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百年风云录,数代英才谱”——“肖君和《龙须山》研讨会”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4日11:28 来源:中国文学网 陈定家、张秋洪

  2012年12月11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长江文艺出版社、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联合主办的“肖君和《龙须山》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召开。高建平、张炯、白烨、金惠敏、葛志强、郑永晓、路文彬、范玉刚、谭五昌、马季、周玉宁、丁国旗、肖君和等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文艺报》、《纳税人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编辑记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陈定家主持。下面将研讨会部分专家学者发言录音材料摘要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一、《龙须山》: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

  有人问我,在莫言小说中最喜欢哪一部,我的回答是《生死疲劳》。莫言的《生死疲劳》,把一段厚重的历史浓缩在一本书中,这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写法。肖君和的《龙须山》也是这样,用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来表现一个民族、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以小见大,展现了小说的史诗性魅力。小说所表现的这段历史,恰好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纪,我们从一个处处挨打、担忧是不是会被开除球籍的贫穷落后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国,这样一段历史,值得大书特书。长江文艺出版社能够在原创作品遭遇市场困境的时候,在文学几乎要被大多数人遗忘的情况,出版这样一部煌煌巨著,四大卷,220万字,这是对文学事业的有力扶持。作为职业的文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向作者和出版社表示热烈的祝贺,表达真诚的敬意。

  吴双(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

  我代表出版社说几句吧。老实说,出版大部头的原创作品,对出版社来说,确实是一种两难选择。就像前些年出版《大江东去》一样,我们的确有压力,小说虽好,但投资大,经济压力大,《龙须山》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们认为,《龙须山》是一部中国农村百年变幻的雄奇史诗,是一轴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画卷。作品深沉的历史背景、宏大的叙事架构、在当代文学史上罕见的中心主人公、形象丰满而形态各异的人物群落,以及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生动朴素的语言笔法,都决定了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作品横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详细记录了一个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几天我们重新解读辛亥革命以来的复杂历史,重温那段沉埋在时间深处的历史细节,对我们理解百年社会变迁和衡估当代文化现状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天,这部书能够得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和北京的朋友们的重视,开这样一个高规格的研讨会,这既是对作品的一种检验,同时也使对出版工作者的一种鞭策。

  张

  炯(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龙须山》四卷是萧君和先生的新作,长达220万言,可谓一部煌煌巨著。小说描写了江西庐陵龙须山两个家族的百年史,描写了龙、须两家几代人经历辛亥革命后历史风云的变幻,在百年中国的曲折中,追随革命,参加革命,遭遇种种磨难,艰难奋斗,终于迎来改革开放后大好岁月。小说所写的故事错综复杂,情节波澜起伏,所写人物多达几十个,有种田人,普通妇女,乡村知识分子,前清官宦,商人,将军,大学教授,甚至还写到红军将领和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嘴脸的各种小人物。小说所展现的赣中城乡及武汉等大城市的不同时代的景物和风土人情,也富于地方的色彩。长江文艺出版社致作者的信中说:“这是一部中国农村百年变幻的雄奇史诗,是一轴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作品深沉的历史背景、宏大的叙事架构、在当代文学史上罕见的中心主人公、形象丰满而形态各异的人物群落,以及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生动朴素的语言笔法,都决定了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我完全同意这样的评价。

  在我国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家族小说是重要的门类。古典名著《红楼梦》就是一部家族小说。它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贾氏家族兴极而衰、乃至败亡的历史。近年,像王旭峰的《茶人》三部曲、周大新的《》三部曲也都是相当成功的家族小说。不过它们描写的却是或以茶、或以丝为业的商人世家。《龙须山》的格局则开阔得多,它不但写了荣禄大夫须玉成的家族,还写了卷入辛亥革命的龙亢然的家族,通过两大家族的联姻和亲朋关系,写了龙腾庄和须扬村的许多人,并继以北伐后国共分裂,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成立工农红军和赤卫队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写了龙亢然及其女儿龙明惠等先后加入共产党和红军,英勇战斗,积极工作,虽被敌人抓捕,也不屈不挠,忠于革命。小说还写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各种运动,举凡“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等无不皆写到,通过书中龙、须两家后代及各种人物的不同命运,把百年中国的历史贯串起来,从而形成一部人物众多,故事曲折,内涵丰富,气势磅薄的历史画卷。在历史概括的深度和广阔方面,很像陈忠实的《白鹿原》。即使艺术表现还没有达到《白鹿原》的张力,而一部小说写了百年,历时十二载,《龙须山》又或过之。小说所表达和赞颂的我们民族“自强向上”精神,“忠信厚道”美德,足可为后人所珍鉴,具有重要的正面价值。这不能不是作者独到的贡献。为了写好这部小说,作者做了许多采访和调查,阅读了大量历史资料。其用功至堪令人钦佩!

