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赵丽宏:望帝春心托杜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02日09:27 来源:人民日报 赵丽宏

  到成都,去郫县。一路上,路两边有宽阔的绿化带。灌木丛中,掠过一片片缤纷的花色,红红白白,在绿叶中闪烁。这是杜鹃花。

  郫县有一个美丽的别名:杜鹃城。在郫县看到杜鹃花,别有一番意味。

  杜鹃,在汉字中,是一个涵义丰富的奇妙词汇。杜鹃是花,是鸟,也是神奇的传说。杜鹃作为鸟名,涵义更为丰富。杜鹃,就是布谷鸟,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关于杜鹃的神话,在古诗中能找到很多。流传最广的,是李商隐《锦瑟》中的两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李商隐的诗中这两个并列的典故,庄子梦中的蝴蝶,和望帝化成的杜鹃,是两个类型完全不同的故事。

  望帝是谁?这是什么年代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这些问题,现代的中国人也许大多都无法回答。望帝是古代蜀王,相传是在西周或春秋早期,那是在3000年前,非常遥远的年代了。望帝名为杜宇,是一位贤明亲民的帝王,精通农耕,传说中他曾亲自教民务农,蜀地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望帝并不贪恋王位,后让贤于荆人鳖灵,隐退西山。传说他死后,魂化为鸟,长啼不止,口中流血。每年春耕时,天地间回荡着杜鹃的鸣叫,其声哀切。蜀人每闻子规啼,便说:“望帝回来了,他在催我们春耕播种呢。”

  望帝魂化杜鹃的故事,曾被很多诗人咏叹。南北朝诗人鲍照的组诗《拟行路难》中,有一首写到了这个传说: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园,荆棘郁蹲蹲。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怆恻不能言。

  杜甫的《杜鹃行》,把杜宇化鹃的传说写得更具体: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

  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

  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

  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

  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

  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复何所无。

  万事反复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

  杜甫在这首诗中引述了望帝化鹃的故事,并引出很多感慨,苍天变化,万事反复。望帝化鹃,是民间传说,是神话创作,把望帝之魂化成会鸣唱的鸟,是人心有所希冀。最初也许只是对一个去世善者的纪念,传说久了,就附加上很多人世间的愿望和情感。譬如对幸福的期待,对理想的追寻,也可能是思乡愁绪,是人生疑难,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爱。而杜鹃啼血,是一个令人心惊的意象。只要听到杜鹃的鸣叫,诗人们便想到了望帝化鹃的故事,感慨生死无常,人世变幻莫测。李白晚年漂泊在江南,在安徽宣城看到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心里便想起了四川的杜鹃鸟,遂写《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四川的子规鸟,安徽的杜鹃花,似乎并不相干,融合在李白的诗篇中,却是互相关联的意象。异乡的杜鹃花,使李白联想到故乡的子规鸟,子规啼唱,是亡魂的哀歌,是故乡的呼唤,令人断肠。杜鹃啼血,似乎是一个冤魂的呼喊,但传说中的望帝似乎并无冤屈,也无怨恨,诗人纷纷在他们的作品中发出了疑问。杜牧的五律《杜鹃》,就是一首发问的诗: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

  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

  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

  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 

  杜牧诗中的疑问,无人能回答。望帝当年让出帝位,也有传说。那年长江洪水泛滥,蜀地百姓苦于水患。荆地有能人名鳖灵,死后尸体在长江中逆流而上,到蜀国郫邑,竟然复活。鳖灵听说望帝贤明,去求见望帝,望帝惜才,任鳖灵为相,命他治水。鳖灵带领蜀人开山引水,平息水患,立下大功,深得民心。据说,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其源头便出自于鳖灵,有“开明肇其端”,才有“李冰集大成”。望帝觉得鳖灵功高,便让位给鳖灵。于是鳖灵取代望帝,当了蜀王,并改号开明,称丛帝。开明王位世传十二代,也是古代成都的一段奇特的历史。望帝和丛帝两个时代的交替,是望帝谦和揖让,和平退位,还是其他方式的政权更替,无法考证。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历史中,似乎很少这样主动揖让的事例。改朝换代,难免战争和杀戮。望帝时代的结束,对杜宇来说,意味着亡国。他的生命,很可能是一个时代的殉葬。在传说中,杜宇也是亡国之君,他魂化为鸟,长鸣泣血,也是为亡国而哀伤。唐人胡曾七绝《咏史诗·成都》,便作如是猜想:

