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推荐榜 >> 相关评论 >> 正文

网络化背景下的小说观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04日14:53 来源:何 弘

  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小说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样式。随着机械印刷的广泛普及,长篇小说开始成为最主要的文体形式,在文学的所有门类中居于最为重要的地位。但对于专业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来说,小说低下地位的改变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特别是对于长达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小说这种文体被文学批评家和专业研究人员广泛重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从那时开始,对于小说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念,归根结底,还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应该说,小说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地位的确立,缘于从小说家到批评家逐渐确立起的关于小说的文体意识。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对小说的形式问题有了特别的关注,这是小说作为一种文体被研究、被重视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一些小说批评家看来,只要关于小说的讨论仍然强调主题与内容,而无视当时在文学批评和美学中非常重要的形式问题,小说在文学研究中就仍然是一个不能登堂入室的文类。

  马克·肖勒在1947年发表了一篇名为《 作为发现的技巧 》( Technique as Discovery,一译《 技巧的探讨 》,《 作为发现的手法 》 )的论文,其中提出了一种后来广为流传的小说观点:“现代批评家已经向我们证明,谈论内容本身根本就不是谈论艺术,而是谈论经验;仅仅当我们谈论实现的内容,即形式,即作为艺术作品的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才作为批评家说话。内容,或经验,与实现的内容,或艺术之间的不同在于技巧。因而,当我们谈论技巧时,我们几乎就谈到了一切……我们已经不再把不具有这些一般结论的诗歌批评视为用心严肃的批评,但对于小说来说,这一点尚未做到。”这篇论文后来被收入1948年出版的《 现代小说形式

  》一书中。肖勒和与他同时代的大多数评论家都轻视或批评那些传统的术语,因为它们把小说当作情节、人物、背景和主题的结合体来对待。具体到小说来说,其技巧应该包括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以及它们所提供的进入人物内心的方式,即视点问题。但是形式并非仅是故事如何被讲述的问题,它也可以包括从情节中浮现出来的形象、隐喻和象征的结构等问题。这样,我们对于小说的评论、研究才真正成为小说本身的,而不是社会的或现实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此谈论小说,以及设置有关小说的课程才有了可能,我们面对小说的时候,才会有关于小说本身的话题,而不是从社会学的、伦理的或道德的立场,去谈论某一个故事、事件的意义。

  二战之后,对小说形式特征的强调一开始就受到了挑战。1948年,莱昂内尔·特里林就明确指出,专注于小说形式对批评家和小说家都是一种危险。他说:“在当前这个时代,有意识地全神贯注于形式,几乎肯定会使小说家,尤其是年轻小说家,受到局限……形式意味着完整地与首尾相贯;解决仅仅当一切矛盾都被等同起来的时候才被看见;尽管这样理解的形式有其明显的魅力,但它却不足以服务于现代经验。”对于特里林这样的反对过分重视形式的批评家来说,使小说区别于其他文类的是其内容和题材——对于生活的全部丰富性的表现。他认为,正是由于脱离传统形式和假想情境,小说才获得生命。因此免于形式约束的自由可被视为小说的规定性特征。从对传统故事的匿名重复转向充满详尽细节的独创性故事,这一过程说明了为什么小说通常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文类。从这一角度看,小说的技巧的多样性来源于经验本身的多样性。如果形式就等于精致的文类,那么,按照特里林的看法,我们必须承认,“小说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是最不‘艺术’的文类”。特里林这样的批评家或小说家如此看待形式问题,“当小说毫不关心自己的艺术效果时,当它执着于道德效果时,或者当它就直截了当地报告它认为是客观事实的一切时,小说才获得自己的最佳艺术效果”。依据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小说:由于小说被设想为一个由人类价值标准所形成的表现性文类,吸引了广泛的评论。批评家可以将它视为人们在一个稳固的社会结构中由于自己的境遇和阶级出身而面对的问题的记录,或者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个人面对的问题的记录。小说可以起报告作用,使人们意识到之前并不认为重要的各种人类状况。它可以记录潜在于历史学家的不以个人为主的编年史之下的人类经验,这些经验也许会说明这些历史。更一般地说,它可以被设想为这样一个领域,在这里幻想和现实交会。