  我认识萧君和先生已多年,当年他赠我一本新著《文学引论》,该书以中国传统文论范畴“意象”为中心,建构一部很有特色的文学理论著作,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没有想到,他还是一位小说家。在多年不见后,忽然承赠《龙须山》这部巨作,实在叫我惊喜!这无疑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作品,作者把自己和自己的许多亲友都写进小说,包括历史细节的纪实性的真实,都使读者读来富于现场感!如果说,作品还有不足之处,恐怕也在受作者自己所收集的材料之累,缺乏足够的剪裁、删舍和提炼,缺乏更多来自艺术灵性的虚构,而泥于史实,这就显得未能表现人物突出性格的情节过多,费在大小事件介绍的笔墨过多,而着力写人物的思想性格方面的笔墨却嫌不足。从而多少影响到全书的感人艺术魅力!因为小说毕竟与回忆录不同。它必须引人入胜,令人惊心动魄,深具震撼读者灵魂的艺术力量。当然,对于一部巨构,这些不足也许属于瑕不掩瑜。我热烈祝贺它的出版,祝贺萧君和先生多年努力的成果得以问世!并对他的赠书表达深切的感谢!

  二、学者小说:近年长篇创作的重大收获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年鉴》副主编)

  近年来学者小说已成为文坛上的一道风景,譬如说,在座的路文彬、社科院外文所的所长陈众议、二外的廖四平等学者都写过小说。肖君和作为一个文艺学、美学界的知名学者,为了这部小说,埋头写作八年多时间,从积累和酝酿看,应该说是几十年,这种精神令人感佩。《龙须山》纵向上看,时间跨度大,横向上可以说包罗万象,譬如说,家庭、家族、革命史、红军史……几乎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作者将众多线索交织在一起,杂而不乱。一开始,我看到介绍时,了解到这部书写了很多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我就担心这些重大题材很可能使小说疙里疙瘩,弄得有时候像虚构、有时候像纪实,有时候像史料,但读了一些章节后,我觉得作者处理得很漂亮,自然、流畅,此外,作者在表现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的同时,特别注重这样一个主题——人的解放。我们看到,很多小说在反思残酷的政治斗争对人性的伤害,但我觉得老肖在政治反思之外,主要是从人的解放角度来反思历史,这一视角,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其他作品所不具备的人性深度或者说人文厚度。当然,由于作者长期埋头创作自己的小说,对小说的市场取向和阅读对象定位等问题在这些年的变化似乎了解不够,近年来,不少学者对长篇越写越长的趋向表示忧虑,我觉得这种忧虑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我觉得,一部作品要说什么和怎么说,其实不在篇幅上,譬如说《白鹿原》只有40万字,它也是一部百年史诗。当然,《龙须山》作为长篇巨制,这是由作者对作品基本框架的设想决定的,我们只要看看四卷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栉风——沐雨——遇火——向荣”,这四大板块,决定作者不可能写三部或两部,而只能是现在这样一种面貌。

  我每年都要写一篇年度长篇小说的综合报告,今年上半年,我感觉年度力作不多,与以往相比,似乎有走低趋势,但是下半年出现了《龙须山》等几部有分量的长篇,改变了我对长篇创作现状的基本看法,我觉得《龙须山》是本年度的一部史诗性的巨著,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

  金惠敏(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差异》主编)

  肖君和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是著名文艺理论家,是文艺学方法论思潮的主将,他悲怆的人生经历使他对文学艺术具有深刻独到的理解。他的这部洋洋220万字的作品,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史诗,史诗这个定义应该是相当准确的。从理论上讲,史诗有两种,一种讲述民族起源与发展的史诗,如《荷马史诗》等,一种是官方建构历史的史诗,如屋大维授意维吉尔创作的《埃涅阿斯纪》。我读《龙须山》在惊喜和钦佩之余,也有感到不满足的地方。譬如说,作者用自身的人生经历和小说创作去印证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正确性,从其实际创作情况看,对于肖君和这样的“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应该既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同时还要有超越现实生活的地方,所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小说,它理所当然要超越政治认识,正如托尔斯泰的小说一样,它既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同时还有超越生活的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就这一点而言,老肖在史诗的认识框架上似乎还缺少“小说大于政治”的气魄。

  郑永晓(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所数字信息室主任)

