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开启健康人生智慧

——访广东省肇庆市人大代表、茂名市政协委员、广东六祖寺方丈、武汉灵泉寺住持释大愿法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02日10:11 来源:人民政协报 高志民;周茂盛

  编者按2012年岁末,值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由湖北省佛教协会主办、武汉灵泉寺承办,主题为“幸福湖北、健康人生”的2012“首届药师佛文化节”于2012年12月17日~19日如期举行,此次以弘扬健康禅文化、倡导觉醒生活方式为主旨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性的大型佛教文化活动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近100位的佛教界高僧大德和国内(包括佛学、心理学、中医养生、比较宗教、哲学、文化艺术界等)相关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200余人出席。

  文化节内容有:“健康养生文化大型灯会亮灯仪式”、“文化节开幕式暨佛教文化音乐歌舞史诗剧‘琉璃之光’首演”、“药师佛文化园坛城开光”、“文化节名家书画展及健康生活摄影展”、“药师佛文化与健康禅学术研讨会”、“各国高僧大德祈祷世界和平”等。文化节举办期间,社会各界人士、武汉当地群众十余万人次参加了活动。

  “首届药师佛文化节”是湖北宗教界举办具有社会性、群众性、文化性、艺术性大型活动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下的进一步传承,是佛教文化中健康生活方式与慈悲济世的精神内涵的一次大力弘扬,文化节在促进湖北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为建设“幸福湖北、和谐湖北”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份丰富的精神文化盛宴。

  释大愿法师是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药师法门唐密法脉传人,沩仰宗第10代法脉传人、曹洞宗第25代法脉传人。1971年9月出生于湖南益阳,就读于湖南财经学院。自1990年8月起,先后于湖南岐山仁瑞寺天柱老和尚座下剃度,南台寺宝昙大和尚座下得戒、香港宝林寺圣一大和尚座下得法,又得药师法门大德吴信如亲传法脉。1991年9月进入福建佛学院学习,期间亲近当代高僧清定上师。之后诸方参学、讲法,曾任广东南华寺佛学院教务长、广东云门寺佛学院教务长,1995年四月初八,释大愿法师在湖南衡阳仁瑞寺升座,时年24岁为中囯最年轻的方丈之一。

  现任广东四会六祖寺等多家寺院方丈、武汉灵泉寺等多家寺院住持,兼任中国民基会天柱文化慈善基金执行主任、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顾问和兼职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顾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化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省茂名市政协委员、佛教协会会长、广东省肇庆市人大代表、湖南怀化市佛教协会会长,荣获广东四会市荣誉市民称号。

  释大愿方丈近年来大力弘扬六祖禅佛文化与药师佛文化,以平等慈善、启迪心智为理念,在倡导社会和谐与人类身心灵健康的宗旨下,在海内外广泛开展禅佛文化交流、禅文化系列公益讲座、健康禅文化大讲堂和社会公益慈善等活动。

  本报记者应邀出席2012“首届药师佛文化节”,感悟良多并有缘专访了“药师佛文化节”发起人之一,“首届药师佛文化节”活动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六祖寺方丈、武汉灵泉寺住持释大愿法师。

  记者:文化节活动邀请了来自18个国家,近100位的佛教界高僧大德出席,中国佛教文化与世界各国佛教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大愿法师: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下,今天的中国佛教界很需要深入和广泛地开展跟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不只是有利于佛法的兴盛,更有利于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同时也是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对国家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记者:您在文化节开幕式致辞中说到,“2012湖北药师佛文化节的举办是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当代现实意义的一次盛会,是湖北省佛教界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药师佛十二大愿深切关怀众生的身心健康,关注现实人生,药师佛文化节在湖北的举办标志着药师佛健康禅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翻开新的篇章。”请您简要解读一下?

  大愿法师:药师佛文化从佛教文化角度来说,它的主要的理念就是“健康禅”,旨在倡导健康觉醒的生活方式,药师佛文化简单地来说就是帮助众生更好地去实践、体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实现身、心、灵的整体健康的文化,药师佛文化也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惑。

  举办首届药师佛文化节的现实意义,一个方面是从个体的价值来说,能够提升生命的价值,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可以分为四种生命形态,自然生命就是我们这个肉体,心智生命就是我们能够思考,然后还有社会生命,我们不仅仅是希望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一切众生都幸福,第四个层面就是属于灵性生命层面,就是我们不仅要实现此生此世的幸福和快乐,还希望能够解脱,从个体生命来说就是一个生命境界的提升,我们从最浅层的渴求物质生活的丰富,提升到精神生活的这个高度,然后再到社会生活的这种和谐和优雅,最后到生命的觉醒。从社会价值来说它的现实意义就是,通过药师佛文化的弘扬,能够让我们整个社会的大众身体更加健康,从而实现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从文化价值来说,希望通过举办药师佛文化节让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更加深入人心,发挥中国优秀文化对国人的影响力,所以我们以举办“药师佛文化节”的方式来促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众生能够实现身体健康、事业成功、家庭和谐,社会更加稳定繁荣,能够让中国文化更好地去影响世界,同时加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记者:想请您谈一下什么是健康觉醒的生活方式?