  尽管以上两种观点截然对立,但都是建立在对小说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深入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以为,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重视内容实现的技巧,后者更重视内容实现的效果。而这样的分别其实也就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小说观念,对小说不同的观念,或者说对小说不同的定义,隐含着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关于该文体历史的不同认识。如果依据技巧来定义,小说的发展史可被看作是趋向完善的进化过程,而这一完善过程是在20世纪实现的。当它被看作是人类经验的记录时,对小说历史和成就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伟大的小说家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现实主义者,从简·奥斯丁和巴尔扎克到托马斯·曼。从视小说为人类经验纪录的现实主义角度来理解小说,那么20世纪小说开始出现了衰落的迹象。二战后的十年间,一些批评家甚至提出,“小说的灭亡可能即将来临”①。

  以上关于小说的认识当然主要是就西方小说的发展而得出的结论。但我以为,尽管中国的小说具有悠久的传统,出现了《

  红楼梦 》这样的经典名著,而对于现代中国小说来说,它基本上是20世纪初开始引入西方小说观念才发展起来的。所以,讨论20世纪的中国小说,前面谈到的西方批评家的小说观念同样适用。

  对于现代中国小说,如果以形式完善的观念来看待的话,我们会发现,即使当前没什么反响的普通小说,从表现技巧、布篇结构方面看,也比早前的很多经典作品要好,形式方面确实在日趋完善;如果我们以人类经验记录的观念来看待现代中国小说,我们会发现,早前的经典作品确实是不可替代的,从时代生活反映的角度评价,现在很多被认为代表当下创作水平的作品,与早前的经典作品相比,在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似乎都存在着欠缺。

  以上这些当然是就传统小说创作而言的。其实,小说发展到今天,不管是注重形式还是注重内容的小说观念,似乎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因网络的普及而大量出现的网络小说。换个角度说,即对于网络小说,传统的小说观念是否仍然适用?在网络小说的冲击下,传统小说的写作又会受到哪些影响呢?

  在文学发展史上,主流文体的变迁总是与媒介形式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在文字成熟之前,文学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完成传播的,便于传诵且保留了民族记忆的史诗成为最主要的文学样式;文字成熟之后,个人化的文学创作成为可能,但在书写、阅读不便的时代,文学的主流样式是诗歌和表达简洁、篇幅较短的文章;印刷术的出现,为篇幅更大的叙事文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特别是机械印刷的出现,使以书写人类经验为主要内容,以描写生活细节、表达细腻个人体验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长篇小说,因能够便捷地大量复制传播而拥有了更多的读者,文学作品也因此开始实现其商业价值,长篇小说从此渐成最主要的文学样式。

  网络的出现使包括文学在内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正如印刷术出现之初一样,旧酒被装进了新瓶里,印刷术的出现使过去的文学作品被印出来供更多的人阅读,网络的出现使传统的文学作品被放置在了网络空间里供人方便地随意取用。随后,适应新媒介的文学创作开始了。在宋明时期,我们不仅看到有大量的书坊在刻印话本小说出售,更看到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兴盛。而在网络上,我们看到,大量的原创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并在不长的时间里蔚成大观。现在,原创网络小说的数量已经极为庞大,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增长。

  网络拥有海量信息,而且信息的获得极为便利。当我们购买一本书刊进行阅读时,多少会有些珍惜之情,阅读往往更为认真、用心。但面对网上目不暇接的信息,这种珍惜之情会荡然无存。所以在阅读网上信息时,除了对那些实用性信息之外,对其他信息的阅读基本都是一次性的浅阅读。可以说,除非出于研究等特殊目的,大众对网络文学基本都是消遣性的浅阅读。大众的这种阅读心态和阅读方式对网络文学,特别是作为主要样式的网络小说的写作,必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促使写作者迎合这样的阅读习惯。于是我们看到,相对于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追求新奇。网络小说的作者和读者均以年轻人为主,受“取消深度、消解崇高”的后现代思潮影响,他们对小说的阅读不注重思想性和审美体验,喜欢猎奇,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喜欢富有煽动性的东西。这也是玄幻小说成为网络小说主要类型的原因之一。