  我和《龙须山》很有缘分,肖老师的这部小说中的许多章节,实际上是在我们“中国文学网”上首发的。我们注意到,肖老师这样的长篇巨制,具有较高的点击率,这让人们感到很欣慰。刚才有的专家在谈论《龙须山》的历史意义和史诗品格问题,我觉得很受启发,想接着谈点看法。就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而言,一般认为中国的史诗不够发达,但历代文学家大都具有深厚的历史修养和浓厚的历史兴味,譬如说,杜甫的诗歌就在很多方面比新旧唐书更具体、更深刻。同样,我注意到,肖先生的小说,在很多地方比我们从历史书上看到的情景要生动得多、鲜活得多。这部作品不仅是虚构的小说,有很多地方具有自传性因素,这使小说的真实性具有了更深厚的现实根基。我的另一点感想是,中国诗学,历来有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的分别,譬如唐诗和宋诗,就有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的差异,唐诗多感性色彩,宋诗重理性反思,肖老师是文论家,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哲理的思考和人生的思考,这些思考值得称道,它们使作品在思想和历史层面显得更为厚重,更为广博!

  三、民族史诗:向革命史小说表达敬意

  路文彬(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著名作家)

  肖老师的这部小说,我倾向于把它看作是向中国革命史小说表达敬意的作品。我在看他的小说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是《红旗谱》、《创业史》等史诗性小说的场景,它们在题材、主题和价值取向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但是,《龙须山》无疑丰富了十七年小说写作的内容,弥补了当代革命历史小说的某些不足。肖老师的部书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史,也是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史,他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在这个历史意识和民族意识日渐淡薄的时代,这一点尤为可贵。我注意到,小说写到知青的命运时,有不少更为接近历史真实的人物描写。譬如小说中的女知青刘雪琴在遭到侮辱之后,她没有像《生活的路》中娟娟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没有像叶瑛那样精神崩溃,而是从屈辱中站起来,忍受苦难,勇敢地面对生活,并最后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中医,这种人物的塑造,克服了过去众多作品中的一个最常见的弊病,即小说中致命的绝望。我觉得中国现代小说最大的缺憾是没有希望,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品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的话那就是“绝望”!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巴金如此,老舍也是如此。鲁迅也不例外,他笔下的祥林嫂,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绝望地死去,譬如我们的兄弟阿Q,我们也只能怀着复杂的感情看着他死去。我们的文学作品如果不给人以希望,如果不承担拯救的责任的话,那么文学到底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这也是我对传统文学的价值一直抱怀疑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并不是说绝望不可以写,但是,当所有的小说都这么写的话,问题就很严重了。在这个意义上讲,肖先生的作品包含着自我拯救的特点,这可以说是小说的一个亮点。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是,小说中对性爱的描写恰到好处,我依然可以把它看成是对十七年革命小说的一种完善。我们知道,爱情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身体的出现,十七年小说中身体的缺席是一个重要的缺陷,那些革命者的身体是没有感觉的,性爱和人性都是严肃批判的对象。肖先生在作品中谈到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们知道,恩格斯描述的普罗旺斯美妙的骑士之爱,实际上是通奸,也正是在通奸中身体的接触,导致了爱情火花的绽放。小说中性爱的描写与传统的革命小说相比,具有时代的超越性。

  小说在有的地方过分倚仗或过分拘泥于现实中实有的事情,我们知道,事实并不等于真实,真实应该高于现实。书中有些血淋淋的场面太过现实,须厚道与明惠、翠花的关系也太过局限于现实,但这种太过接近现实的人物与场景,实际上恰恰违反了艺术真实原则。

  范玉刚(中央党校教授,著名文化时评家)

  这几天我在读肖先生小说的时候,多次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所感动,今天有重新读了第四卷中的部分章节,依然有不少地方让我深受感动。面对这样一部煌煌大著,我首先要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意。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肖先生十年磨一剑,精心构思、潜心写作,创作了这样一部纪念碑式的巨著,这种精神令人感佩。这部小说,以家族史表现民族史,以个人命运展现国家的命运,使中国南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方方面面优秀的东西在小说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这既体现了史诗的文化价值,也完全符合十八大强调弘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在这一点上,反映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龙须山》,无愧于“民族史诗”的光荣称号。此外,这部恢弘巨著中,对一系列人物的塑造,包括人物性格和行动方面的创造性描写,都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正面价值观念的坚守,譬如对人的尊重,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对正直善良品格的肯定等,价值取向的正确选择,是《龙须山》在文化意义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们注意到,这些年长篇小说的数量节节攀升,但小说的影响似乎越来越小,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情况都是这样。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小说价值诉求不够清晰有关。我认为肖先生的小说在价值诉求上是积极向上的,是健康明朗的,他与当下流行的灰色格调有明显的区别,在这一点上,我同样应该向作者表示认同和敬意。当然,一部鸿篇巨制,总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缺憾,我觉得作品在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拘泥于生活经验的缺憾,在如何保持审美张力和艺术张力的问题上,在如何将写作素材上升到艺术呈现的问题上,大部头的作品一向难以做到尽善尽美,《龙须山》当然也不能例外。总之,我在这部史诗性巨著中见识了肖先生非凡的耐力和耐心,见识了肖先生的广博多闻,他的小说给了我很多惊喜,当然也有一些缺憾。

