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鲁院的“那些人那些事”——对话乐山女作家林雪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30日20:16 来源:乐山日报
导师叶梅(前)和女弟子(右二为林雪儿)导师叶梅(前)和女弟子(右二为林雪儿)

  林雪儿,学名王雪珍,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2004年出版散文集《雪落拉萨》获郭沫若文艺奖二等奖。2011年出版长篇小说《妇科医生》,收入2012年中国社科院文学蓝皮书,获郭沫若文艺奖及巴金文学院第十四届“诺迪康”杯文学奖。2012年出版中篇小说集《黑天使》。

  乐山日报讯(记者 宋亚娟)

  记者: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今年对你可能意义重大。首先是下半年赴北京参加鲁迅文学院的培训学习,成为鲁院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此外,在刚刚结束的巴金文学院第十四届“诺迪康”杯文学奖上,你的长篇小说《妇科医生》又幸运“中奖”。能够向我们描述一下文学在今年对你的意义吗? 

  林雪儿:今年的确是文学的一年,发了两个中篇,其中一个还被《小说选刊》选为佳作搜索。10月,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黑天使》。但是文学对我意味着什么呢?小时候,总喜欢坐在河边,河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让我产生对远方最初的想念。长大了,到了乐山,远方仍在远处,三江交汇的浩荡气势在心中种下充沛的种子,对庸常的生活常有一种不甘心。文学创作,让我“找到一种让灵魂呈现的方式,看到生活有了无尽的可能性。”但我首先是一个医生,只能用业余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有过一句戏言,“爱了文学一辈子,想和她结婚。”感谢省作协赐我长达4个月的“蜜月期”,只与文学发生关联。在这期间,收获巴金文学院诺迪康杯文学奖,当成是一件结婚礼物,让我更加迷恋用文字构筑世界。 

  记者:鲁迅文学院自1984年正式定名以来,大批国内第一流的作家、评论家、学者、教授参与教学,成为许多写作者内心“一座美丽的文学殿堂”。此前,你对鲁院有过期许吗?他与你之前在巴金文学院所接收到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林雪儿:鲁迅文学院成立于1950年,当时叫中央文学研究所,1984年更名为鲁迅文学院。郭沫若、茅盾、老舍等老一批卓越文学家都曾在鲁院上过课。2002年9月,在中宣部和中国作协领导下,开始举办的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成为中国文坛一个响亮的品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奖项中,鲁迅文学院学员占据了显著位置,如莫言、王安忆、迟子健、麦家、余华、刘震云等。作为一个业余作者,鲁迅文学院是充满神秘与魅惑的城堡。通往城堡的唯一路径,是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字。如果没有巴金文学院的培养,我也不可能进入鲁迅文学院。因为签约巴金文学院,让原本闲散的文学创作,变成一种自觉性的创作。巴金文学院为签约作家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更为大家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鲁院毕业的签约作家,常常说“他们的鲁院”,让我心生羡慕,产生了去鲁院学习的愿望。来到鲁院后,文学天地忽然洞开,各种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冲突的,都一并地接收,再慢慢地消化。与文坛名家们的近距离接触,反省自己的文字,好像是水漫溢着的,也许会流成数条小溪,但是没有河床,无法流成大河。何建明老师说,鲁迅文学院的目的,是把一个普通作家变成大作家。我无法成为大作家,但我会努力去写。 

  记者:鲁院是一个怎样的地方?4个月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让你特别难忘的人和事? 