  大愿法师:健康觉醒的生活方式,是我们“首届药师佛文化节”倡导和推动的,从药师佛文化层面解读觉醒的生活方式,跟我们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有关系。我们的生命可以分为自然生命、心智生命、社会生命、灵性生命,那么与此相关联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四重境界,就是富、贵、雅、觉。富是指,物质生活的丰富;贵,是指精神生活的高贵;雅,是指展现生命的大美,有优雅的生活方式和造福社会的智慧;觉,是灵性生命的觉醒与解脱。实现富、贵、雅、觉的生活目标,需要有觉醒的生活方式。“富”要依靠什么?依靠科学,科学的研究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所以实现富有的根本途径就是科学,所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这个层面是可以立论的;然后“贵”,是指精神生活的丰富,是指物质富有以后,更进一步是我们希望道德高尚,希望精神生活也很丰富,主要依靠的是文化,依靠的是哲学和伦理学;然后“雅”,优雅的生活方式需要文化和艺术;“觉”是解脱的生活方式,需要的是禅的智慧。所以从实现的路线图来说,科学,哲学与伦理学,文化和艺术、禅的智慧。科学求真,哲学和伦理学求善,艺术求美,禅开启生命的智慧。综合这四个层面就是健康觉醒的生活方式。

  记者:“首届药师佛文化节”您提出了“健康禅”的理念,它是药师佛文化的核心和精髄是吗?

  大愿法师:关于药师佛文化,简要地把它表述为“健康禅”,从帮助大众实现健康这个角度来说,药师佛文化及药师法门它不只是从理论到理论,它是有许多具体实践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透过药师法门让大家如何去实践“健康禅”,用四句话说就是,第一就是“借天地之力以养人”,我们首先是要顺天时,顺天时包括每一天要跟这个天地运行的规律一致,要早睡不要太晚睡,睡好子午觉等等,这些是当下能够让我们身体能量恢复过来的方法,不是单依靠吃东西就能够恢复的,再一个就是依靠地来养人,地生各种食物,以五味养五脏,所以顺天时借天地之力来养人。第二就是“借文化之力以养心”,中国的文化用一句话归纳就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孝以心为本”,这个心是我们的天性就是我们的本性,真正的孝是要看自己的心跟自己天性,父(母)、子(女)之间这种亲情是一种天性,我们如果顺着这个天性并扩大它,这样子的时候这种天性一直彰显不被扭曲、不被染污的时候,就能够成贤成圣,所以说孝以心为本。从健康禅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心以戒为本,我们如果能够心不妄动,对身体的健康是有帮助的,很多时候人体的亚健康状态它不是物质因素,而是心理因素,我们需要的并不多但是想要的却太多。第三就是“借慈善之力以养德”,这个是从社会生命这个角度来说的,我们能真正地去践行慈善真正地去自利利他,真正地去把善行成为一个日日可做、处处可做的一个生活的习惯,一个生活的理念,而不是说要经过发动或者有什么重大的灾难我们才去表达一下爱心,善要成为天天都在做的,一个很自然的生活行为,这样子我们就真正把慈善融入到我们的心行之中,以慈善之力来养德、养我们的慈悲心,让我们心量得以宽广,用菩萨一样的心去利人觉他。第四是“借禅的洞察力而实现解脱”。所以实践健康觉醒的生活方式,从亚健康到健康的路线图就是这四句话,“借天地之力以养人,借文化之力以养心,借慈善之力以养德,借禅的洞察力来成就解脱”,这样才能成就“身体健康无疾病、心理健康无烦恼、灵性健康得解脱。”

  记者:请问大愿法师,您怎么看待社会亚健康这种现象?如何调整身心的“亚健康”?

  大愿法师:首先,亚健康状态更多是由于生活方式和心理压力导致的,所以我们应该先从这个角度来探讨、消除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这个当然有很多方法,而且西方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说有一些是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谐导致孩子跟父母的内在关系模式不稳定,从而产生心理缺陷。根源其实是两个,一个是西方临床心理学的实践,它累积了很多案例;再一个就是禅,禅的智慧传播到西方之后有很多的有识之士去实践它,体验它。然后把禅的智慧融入到西方临床心理学之后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效应。事实上这是非常好的,两者相互借鉴,探索在实践中的发展路线。包括我们灵泉寺也在尝试建立这种心理咨询室等等,一些心理学硕士也很乐意来这里开展工作。人首先是心理健康才能达到身体健康。

  身心的健康调试更多取决于心灵的容量和人生的境界;人生要做“减法”而不能做“加法”。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追求的外在东西也越来越多,或物质,或权贵……这样无形之中给内心添加了诸多压力,这也是造成“亚健康”的原因之一。要想健康起来,就不该过分追求外在可有可无的东西,给自己做减法,让心灵“空”出来,才有可能更好地调整自己,重新出发。