  四、中华复兴:文化人的时代使命意识

  谭五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师大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读肖君和先生的《龙须山》,我感到非常亲切,因为我也是江西人,书中的情景和人物让我这位老乡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大家对肖先生这部史诗性的著作的精彩之处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分析,他的家国意识,他的人文情怀,他的道义担当,他驾驭大题材的超凡能力等等,我都很赞同,这里我作为一个肖先生的后辈同乡,就我对小说中有待商榷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是小说与历史的关系问题。自新文学以来,中国作家一直极为重视小说的历史维度,认为小说的使命主要是反映历史,如果作品没有反映历史,似乎就毫无价值。其实这个认识是值得怀疑的,肖先生坚持了小说反映历史的写法,这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好,事实上他的成功之处正在于此,但我觉得,《龙须山》作为小说,作为语言的艺术,其局限似乎也在于此。

  我感觉这部小说,自始至终,具有昂扬的激情,作者把小说讲故事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直让我产生这样一种印象,作者叙事故事的热情超过了艺术创作的热情。我觉得小说在表现百年革命史的过程中,这种厚重的史诗内容还包含着许多有待开掘的地方,如果有机会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话,我建议作者可以找一个更好的切入点,有了独辟蹊径的新视角,或许同样的故事和人物能够表现出更为动人的艺术魅力。我觉得阿来的《尘埃落定》选择一个傻子视角看世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种陌生化手法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我觉得肖先生的小说在如何处理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答案和思念的思考。我们一向认为,否具有诗意追求和诗性品质,是衡量一部小说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讲,《龙须山》在语言锤炼和诗意营造方面,似乎更接近历史的庄严和哲学的严谨,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说的诗意灵动性。

  另外,我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这是我读莫言小说收到的启发,看到火红的高粱成了莫言家乡的一道风景,我希望肖先生的作品在为了改编为影视作品时,我们家乡的红花草、紫云英或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也将成为闻名遐迩的一道风景。

  最后,我想说的是,肖先生具有高远的文学抱负或者说精神抱负,从他一再强调中华民族的复兴等言论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他的这种文化人的时代使命感,令人感动,令人敬佩。特别是在文化价值观甚为混乱的今天,这种使命意识,尤为可贵。

  马季(中国作家协会著名评论家,网络文学研究专家)

  当代作家似乎都有一个宏大的叙事梦想,但像肖君和先生这样实现这个梦想的人也不在少数。关于宏大叙事的优劣得失问题,过去已经有不少讨论了,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在不同场合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我们知道,宏大叙事要求作家知识面广,要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与素养,而这一点是很多作家所不具备的,不少宏大叙事的作品之所以不成功,可能就是知识贮备不够用。这当然还只是作者方面的原因,就读者而言,现在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文化快餐化、阅读碎片化,使得百科全书的作品不易被读者接受。读者知识随即地挑选适合其阅读趣味的部分来阅读,因此,作者不少作者,在建构宏大叙事的史诗性作品时,会在结构等方面采取一些应对策略,譬如阿来的《空山》百万字的大部头,分五卷出版,每卷20来万字,采用“莲花瓣”结构,拆开可独立成篇,合起来则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市场易于消化,读者能够接受,再譬如说格非的“人面桃花”系列,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三部曲,作者采用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各篇之间也一样可分可合。

  《龙须山》采用的是传统的史诗结构,历史框架固定了叙事模式,故事结构受历史线索的限制。这种写作当然还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肖先生的作品就是一个生动的证明。但这种叙事模式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譬如说,小说中部分人物命运的多样性和性格发展的鲜活性,在宏大叙事作品中,往往会受到历史逻辑的牵制,人物的个性特征往往会消融到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如果作品在规模上压缩为一到两卷的话,可以考虑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主线,通过人物命运反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不是相反。