  林雪儿:鲁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进入现代文学馆的大门,再往里面走,有一个封闭的回字型六层建筑,那就是鲁迅文学院。从古至今诸多文学大家站在两边墙上,把我们引领到教室。回廊的上方是鲁迅铜丝像,在有阳光的中午,正好被阳光投射,金光灿灿。每个同学都单独拥有一间带有电脑和电视的约10个平米的房间。推开窗子,院子里市声很远,郭沫若、丁玲、巴金、沈从文等大家或站或坐,静立树木花草间,整个鲁院都是文学的。刚来时,院子里花木扶疏,看着风把树叶一片片的褪去,而现在寒冰闪闪。4个月的时间,见证了自然最完美的更替。更重要的是鲁院特色性的课程,有著名作家和评论家,也有清华北大的博导,还有航天专家和军事专家轮流上课。大文化课的设置,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每打开的一扇窗,都风景无限,仿佛处在一个多维的座标中间,豁然贯通。 

  要说深刻印象,首说铁凝主席。开学典礼那天,我正好站在她后面,她转过头说,对不起啊,我坐着,你们站着。一句简单的话,温暧人心,这个时候觉得她不是主席,而是写《笨花》的作家。最为有趣的是鲁院为同学们请导师,同学们的名字写在一个小纸片上,放在一个玻璃缸中,10个导师从里面抓。过了一轮又一轮,未知的兴奋,让心跳越来越快,被叶梅老师抓住时,竟然语无伦次。唯一的女导师,抓住清一色的女同学。4个月之后,我们成为同学们羡慕的一组。 

  4个月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同学的友谊。49个怀着同一目的同一理想的作家们聚在一起,让每一天都成为节日。来自不同地域的作家,带着不同的文化特质,聚集在鲁院这么一个小小的院落里,作品讨论会上激烈交锋,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成就了兄弟姐妹一样的情谊。中秋节月下聚会,北戴河海滩老鹰捉小鸡,三峡甲板上的歌声,诗歌朗诵会上的眼泪,都一一收进我记忆的行囊。 

  除了学习,我们还看到了北京,一个外省人心中很神圣的地方。像一个北京人那样,走进它的日常生活,吃饭,看书,写作,然后进入大剧院和电影院看喜欢的文艺演出。更多的时候还是一个外地人,兴致勃勃地朝拜日坛、地坛,走马观花一样去博物馆美术馆,宋庄与798,甚至秀水街与琉璃厂,总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走过北京的每一个角落,尽量多感受北京的人文与历史。 

  记者:《中国艺术报》12月12日刊发了你的随笔《大地上的述说》,你说,“在鲁院,听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好像比在另外的地方听到更有意义。”如果解读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以及众多还耕耘着的小说家的关系,你会怎么说? 

  林雪儿:莫言也曾是鲁院的学员。最初,很多人是说你们莫言获奖了。好像莫言的获奖是整个中国文学的获奖。我们全班同学聚在一起,讨论莫言获奖对于我们的意义。多数认为是积极的,起着鼓励作用。当然文学创作是纯个体的劳动。莫言是个天才的小说家,他作品中强烈的狂欢意识和酒神精神,超人的艺术感觉,别人学不来,而且文字中的暴力美学,我们也不愿意学。莫言获得诺奖,全民狂欢,是因为我们的评论家们总拿诺奖说事,好像中国没有作家获得诺奖,他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文学离世界文学很遥远。如果仅仅拿诺奖作为中国文学发展的衡量标准,那么与莫言相当的作家在中国至少不低于10个。也许他们的文字更能让世界看到更丰富也更温暖的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记者:近年来,你以一个医者的身份写作了大量与此相关的小说,包括目前获奖的《妇科医生》。我们都知道,池莉、毕淑敏等知名女作家也都是将早前的医生职业贯穿到小说创作中去的,在未来,你是否还将继续置身于你所站立的这片土地,为我们书写同类的作品? 

  林雪儿:有评论家作过分析,认为最容易出作家的两个职业是医生与记者。 

  医生特定的社会角色,能见识人生更多的悲欢离合,更能体悟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同时医院也是社会变迁最好的缩影,这个舞台提供了足够多的故事。很多人好像不是我要去塑造他们,而是他们在那儿,等着我去写。在这个领域,尚待更深入的拓展。作为一个从医20多年的人,当然不会轻易放弃熟悉的领域,希望写出读者满意的作品来。 

  (本文图片由林雪儿提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