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赵学儒:抒写人民 放歌民族 记录时代   

——访长篇报告文学《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一书作者赵学儒先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7日10:38 来源:中国网

  长篇报告文学《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作者赵学儒采访移民何兆胜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上,任何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工程建设,都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孕育出震撼人心、永传千古的精神力量 和文化瑰宝。以丹江口库区为主的南水北调移民不仅是一部浩瀚壮美的水利史诗,也是一种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更是意义深远、影响广泛、惠及后人 的文化瑰宝。

  移民又是世界性、历史性的难题,南水北调移民却创造了水利移民史上乃至人类移民史上的奇迹,对各国及我国其他水利工程、其他行业移民工作提供了 很好的借鉴。赵学儒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出版以来,引起读者较大反响。广大读者认为,这是一部全面记录举世瞩目的南水 北调移民搬迁过程,真情抒写人民,放歌民族,记录时代的优秀之作。日前,中国网特派记者采访了赵学儒先生。

  南水北调工程可歌可颂

  记者: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举世瞩目的调水工程,请问您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重大题材来写?

  赵学儒: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因为要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南水北调工程首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促进我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它进一步改变了人类依水而居,依水而存,依水而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水资源能够按照人类的意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是人类治水理念、治水活动与治水成果的巨大升华和进步,也是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南水北调工程完全抛弃了人类被动地依附于水,无能为力、逆来顺受的原始文明,也不苟同“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偏激思想,而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地利用自然,实现现代文明基础上的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原始文明是人类被动地依附于水。远古时代,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与几条著名的河流相伴而行。黄河、尼罗河、印度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它们 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们都尊她们为母亲河。中华大地江河纵横,有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等。这些大河是中华民族衣食之源、交通之通 道、灌溉之源泉,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恩惠。

  中华民族依附这些河流,得以生存,得到了发展。但是,水带给我们的既有洪灾,也有旱灾。在我国,干旱曾使土地龟裂,粮食无收,饥民遍野,背井离 乡,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景。冯小刚导演的《1942》正在热播,这部片子比较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惨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毛泽东用8个字的概括:南方 水多、北方水少。

  调水活动开启人类文明的新时代。国外调水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美国 “加州调水工程”、澳大利亚建成了“雪山工程”、巴基斯坦建成了西水东调工程等。目前世界上有24个国家已建和拟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160多个。古今中 国调水举世瞩目,京杭运河、江苏江水北调工程、广东东深供水工程、甘肃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天津引滦入津工程、山东引黄济青工程、浙东引水工程,正在实施甘 肃引洮工程、四川“再造一个都江堰工程”,等等。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主要体现在调水规模最大。南水北调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涉及10余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输水线路长,穿越河流多,工程涉及面广,效益巨大;受益范围最广。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 问题;受益人口最多。规划区人口4.38亿人;重大科技取得世界性突破,等等。

  南水北调工程是伟大时代的杰作南水北调工程,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作家记录时代前进的脚步,歌颂时代辉煌的业绩,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能够选择南水北调工程来写的作家,是非常幸运的!

  写作这部作品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搞30多万人的南水北调大移民,因为要建设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工程;为什么要建设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工程,因为要消除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旱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这部作品以《水的国》开篇,用1/6的篇幅,叙述了我国历史上的水旱灾害。

  《水的国》以详实的资料,再现中国历史上那些惨不忍睹,令人怵目惊心,毛骨悚然的旱灾和水患。

  《旱魔导演人吃人》一节中,摘录了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之《滦阳消夏录》的一段描述:“前明崇祯末,河南、山东大旱蝗,草根树皮皆尽,乃以 人为粮,官吏弗能禁。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屠者买去,如刲羊豕。周氏之祖,自东昌商贩归,至肆午餐。屠者曰:肉尽,请少待。俄见曳二女子入厨 下,呼曰:客待久,可先取一蹄来。急出止之,闻长号一声,则一女已生断右臂,宛转地上。一女战栗无人色。见周,并哀号,一求速死,一求救。”

  《沙尘暴 向南方》一节写到:

  “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跟南方似乎没什么‘缘分’。但事实上,近10年来,江南频频被沙尘暴侵袭:1998年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 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2000年和2001年,南京、杭州曾出现 过因沙尘暴引起的浮尘天气,当地媒体报道,在室外,呼吸都觉得有点儿呛,室内也总是尘土弥漫;2008年春天,南京史无前例地受到北方沙尘风暴的影响,从 此北京只要沙尘暴严重,南京也必然受牵连。这些,都是北方缺水惹的祸!”