  我觉得肖先生的作品在处理故事结构和历史线索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新的史诗性样品,作品中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东西。我相信,作品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露出来。

  五、从“家族史诗、“民族史诗”到“心灵史诗”

  丁国旗(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马列文论学会副秘书长)

  肖老师是文论和美学家的著名专家,他将自己研究了几十年的文学理论应用到文学创作之中,一出手就拿出了洋洋220多万字的大部头著作,这是在令人惊叹。读了小说之后,我有很多感受和心得,这里就三个问题简要谈点看法。第一是文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第二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第三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

  第一,从文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看,小说体现出了作者对家族、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具有自觉的人文担当,在小说精神寄托和文化追求等方面,坚持了传统价值观。这一点是小说的一大亮点。

  第二,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而言,我想到了莫言最近说的一句话:“文学大于政治,超越于政治”。小说的成功之处和其局限性,在这一点上都有突出的表现。作品有强烈的倾向性,真实具体地展现了近百年中国人的社会政治生活场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认识功能和文化建构价值。但于此同时,由于小说的某些故事,太切近于政治,太接近历史事实,这也就有可能使小说的文学超越性受到影响。

  第三,关于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家族的历史与民族的历史、历史事实与故事叙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线索和矛盾激烈碰撞,彼此纠结,相互呼应,这些复杂关系的处理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内涵,使小说的史诗性特征更为突出。但这种头绪复杂、线索纷繁的历史大场景写作,在题材和主题上如何突出小说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张力,这显然是对作者驾驭宏大历史题材能力的一种考验。由此我联想到刘震云的《重温一九四二》,现在正在北京各大影院公映,正火着呢。1942年河南一千万灾民流离失所,300饿死荒野,刘震云在写作之初,也和肖先生一样,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和查访,但作品交到冯小刚那里,冯导认为,题材固然震撼人心,但电影和小说一样,必须靠鲜活的人物说话,我们不能只有历史文献,只有调查数据,艺术作品需要活生生的人物和打动人的细节。文论家肖君和先生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我相信,在这个问题上,他肯定也有纠结的地方。

  我觉得肖先生的小说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我们所熟悉的,小说再现的一桩桩一件件历史事实,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我们的阅读期待是让我们感到新颖的东西,让我们感到与老生常谈不一样的东西,但小说在陌生化艺术处理方面既有收获,也还留有进一步发挥的余地。

  总的说来,我完全同意各位专家对小说意义的肯定,我相信还有更多更深刻的东西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认识。

  陈定家(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肖君和先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出生在江西农村,幸运地考上了广州的大学,因走白专道路,不幸被学校除名。他好不容易再次考上贵州大学,却因为敢说真话,竟然被再次开除。“文革”期间,还是因为政治原因惨遭迫害,被判刑15年。1979年平反后,肖先生在监狱中度过了12年零两个月的“囚徒岁月”。用肖君和自己的话说,中国的大帽子他差不多占齐了,平反的单子就有好几张。他出狱后不久,便由一个资料员和普通教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教授,真可谓是“旱地拔葱”,“一破到顶”。尽管肖先生在监狱中苦熬了12年多,1988年被破格升职时,他竟然是整个贵州省最年轻的教授、最年轻的研究员。

  作为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先后担任了一些重要职务,譬如说,贵州大学社科研究所所长,贵州省高校美学学会会长,广东佛山大学社科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作为一个辛勤耕耘的著作者,他先后出版了30多部著作,他的学术成果,获得过许许多多的奖项,譬如:全国首届青年优秀图书奖、广东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黑龙江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等。

  肖先生的传奇经历,在不少报刊杂志上都有生动的记载,例如,《时代人物周刊》就发表过介绍肖君和的文章——《“社会政治文明”首倡者和他的“社会政治不文明”际遇》,文章指出,肖君和是中国首位涉足“政治文明”研究者,在他的文章发表十六年后,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正式提出“政治文明”概念,十六大期间,这一概念被写入党章。在《贵州名人纪实》丛书(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中,《从“狂徒”、“囚犯”到学术奇才——肖君和的悲喜人生》的作者黄万机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肖君和终于步入人生的康庄大道,在学术领域,一步踏出一朵莲花,一朵比一朵鲜艳夺目,令人惊羡。学术界前辈称他是“奇才”。而这位“奇才”的六十年间,却历尽人世的悲酸凄苦和喜悦甜蜜,很有传奇色彩。肖君和虽屡遭磨难,却毫不畏缩,再大的压力也绝不屈服,奋然抗争。这一性格特质,令人联想到元代戏剧大师关汉卿散曲《不伏老》中的铜豌豆,命运虽给他带来了多重磨难和牢狱之灾,却使他在学术研究中不畏权威,勇于创新,成就了一番“响当当”的事业。