  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

  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 

  因杜鹃啼鸣而心生悲怨疑惑的诗,还能找到很多。南宋文天祥被俘就义前,多次在诗中以杜鹃啼血寄托亡国之痛:“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故园门掩东风老,无限杜鹃啼落花”。

  郫县最著名的古迹,是望丛祠。这是纪念望帝和丛帝的祠庙,祠中有望帝和丛帝的陵墓。望帝和丛帝,为何会同葬一处?也是令人生奇的景象。据传,望帝死后,本葬于玉垒山,后人曾修祠墓合一的祠宇,尊为崇德寺。丛帝的墓,在郫县,即今日之望丛祠内。两座陵墓,相距遥远。南北朝时,为方便老百姓祭祀望帝,益州刺史将望帝祠墓从玉垒山迁到当年的国都郫县,地点就在丛帝墓附近。后人将两座祠堂合二为一,建成合祀二帝的望丛祠。在唐诗中,已出现望丛祠这个名字。温庭筠的词《河渎神》中,便有望丛祠的描写:

  河上望丛祠,庙前春雨来时。

  楚山无限鸟飞迟,兰棹空伤别离。

  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

  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 

  清人何绍基来郫县后,曾写七律《谒望丛祠》:

  蜀王坟上草青青,翠柏苍松护鳖灵。

  一代勋名高禹绩,千秋揖让近虞廷。

  荆尸浮处人争异,蜀魄啼时梦乍醒。

  无限荒丘环寝殿,丹枫老树作人形。

  从温庭筠生活的时代到何绍基写《谒望丛祠》,相距千年,期间两座帝陵分分合合,时废时兴,但望丛祠,已在世人心中定型。两个帝王,同葬一园,让人们想象那一段犹如神话的历史。望帝和丛帝,都是历史和神话中共有的人物,丛帝生前死而复生,望帝死后魂化为鸟,两位帝王承前启后,教民稼穑,开山治水,安邦兴国,发展了蜀地的农耕,使四川成为丰衣足食的“天府之国”。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望丛祠,就是蜀人的宗祠。人们到这里祭祀望帝和丛帝,心怀着对勤劳智慧的祖先的感恩。

  我到望丛祠时,已是下午。祠院红墙围绕,进门便看到一堵高大的红色照壁,壁上刻有巨大的“望丛祠”三字,照壁屋檐下,并列三块牌匾,分别以不同字体书写:“惠泽西蜀”,“造福海邦”,“至德圣道”。这是后世文人对望丛两帝功德的评价。祠内建筑,呈汉唐风格,古朴而端庄。望帝和丛帝的陵寝,是两个高大的圆形土丘,一前一后,如古人所描述:“二冢相对,状若丘山”。望丛祠中,有望帝和丛帝的塑像,两位古帝在祠堂内并肩而坐。望帝年长,满面胡须,神情安详温和;丛帝年轻,手持节杖,英气勃勃。有意思的是,一根长长的红绸带,从望帝手中流出,搭落在丛帝肩头,两位古帝,被柔软飘逸的红绸带连接成一个整体。这大概也是现代人对古老历史的一种诗意解读吧。

  望丛祠内,翠柏成林,湖泊如镜。坐在湖畔的亭子里喝茶,遥想那些远古的传说,耳畔传来一声声鸟鸣,那是子规催春,是杜鹃思归。在杜鹃的啼鸣中,鲜艳的杜鹃花正在盛开,从湖畔,一直开到望帝和丛帝的墓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