  《长江流的是鲜血》一节写到:

  “1931年7月长江大洪水,造成荆江大堤下段漫溃,沿江两岸一片汪洋,54个县市受灾,受淹农田5 090万亩,受灾人口2 855万人,损毁房屋180万门,因灾死亡14.52万人,灾情惨重。武汉三镇,平地水深丈余,陆地行舟,商业停顿,百业俱废,物价飞涨,瘟疫流行,受淹 时间长达133天;1954年6长江大洪水,受灾农田4 755万亩,受灾人口 1 888万人,因灾死亡3.3万人,损毁房屋 427.6万间。武昌、汉口被洪水围困百日之久,京广铁路一百天不能正常通车;1998年,长江水,洪水耕地成灾面积4 002万亩,倒塌房屋81.2万间,死亡1 320人。”

  《汉江、丹江“同流合污”》中也写到:

  “‘汉江水涨,堤防悉沉于渊。飘风刮雨,长波巨浪,烟火渐绝,哀号相闻。沉溺死者,动以千数,水面浮尸,累累不绝。’灾民‘沿村乞讨,鬻儿卖女,屡见不鲜’。

  丹江寨河船工有《没奈何,走寨河》之歌呻吟传世:

  没奈何,走寨河,手把舵,腿哆嗦。

  四百水路三百滩,龙王争来阎王夺……”

  我国不仅有旱灾,也有水患。

  因此,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争取人水和谐的历史。

  历史告诉我们,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则人心稳,人心稳则百业兴,百业兴则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因此,建设南水北调工程非常必要!

  我国5000年与水旱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仅有重视水利、发展水利的帝王将相,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吏,更有很多热心水利、献身水利的人民群众。正是数代人的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使我国水利事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上古时代,大禹变“堵”为“疏”,治服了桀骜不驯的滔滔洪水;春秋时期,孙叔敖就想把淮河的事情办好,在淮河流域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 工程芍陂;战国时期,西门豹除巫治邺,在海河流域兴修了引漳十二渠;2200多年前,李冰“深淘滩、低作堰”,主持兴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至今仍为世 人叹服的优质灌溉工程,5 12大地震竟然没有撼动其筋骨;西汉王景治理黄河,使黄河安澜800年;浙江的海塘,新疆的坎儿井,京杭大运河等工程,都标志着我国治水成就的巨大。

  如今,大江大河之大患基本消除,三峡工程已经建成并发挥效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成为世界之最。

  从青少年时代起,南水北调就是我的向往和期盼。到中国水利报社以后,与南水北调工程有了亲密的接触,也注意积累相关的资料。我曾经非常关注何建 明老师的《国家行动》,因为他写了三峡移民,因为我是搞水利的,因为我也是作家。我曾经在拜读、研究《国家行动》时写道:何老师可以写三峡移民,我为什么 不能写南水北调移民。

  南水北调移民开始的时候,我创作欲望油然而生。我先去河南采访,在河南省政府移民办、河南水利厅、河南省南水北调办等单位的支持下,完成报告文学《南水北调大移民——河南卷》的创作,出版后引起较好反响,得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领导的充分肯定。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领导要求我写一部全面反映南水北调移民的书。

  所以,能够写南水北调的作品,我是有准备的,也是十分幸运的,更是非常自豪的!

  南水北调移民可亲可爱

  记者:您在这部作品中,以一个移民的视角和情感来写南水北调移民,显得风格比较独特。您是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赵学儒:我只是顺其自然,因为我就是水利移民的后代。

  1958年,河北省修建大型水库——安格庄水库时,我的曾祖父带着我的爷爷、我的父亲,举家迁移到几十里外的易县西北部山区——紫荆关镇西清源村。

  原来,我并不知道我是移民的后代,准确说是我的脑子里没有“移民”这个概念,只是知道我的先辈曾经搬过家,是从水库边搬到了山区。

  小时候朦胧的记忆中,我的一位未搬迁的叔叔,从水库的一边到另一边用船运玉米秸秆,途中遇到风浪掀翻船只,船毁人亡。从老人的哀叹中,我知道水库淹没的地方就是我的老家。

  那时候的清明节,我的曾祖父、爷爷、父亲曾回安格庄水库边上坟。而我们现在老家的祖坟,是从曾祖父那辈开始的。追溯我曾祖父以上先人的安身之所,确实已经淹没在浩淼的水中。