  肖君和的传奇经历,固然令人感动、令人感慨、令人感奋,但更让我感到震撼的还不是他的坎坷人生,而是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怀疑一切的思想品格。他因被学校开除,也因此含冤入狱,也同样因此赢得了学术奇才的美誉。除了已被证明得时代风气之先的“政治文明”等概念外,他还有许多大胆的想法,正在接受时代发展的检验,譬如,十多年前,他就对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表示过深切的忧虑,他认为“经济文化建设为中心”才是当代中国开辟新纪元的中心课题。

  昨天我在杜书瀛先生的新书中读到了他谈论肖君和学术思想的论述,杜书瀛先生说,肖君和运用系统论方法从 “人对艺术的需要”这一“艺术的缘起”出发,依次考察构成艺术系统的十个层次,颇富启示。杜先生这里所说的是肖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术贡献之一,那个时候,我还在一个偏远的乡村教书,从那时起,肖君和的学术思想就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多年以来,我一直想好好研究研究肖君和先生,事实上,我已经写了好几篇与肖先生相关的文章。我也参加过一些肖君和学术思想研讨会,譬如2006年那次“肖君和人口文艺学思想研讨会”,那是一次开得相当成功的会议,肖君和的一系列“想人之未想”的创造性学说,在会上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惊叹与赞扬。我记得姚朝文先生的著作《思想创新之光——肖君和学术思想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就是一本以肖先生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姚朝文说,萧君和“是个雷打不动的人,数十年如一日地构筑着他那惊人庞大的思想文化体系。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文艺学、美学、哲学、思维科学、文化学、历史学、中华学、经济学乃至《红楼梦》研究这十大领域硕果累累。”读了姚朝文的著作后,我当即就写了一篇小文章:《了不起的肖君和》。我觉得,肖君和的这些成果,既是他历尽苦难,笑看炼狱生涯的应有报偿,也是他直面人生,疗治心灵巨创的必然收获。

  在一个文学消亡之声不绝于耳的时代,一位年近七旬的退休教授,居然作者创作出一部220万字的长篇小说,这件事本身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迫使我们不得不打破“就文学谈文学”的思维定势,跳出惯常的文论与批评的学科界限,从非文学的视角,譬如说从社会历史的视角来阅读《龙须山》、研究《龙须山》。在我看来,肖君和出于春蚕吐丝的必要创作了《龙须山》,与其说他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还不如说是在回顾历史、反思历史,同时也是在以他自己擅长的方式,建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倾向于认为,肖君和的《龙须山》,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诗,而且也是一部民族史诗,更可以说是一部心灵史诗。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现实主义描绘,呈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的审察、对生活的体悟、对历史的反思、对时代的评判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文学意义,尽管我们暂时还无法准确估量,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和批评家对《龙须山》的认识会逐渐加深,可以设想,如果《龙须山》的影视改编计划能够顺利实现的话,这部作品的方方面面的意义,必将得到广大读者和学术界应有的关注。

  我们说《龙须山》是一部“家族史诗”,是一部“民族史诗”,同时也是“心灵史诗”,其主要依据是历史、作者和作品,这一结论是依据笔者与肖君和先生多年的交往与对话,以及对作品的整个创作历程的关注和了解,加之对作品初稿、二稿和定稿的研读所得出的结论。

  (陈定家、张秋洪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未经专家审阅,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

  本书是中华民族从1911年以来的百年历程的形象展现

  本书在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用地主做长篇小说的主人公

  本书是作者历尽坎坷磨难的传奇人生的心灵折射

  本书是另类的力图得到不同读者认同的主旋律作品

  《龙须山》简介

  我是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6月入会,会员证号2399)。从1998年到现在,我用12年时间写了一部四卷本的长篇小说稿《龙须山》(约有140万字)。为寻求出版,现简介如次。

  (一)内容说明。江西西部龙须山区的须道厚是一个不愿当地主,却又当了多年地主的人。本书描写从1911年到现在的百年时间里,须道厚及其亲友肖为民、龙亢然、龙明惠、李之盛、李保苏、龙芒种、须知仁等人的坎坷经历、生活境遇。这些描写构成了一个画面广阔、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现实主义长幅画卷。通过这一长幅画卷,读者可以看到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的诸多历史事件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反映,感受到社会历史跳动的脉搏,认识到我们古老的土地和民族怎么经过栉风沐雨,烈火考验而走上新生,走向繁荣兴旺。因此,可以说,本书是一部描写我国南方百年变迁的史诗式作品。