  人与人之间应该用透明之心,而不该筑起戒备的高墙,现在社会上不时出现的种种道德缺失问题,这些社会的“亚健康”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问题。人们在相处时怀有戒备之心,害怕受到伤害,也就往往不能宽容对待别人的错误,所以这样不断筑起的“心墙”,不仅困住了别人,更是困住了自己。如果大家都能敞开心扉,卸下防备,宽容他人,以诚相待,社会的文明程度将自然提升,人们生活在这个群体也将更加健康轻松。

  记者:请您谈谈本次文化节在佛教文化与慈善方式上的创新。

  大愿法师:善行从个人修行来说是可以成为每一个佛弟子的一个非常好的修行方法,从佛教社会的团体来说,是我们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来回报社会造福人群的一个方式,在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去尝试和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慈善途径,来更好地来利益社会造福人群,更好地来让大众的身心灵都能够得到同步的提升,并有利于建立佛教界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我们这些年来,在慈善方面做了一些事,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时候,闻讯后我们在为灾区祈福消灾的同时,紧急筹集100余万元现金和灾区所需物资赶往四川救灾,之后,我们还在四川德阳孝泉镇援建了一座孝泉民族小学的校舍重建,那是拥有五个民族学生的小学,我们发动各地的信众筹集近500万善款支持灾区民族小学的校舍重建,这些是在物质层面的慈善。佛教界的人士在慈善行动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心能够更加的充满慈悲,在践行慈善中能够开启智慧与扩大心量,因为,在很多人眼中都是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的世间事,我们更需要的是找回生命的意义,能够温暖大众的心,同时温暖自己的心。菩萨六度万行: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事实上都是佛教人士践行慈善的过程,我们做慈善更重要的是要做文化的慈善,让众生提升生命境界。

  2012年8月6日,我们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天柱文化慈善专项基金”的成立大会,在“基金”的名字上面我们特别定位为“文化慈善”,因为这个才是根源,文化慈善,一方面是从帮助个体来说是让他开拓生命的发展方向,从整个国家来说是希望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精华思想能够配合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弘扬去发展,那依靠的就是这个文化慈善的基金来推动文化慈善;还有一个方面,比如这次的“首届药师佛文化节”,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琉璃之光”的音乐史诗剧,很多方面都是国内文艺界首创,比如说佛教音乐也是首创,过往都可能是用现成的谱,再填上一些词,现在是全新创作。“琉璃之光”它超越了那种以前的综艺晚会的形式,是用一种音乐史诗剧的方式来完整展现药师佛的愿力和他修行乃至他圆满成佛的故事,药师佛从因地发愿直到圆满成佛,帮助众生解除生老病死的痛苦,从这个角度来编排这个史诗剧是非常有价值的,“琉璃之光”资金就是来自“天柱文化慈善专项基金”的支持。文化的力量已经在深远地、深刻地在影响着人们的身心。

  记者:近年来,您发起和承办了好几个高规格、较大规模的佛教文化节等相关活动,并提出了慈善的佛教、爱国的佛教、文化的佛教、觉醒生活的佛教是佛教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今天请您谈一谈佛教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愿法师:通过举办文化节,各国的法师们能够有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佛教界要多一些交流,有利于我们的法师有更高的一个起点,应该说是站在比古人更高的一个起点上,来共同探讨佛教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举办文化节,可以让佛教文化更好地融合融入社会之中,佛教文化发展的面向,第一个当然是以慈善的实践来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用现实的利益造福社会大众,这是实现“人间佛教”传播的内在要求。这是慈善的佛教。第二个是爱国的佛教,推动国家独立和富强,倡导爱国的佛教很重要,历代的高僧有很崇高的人格和僧格,以他们渊博的学识来激励他们的信众去争取国家的独立,推动国家的富强。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周恩来有一个题词——“上马学佛,下马杀贼”。中国历代都有很多爱国的高僧。所以我们需要继承优良的爱国传统。第三个应该是文化的佛教。举办文化节的原因,我们不是说做场法会,开个光就可以了。我们不重点强调这些,我们强调文化,为什么?每个人无论他(她)有信仰或者无信仰,无论他信仰什么,他一定生活在这么一个文化的土壤之中。佛教文化是很优秀的文化,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着眼,它就能够超越民族的隔阂,超越文化烙印的局限性,超越信仰不同而产生的成见与障碍,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就能更广泛地利益社会大众。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文艺活动,大家一般都很乐意地去参加,觉得很轻松,又能受到启迪和净化。这个是文化的佛教。还有就是倡导觉醒的生活方式的佛教,因为人类的一切文化和文明,都离不开生活和现实的土壤,我们的一切价值观、文化和思想,都离不开大众的日常生活的土壤,如果脱离现实生活,不能够让大家在现实生活之中,得到一些启迪,消除一些烦恼,这个文化再优秀,也只是一种塑料花,没有生命力。所以我们倡导一种觉醒的生活方式,让大家从被物欲的控制之中解脱出来。

  (高志民 周茂盛)

  图1:释大愿法师

  图2:武汉灵泉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