  二是追求刺激。网络阅读的消遣性决定很多人的阅读就是为了寻求刺激、寻找新鲜体验。加上网络小说的发表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色情小说几近泛滥,惊悚小说也相当流行。排斥精神追求,把对身体体验、性经验和生活享受的表达作为写作的终极目的,是网络情色小说的主要特点。而且这种写作倾向已对传统小说的写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是追求前卫。很多网络小说追求另类、前卫、脱俗、有品位,以迎合小资或向往小资生活的这类读者。这种作品已发展成为网络小说的一个类型,其特点是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描写浪漫的爱情、超凡的生活情调等,充斥着忧郁、伤感、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情绪。此类作品对传统小说写作的影响主要是目前泛滥的青春文学、情感小说等。

  四是追求叛逆。颠覆经典、戏说历史是网络小说的另一主要类型。其中一部分是所谓的网络翻新小说,即对经典小说进行颠覆性翻新,如网上流行的《

  悟空传 》、《 唐僧传 》、《 唐僧情史 》、《 扈三娘们传 》、《 孙二娘日记 》、《 乞丐说三国 》、《 贾宝玉日记 》、《 聊斋新传 》等。另一部分是以现代方式解读或戏说历史,如《

  明朝那些事 》等。其实还不仅仅在这两种类型中,其他各种类型的网络小说,很多都有意表现出叛逆的姿态。

  五是追求宣泄。这种类型的网络小说主要不是为了追求商业目的,而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不满等等,期望在发泄中获得快感。这类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六是追求机趣。这是网络小说最主要的语言特点。很多网络小说中都有大量调侃、戏谑、嘲讽、诙谐的语言。对于消遣性的阅读而言,有趣是吸引其阅读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网络小说的语言表达都尽可能地显得机智、风趣。很多人的阅读就是冲着这样的语言去的,使阅读演变为单纯的语言消费。

  此外,适应消遣性浅阅读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实现商业利益,网络小说不再像传统小说那样追求形式的精致和表达的节制,而是尽可能地拉长篇幅,作品动辄上百万字,数百万以至上千万字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涌现。

  以上这些只是网络小说的一些主要特点。当然,这些特点在传统小说写作中也有所表现,只是不像网络小说这样突出而已。但是,通过网络小说的这些特点,我们其实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在小说观念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网络小说,如果我们以肖勒等人注重形式的观念来看待,表达的精致和形式的完善显然不是它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以特里林等人注重经验的观念来看待,现实主义创作法则在网络小说这里显然也面临挑战。事实上,注重经验表达的写作,在网络中更多表现在博客写作而不是网络小说写作中。博客写作尽管内容相当芜杂,但确实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在书写自己的日常生活,表达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描绘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但博客显然与传统小说有着很大的距离。从形式的角度来看,网络小说表达极其随意、自由、散漫,它更多停留在把内容简单表述出来的层面。其实,就传统小说的发展而言,它也经历了从生活的故事化或传奇化到人物的性格化再到内心生活、个人经验的审美化这样的发展过程。而多数读者对小说的欣赏基本还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即把阅读小说等同于看故事;少数读者对小说的欣赏会是在第二个层面,即看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否鲜明,作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到位等;很少一部分读者对小说的欣赏会在第三个层面,即体验人物隐秘的内心情感和生活经验,加深对人的认识。而网络小说目前主要面对大众阅读群体,以讲故事为主、以给读者带来刺激为主,如果以传统小说的标准来衡量,大约处于第一个层面。也正因此,网络小说目前被很多人贴上了低俗的标签。