  (二)人物介绍。1、须道厚:前清荣禄大夫须玉成的孙子;爷爷和父亲双亡后,他秉承爷爷“自强向上”、“忠信厚道”的遗教,到汉口先当学徒,后当职员;在汉口他曾参加大革命,成为中共党员,后因故脱党。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逃难回乡;由于找不到工作,便成为地主。其间他参加过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因接收大员申包奇等阻挡,他未能回公司复职。解放初,他当过支前委员会主任,可不久又在土改中被划为地主。划为地主后他努力改造,得到领导好评,可在文革中又受尽造反派加给的苦难。1979年初,按中央文件摘去地主帽子后,他逐步过上了舒心日子,并为家乡建设做了不少好事。最后,他以94岁的高龄,满意辞世。2、肖为民:长工儿子,须道厚的好朋友;他青年时代和父亲一起参加革命,当过代县长的通讯员、红军战士、新四军干部。皖南事变后,他因伤残返乡,但继续跟敌人斗争。解放后,他当过乡、合作社、公社领导。在1960年年初的饥荒中,他因带领群众为生存抗争而入狱。在文革中,他又被坏人诬陷而再次入狱。1978年平反后,他以老迈之身为家乡建设出了不少力。3、龙亢然:须道厚的岳父,1911年到南京优级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读书,见过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受到其影响。1925年在共产党人甄嵩的教育下,他献身革命,开始办农民夜校。1926年,他当了县教育局长、代县长。1928年,他参加观田暴动,领导须扬暴动,身陷国民党监狱。被红军救出后,他出任苏区文教部长。红军长征后,他二次入狱。1937年国共合作后,他被邺建新、程宏义救出,遂在家乡当老师,行医,并继续支持革命。解放后,他被人打成“地主、恶霸”,在等待复查平反中含恨去世。4、龙明惠:须道厚的妻子,他受父亲影响参加革命,大革命时期曾接待过国母、廖夫人,土地革命时期当过苏区巡视员、红军学校教员。因误信丈夫牺牲,她与红军学校政委甄确辉相爱,并成为他的情人。甄确辉在“肃清AB团”中被错杀后,她一直不知情而终身怀念他。到武汉后,她与丈夫复合,并当小学老师。抗战时期,她参加过抗日斗争。解放后,她和丈夫一起成为地主,亦努力改造自己。文革中,她被坏人迫害而自尽。5、李之盛:须道厚的表弟,大企业家李耿人的次子;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他受父指派,护母逃难回乡。母亲在家乡被日机炸死后,他投笔从戎,为母报仇。多次立战功后,他成为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军官。1949年年底,他随军从云南逃入缅甸,后撤到台湾。到台湾后,他退出军队,求学读书,成为大学教授兼商人。1989年起,他积极回乡投资,支持家乡建设事业。6、李保苏:龙亢然的学生、革命烈士李大海的儿子,须道厚的朋友;解放前夕他就参加革命,解放后一直当基层领导(合作社、大队、行政村的支书);在越来越“左”的年代,他却不受“左”的影响而公正、客观地对待地主须道厚、龙明惠;文革中他被造反派罢官,后又复职。改革开放初期,他先反对,后又坚决支持包产到户。7、龙芒种:龙亢然的外孙,为“传香火”,又被收为龙亢然的孙子;他的眼睛天生睁不大,视力差;与视力差有关,他在反右时,受人诬陷,被定为有右派言论的“猥亵幼女犯”,判刑劳改;刑满释放后又屡遭打击。尽管如此,他保持了善良、有正义感的品质,做了不少好事。“善有善报”,他有了平稳安定的晚年。8、须知仁:俗称“大伢”,须道厚的三儿;他幼年离家,在广州读书;文革中因书写针对江青和中央文革小组的大字报,被判重刑劳改;1979年年初平反释放后,他被安排到粤中大学教书,后成为教授和知名学者;他有正义感,退休后,继续关心和帮助家乡建设,并通过建纪念室等方式为外公申冤。