  2007年,国家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凡是因水库建设搬迁的移民及其后代,都能得到每月几十元的补贴。因为我已经到北京工作,老家来电话让我帮助办理一些手续,我才知道我是移民的后代。

  我这人喜欢“刨根问底儿”、“追根求源”,既然我是从安格庄水库那边搬过来的,我的曾祖父及以前的亲人是否也曾搬迁过?其实,追溯我家的移民史,应该更早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搬迁过来的。

  我爷爷生前曾说过,我们家族每个人的小脚趾一侧,还有一个更小的指甲。据说那是离开大槐树的头天晚上,为了将来能够认得失散的亲人,一夜之间每 个人的小脚趾上又长出一个小指甲。我曾经脱掉鞋子察看,果然如此。爷爷说,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遇到有小指甲的人,都是我们的亲人。

  我后来翻阅《明实录》等史书,了解了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大规模移民:明朝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姓氏共554个,分布在18个省 (市)498个县(市)。后来河南、河北人说起祖籍,往往提山西,并形成俗谚“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我多次留意到别人的脚趾,发现大多数人都有小指甲,难道都是来自这个地方?

  再看我国移民史料,不尽其然。我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人口流动史即移民的历史;我国移民史,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我时常在想,民间的家谱、碑文资料等,如果追根求源几代、几十代,甚至更遥远的时代,就会像金字塔一样追溯到几个人或者一两个人的头上。

  所以我认为,我们大家应该都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后代。

  所谓的移民就是受工程建设、战争、灾害以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人群居住地需进行短暂或永久的迁徙移动。

  我们国家的情况如此,国外的情况也基本如此。我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2002年,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移民这道世界难题摆在了建设者面前。仅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就需要移民安置34.5万人,其中湖北省有18.1万人、河南省有16.4万人。

  2011年下半年、2012年上半年,我5次去河南,2次去湖北实地采访。作为移民的后代,我感觉我是他们其中的一员。我和他们一起喝米酒,一起吃馍馍,一起向往未来美好的生活,有说有笑,有哭有闹。

  我见到移民老乡哭的时候,我也掉泪;看到移民老乡满脸愁云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忧虑;看到移民老乡愤怒的时候,我也非常气愤;看到党和政府为移民老乡盖好了崭新的房子,帮助移民老乡发展致富,移民老乡喜悦的时候,我也格外高兴。

  我们的移民老乡太可亲了,太可爱了,太伟大了。他们离开生养的故土时,没有一人不是泪水涟涟;他们有一千个不愿意搬一万个不愿意搬的理由,但是最后还是搬了。搬的理由是“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建新家”。搬迁的过程中,有102岁的老人,还有刚刚落地的娃娃……

  在整理采访记录时,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历历在目,一张张可钦可佩的笑脸犹在脑海,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还在回放,一阵阵震彻心扉的声音依然回荡,一串串感动的热泪潸然而下……伟大的移民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我祝愿移民老乡未来的日子真正美好起来!

  南水北调文学可作可为

  2009年春天,一家民营杂志社邀我“跳槽”去他们那里工作,月薪1万元;另外他们的稿费是每千字3百元,我每个月跟玩儿似的也能敲打1万个 字,至少收入3千元;再加上加班费、过节费、差旅补助费等,少说一个月能拿到1万5千元。就当时的物价水准来说,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这也是个 令人羡慕的数字。但是,这事却被我坚决地拒绝了。

  对于我拒绝邀请的理由,一些朋友认为论据不充分,他们甚至怀疑这事的真实性,言讲若果有其事我一定是言不由衷或另有隐情。但是,我还是反反复复 地强调,一是我一直在水利系统工作,这工作是我赖以生存和养家活口的载体,水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二是水利系统有我的事业,有我的追求,并且 我青少年时的文学梦正逐渐变成美好的现实。其实,朋友不相信这些理由的原因,恐怕还是我没有把理由说清楚。

