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更好的视觉化呈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6日13:15 来源:文艺报 颜 慧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总量不断上升,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更好地推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传播什么、如何有效传播,都是摆在文化艺术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在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世界文化格局与中国文化机遇”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们就中国文化的视觉化呈现,尤其是中国电影在这方面的走向和面对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傅红星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在迎来数字化时代的同时,全球也进入了影像化时代。虽然它替代不了语言文字的交流,但是人们对影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使得中国文化走出去在视觉化呈现上成为可能。前段时间美国电影学教授麦茨来中国演讲,谈到如果中国在未来20年内能拍出6部像卓别林一样受全世界人民喜爱的喜剧片,中国的形象、中国的电影就能走出去了。但如何走出去,问题非常多。傅红星认为对策是先融入这个体系,因为世界电影实际上走了几条路:或以艺术电影为先导,或以教育受众为目标,再有就是以工业化体系支撑的商业电影之路。经过100多年电影历史的洗礼,最终后者成为主流。这个商品包含了艺术电影的营养、意识形态的教化,像一个面包一样色香味俱全并按照商品规律销售。中国文化要借助电影这样一个载体走向世界,需要先融入世界电影体系,然后逐步地升级换代。从1.0到2.0到3.0,合拍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以“第三极”的概念来应对这一问题。黄会林认为,电影或者电影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和表征,同样也呈现出与当今世界文化格局相适应的分野。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禀赋着华夏文明数千年之辉煌又阅尽百年沧桑而充沛着现代变革活力的中国电影文化,恰恰可以构成与欧洲电影文化、美国电影文化并肩而立的“第三极”电影文化。“第三极”电影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代表中国几千年来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首先是将尊重和维护人的价值与尊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这也正是中国电影的魅力之所在——以人为贵,凸显人的尊严,表现对人的尊重。中国的电影创作应该发轫于中国文化当中“以人为贵”的传统,透过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来反映历史或现实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从而与世界展开对话。黄会林认为,坚守民族文化本性,是“第三极”电影文化的根本所在,但“第三极”电影文化并不排斥外来电影文化,只有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外来电影文化,才能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真正植根民族文化传统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电影文化,这种电影文化反过来会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台湾实践大学传媒传达设计系教授李天铎从电影整体运营的角度指出,谈中国视觉文化、中国电影走出去,首先要想到拿与中国大陆文化同根的港台地区来检验,如果作品在港台都不卖座,就不能妄言传播到美洲、欧洲乃至全世界。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电影在全球文化商品市场里如何定位,让全球消费者看什么。目前为止中国大陆70%的影片还是线性流动式的生产模式,即资金多是导演开始找,拍了以后交给发行,发行交给影院;中国香港是发行先期介入,在导演创作的时候发行就跟他同舟共济;国外许多地方则是以全方位格局的商业模式运作。李天铎认为,中国大陆在影音文化市场太过于强调文化的含义,其实文化含义对中国恰恰不是问题,重点是如何有效地将它传播出去,以什么样的形态面对全球市场。他说,曾看到一本杂志以冯小刚、张艺谋、姜文为封面,称中国电影市场“抢回来了”。但这些人是创作者、是文化作品的实际执行者,国外先进制作方是不会用这些人抢市场的,他们靠的是专业经营管理人员以及企划、发行运作、律师,同时搭配游戏音乐产业。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认为,谈到中国文化的视觉化呈现或中国电影走出去应该换一个视角,如果只在国门内看中国电影恐怕评价并不准确。他认为,最近10年中国银幕的呈现有两种格局,一种是浮躁,一种是沉静。有不少大片赢得很高的票房,可在海外反响平平,甚至观众不屑一顾;而有些被国内市场排斥的小成本作品却由于其人文厚度和深度,得到海外市场很好的反响和评价。这都是由于近10年来中国电影界整体的状态所致。中国电影当下状态是“三薄三厚”:厚了技术薄了艺术,厚了制作薄了创作,厚了市场薄了人文情怀。“三厚三薄”构成了今天的浮躁和沉静,中国电影到底选择哪一条路,决定了中国电影的命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完成有效融合,首先要审视我们自己在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在文化传播中首先要完成文化价值的重建,这是前提。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我们目前是一个文化大国,但我们不是一个文化的强国。由规模之大到达效应之强,这中间要经历一次自觉的整合。我们总在说中国文化要提升国际话语权,要在国际上形成有效影响力,但更应该想一想我们传播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是什么,中国文化现在在世界上的普适应用价值是什么?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来讲,它接受的最大障碍和沟通之后的最大帮助又是什么?中国文化的传播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它一定要落实在价值应用上。如果不能深刻洞悉和了解其他文化的质地,一相情愿地传播我们的文化是不可能的。传播是双向的,我们一定是在交互之中承认差异,先完成比较而后才是沟通,沟通以后中西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生成化合反应。

  上海唯众影视传播公司总裁杨晖认为,关于中国文化的视觉化呈现,毫无疑问影视节目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载体。其实,要看一个国家国民的素养和它的文化态度,只要看看它的屏幕就可以了,不管是电影银幕、电视荧屏还是更小的电脑屏幕,今天的文化正在以视觉的呈现跟大家作交流。可是很遗憾,在影视作品这样一个领域当中,中国更多的是挤进来而不是走出去。想呈现什么?无非是题材的创新。呈现一方面是形态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平台输出的创新。我们现在不能把一个视频产品看成单一的影视产品,而应该将其看成一个全媒体产品——电视平台、互联网、移动终端、app等。由此可见,除了原创的魅力外,传播方式的创新也特别重要,因为现在没有任何阻隔,互联网世界已经是个全球化的概念。惟此,我们的传播力量才更加强大、更加有价值,这方面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当下无论专业媒体还是公众都在鼓励原创,鼓励更多的有自己原创style的视觉呈现,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文化推得更广、更加有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