  回顾文学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任何一种文体,总是在民间、在大众中孕育并兴起的,然后随着精英的介入,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主流的文学样式。而在新的媒介出现的时候,也总是大众最先适应这种变化,并适应其特点发展出新的文体,在这个阶段,这种新兴文体通常会被精英看作是无聊的、消遣性的、低俗的东西。比如词在兴起之初,就被认为是只适合写花前月下、青楼恋情之类内容的浮艳庸俗的文体,而随着文人的介入,词开始逐渐被注入宏大的题旨,和诗一样可以“言志”,终于发展成宋代主流的文学样式。传统小说的发展情形也大致如此。在中国,虽然文学史上通常把小说作为明清时代的主流文学样式,但小说在当时其实并没有太高的地位,“高雅”的文人依然主要写作诗文。晚清至民国早期,白话小说写作才开始兴盛,狭邪小说、谴责小说、言情小说曾盛极一时,《

  会芳录 》《 海上尘天影 》《 海上繁华梦 》《 海上花列传 》《 九尾龟 》《 九尾狐 》《 官场现形记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老残游记 》以及鸳鸯蝴蝶派的众多作品,在当时都拥有众多读者。这种情形与当今网络小说颇多神似。到20世纪,小说才真正成为中国文坛的主流文体,被全社会广泛重视,它也同时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载道”的使命,形式也逐渐完善起来。

  任何一种文体都有一个兴衰的过程,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①

  应该说,小说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文体,在专业作家那里,特别是在注重形式的作家那里,它的表达已经十分精致。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传统小说而言,想在形式上有大的突破已不可能。而且,尽管不断有作家创作出形式上更加完善、更加精致的小说,但正如诗至晚唐,不管作品写得多精致,产生经典的时代其实已经过去。我以为,在网络小说风起云涌之时,传统小说可能会逐渐像旧体诗词一样慢慢走进沙龙,成为小众欣赏的精致文学样式。

  和传统小说相比,网络小说目前还被认为是“低俗”的文学作品。网络写手王晓英说:“网络上全民写作,以随意性、情绪的宣泄性为主,势必造成对创作的深刻和精致产生影响,也使写作人的社会承担感减弱了。”她呼吁:“作家要转型,要重新回到大众中来,带领大众文学向精英文学发展。”②

  其实,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经过发展,肯定会因精英的介入而发生转变,开始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文体,开始具有更丰富的精神内涵,担负起“载道”的功能,并不断向精致化的方向发展,产生新的经典。目前的网络小说,不再注重人类经验的书写,对形式的完善似乎也不是特别重视。这是它与传统小说观念最大的分野。在目前的网络写作中,传统小说记录人类经验的职能已被博客、论坛以及大量社会新闻、情感倾诉类栏目所承担,网络小说似乎日益摆脱了人类现实经验的束缚,任想象力尽情驰骋,把对人类可能性的描绘不断推向极致。但尽管网络小说开辟了诸如玄幻、穿越之类新的表现领域,至少有部分作品依然会关注人类经验。而在表现形式上,目前的网络小说基本还沿着传统小说的叙事惯性向前推进,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网络文本的超文本特性将会得到充分应用,从而创作出同传统小说具有根本性差异、表达形式全新的网络文学作品,成为网络时代的代表性文体,从而完成形式逐渐完善的过程。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文学一向被认为是一种修养而非技能。在网络化背景下,文学的写作和欣赏都变得更加方便。也许,文学将重新被视作精神的需要和必要的修养,我们将迎来大众写作、大众欣赏的新时代。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文学特别是网络小说因逐渐成型的商业模式而会吸引不少人成为专业写手,这些写作者将会因其较高的写作技能而获得商业收益,技能在相当的时期仍会受到特别重视。而对于传统小说的写作者和研究者而言,应当对网络化背景下小说观念的变化予以特别的重视,并积极介入到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使网络文学样式更好更快地发展成熟,产生真正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