  我刚上班就在一座水电站当工人。这座水电站位于太行山区一条大峡谷中,远离村庄,山高水险,冬天白雪皑皑,夏日阴风习习,工作生活条件都十分艰 苦。当时,对我来说,做一名水电工人也是十分自豪的事。数千年,这里靠油点灯,驴拉磨,依靠人背肩挑生产生活,当水能变成电能,光明驱走黑暗的时候,父老 乡亲实现了文明生活的千年一跃。这靠的是我们日日夜夜坚守和维护,把“光明”源源不断送到千家万户。后来,我县跨入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行列,我也 幸运地成为这支建设大军中光荣的一员。

  我在水电站,业余时间读书、写字,想当作家。学习正如开闸奔流的水,不舍昼夜,积蓄力量,积累厚度。我相信机遇的大门是为有准备的人敞开的;相信有一天会学有所成,厚积薄发;相信春天的种子必定在秋天结出累累硕果。

  后来,我被调到县水利局,干秘书,当主任。

  再后来,又到中国水利报社工作。采访之便,无数次穿梭长江,无数次依偎黄河,无数次瞩目三峡工程,无数次放歌南水北调,见证水利人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记录水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辉煌灿烂的不朽业绩。

  我到中国水利报工作,感到最幸运、最自豪、最神圣的事情,是了解、报道、记录、讴歌中国南水北调前行的脚印,与南水北调结下水乳之缘。我相信一 滴水能够折射一个太阳,相信无数水滴会汇成滔滔江河。盛世治水,水泽盛世,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必然孕育恢弘的文学作品。我所做的工作,也是创作素材的积 累。

  其间,我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大禹治水》等四部文学作品创作,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中,领导、同事十分支持我的创作,陈雷部长为《大 禹治水》题写了“传承大禹精神,发展民生水利”的题词;中国外文局郭晓勇常务副局长亲自组织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报告文学《南水北调大移民——河南卷》 得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副主任蒋旭光的重要批示,得到了河南水利厅王树山厅长的大力支持。这是肯定,也是激励。

  事业如水,不息奔流。

  工作也好,事业也罢,最让人难离难舍的,还是对水的那份感情,那份感悟,那份感知。中学时代,我就被古今治水故事深深感动,天长日久,情深意长,直至水乳交融。其实,做人当如水,巨流成江河,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涓涓为溪水,源远流长,滋润万物。

  一九二一年,南湖之水托起了中国共产党这艘巨轮,中华民族走向了光明;一九三四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切中了农业古国和大国 的要害;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 的经济资源”。

  以此看来,如水往高处流,水利越来越重要,水利人越来越有作为。于是,我婉言谢绝,推荐了一位朋友去拿那一万元的月薪。一年后,我推荐的这位朋 友也招聘编辑,月薪1万5千元。我为朋友高兴,更为自己欢欣。机遇,终于来到我的面前,就是写作这部报告文学《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我可 以自豪地说,时代选择了我。

  我是十分幸运的!

  我能够写作这部作品,有三点启示:

  执著与积累——

  我自豪,机遇的大门,永远为有准备的人敞开。30年,我一直执著于文学创作。其中,2002年,毅然辞去河北易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之“小官”, 漂泊到北京打工,混迹于“文字”行列。北京10年,文学伴我走过春夏秋冬,一起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一起承受孤寂、苦闷、冷落,一起享受欣喜、快乐和收获。 北京10年,做记者之便,在水利系统如鱼得水,积累了较多的写作素材。

  感恩和感谢——

  从陈雷部长、鄂竟平主任、蒋旭光副主任及郭晓勇副局长、王树山厅长,到基层领导;从水利专家到无数普通职工;从移民干部到移民群众,都给了我巨 大支持和关怀。波澜壮阔的水利事业,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是最为丰富的文学“金矿”,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真诚感谢党和人民的信赖!

  责任与使命——

  面对时代的选择,坚持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为人民奉献思想内涵丰富、艺术品质上乘的精神食粮,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南水北调工 程实施进程中,能够留下一起前进的足迹,我甚感欣慰和自豪。我将倾心奏响时代乐章,以昂扬的精神、奔放的激情,吸引、感染亿万人民,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 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南水北调大移民不仅是一部浩瀚壮美的水利史诗,而且是一种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我将站在新的起点,不负使命,再创新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