客家文化既包含了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的美德,也容纳了坚贞刚强、不屈不挠、富于反抗的精神,还蕴含着开拓进取、勇于冒险、敢于创业的品格。她表示,自己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应更多地关注客家文化中的创业精神,挖掘客家创业文化、商业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经验理念,努力用文化思维影响经济思维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模式革新,用拼搏精神和坚韧毅力去感染人。

  徐虹认为,社会生活的发展,如果有其传统的基因,有其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存在,有其一脉相承的不可变更的文化性格,均是文化元素的作用。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文化元素都渗透于社会生活。但在中国许多地区,少数民族风俗、民居和一些传统古迹,很多已经被人为力量所破坏,几乎成为文化保护的反例。文化元素最具表现力的文学与艺术,同时具有认知世界、认知自我的功能。文学是将每一个平凡灵魂的不同凡响的人生经验,在艺术化的通道中经过浸染、过滤与修裁之后呈现的真相。它是对心灵由表及里的深层触动,也是灵魂深处曲折表意的长线传达,是一个人、一个时代最核心部分的雕梁画栋。

  孔亚雷谈到,写作或者广义上的文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异质性否定。在小说、电影或其他文化产品中,更多出现的是批判而不是赞美,是痛苦而不是快乐,是危险而不是安全。但美妙的是,这种文化产品中的批判、痛苦和危险,最终会给我们内心带来温暖和力量。并且文化产品越纯粹,受到经济的制约和影响越小,它所蕴含的、可以传递给我们的力量就越大。无论何种文化产品,都要经过人的创造,要从我们的“心”中获取能量。从心中获取的能量越多,它能传递的能量也就越多。文化超越了经济的简单理性和逻辑,心也远远超出了身体简单的生理需求。文化就像是经济世界的“心”,这颗心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不会坍塌的原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