  除上述主要人物,《龙须山》还描写、塑造了李耿人、许炳生、肖宇赐、龙达成、韩永翔、李大海、甄确辉、邺建新、程宏义、龙木铁、龙三、龙明恕、肖汉民、肖继民、肖纪新、肖纪汉、须三太、罗春英、谢秋霞、李翠花、弘本法师、玄明法师、玄同师父、惠心师父、知云道人、知俚、智俚、二伢、三伢、正弟、龙新立、须知婧、须玉成、龙承德、刘雪琴、汪秋芬、曾竹英、郭秀丽、须东生、陈贵朋、李怀先、谢志良、洪长顺、龙承才、龙山勇、常家昌、常亚牛、龙天雄、黄成等诸多事迹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另外,《龙须山》写到了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即书中的“国母”)、何香凝(即书中的“廖夫人”)、陈毅(即书中的“程宏义”)、叶剑英(即书中的“邺建新”)、曾山(即书中的“甄崇”)等领袖人物。

  (三)特点特色。

  1、从1911年5月龙亢然、李耿人等越过龙须山,去须扬村给须玉成祝寿开始写,一直写到现在2010年,真正在时间上写了一百年。

  2、空间上以写龙须山区的龙腾庄、须扬村为主,同时,依据龙须山儿女的足迹所至,也写了吉安市(即书中的“庐陵城”)、吉安县(即书中的“泸水县”)、武汉、南京、广州、南昌、佛山、深圳等地。

  3、以“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文学理论,以及“我企图写出整个社会的历史”(巴尔扎克语)的文学理念观之,《龙须山》真正反映了我国南方的百年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具体言之,从故事情节展开的背景看问题,《龙须山》的第一卷《栉风》反映了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五卅”运动、收回英租界、北伐革命、“四一二”与“七一五”事变、土地革命开始后的农民暴动、“十万工农下吉安”、苏区生活、“肃清AB团”、红军长征后的南方斗争等。笫二卷《沐雨》反映了抗战和国共合作开始后的红军游击队的集中、新四军创建后的筹款、武汉人民的抗日宣传活动、沦陷区人民的逃难、皖南事变后的反共高潮、日寇的暴行、国共合作打击日寇、抗战胜利后的接收大员的无耻、中共地下党的活动、解放大军南下、人民群众的支前与剿匪、解放初的新气象、土地改革等。第三卷《遇火》反映了土改后的地主的接受改造、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及其后果、1955、56年各项事业的发展、反右运动、大跃进中的“放卫星”、大炼钢铁、公社化和军事化、大办公共食堂、六0年的饥荒与人民的反应、六二年后的生活好转、郭兴福教学方法用于民兵训练、四清运动、文革开始的“破四旧”、夺权及“造反派”专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邓小平复出、反击右倾翻案风与天安门广场事件、粉碎“四人帮”等。第四卷《向荣》反映了揭批“四人帮”、平反冤假错案、知青返城浪潮、地富分子摘帽、“抓纲治国、大干快上”形势下的继续学大寨、自发搞“包产到户”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种方法致富与盗墓黑风、一窝蜂办工业、打工潮兴起与农民工问题、农民建屋潮兴起、招聘领导干部、干部下海办企业、农村的现状等。作者追求的目标是: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读了《龙须山》后,就知道在这一百年里,中国人是怎么走过来的。在这里还要指出的是:中国百年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就像长江黄河的各个河段各个波浪一样都是紧紧相联,不可分开的,因此,《龙须山》的各个章节(共有112章),各个故事情节也是相应的环环相扣,紧紧相联,不曾分开的,就像一部超长的电视连续剧,或一卷超长的长幅画卷。

  4、本书主人公须道厚是一个不愿当地主,却又当了多年地主的人。“须道厚”形象的塑造,以及用他作本书的主人公,都是在我国长篇小说创作中沒有过的事。这件事情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可以借用《南方周末》评论员的下列话来揭示它的意义:“人的解放,正是改革之初的时代主题。单单是1979年1月《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就使千千万万普通人结朿了‘贱民’生涯,重获做人的尊严,重返社会公共生活。”(见《中国改革开放30年纪念特刊》的评论员文章《重新回到人,重新从人出发》,《南方周末》2008.12.11)甚至可以这样说,“须道厚”就是这“千千万万普通人”或曰“贱民”的形象反映。

  5、本书通过须玉成的遗教,以及以有形和无形的“鲤跃龙须”作为线索贯串全书,凸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向上”、“忠信厚道”的传统性格和美德。

  6、为凸现民族传统、地方色彩,本书不乏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方面的描写,如描写了龙须山一带的婚丧建房习俗,佛山的“行通济”传统。

  7、鉴于性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贾平凹《废都》中的性描写、陈忠实《白鹿原》中的性描写,并未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相反还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好评(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印行1993年版本的《白鹿原》,并特别注明之;《废都》的重新出版,只是把“口口口”变成“………”,就足以说明问题),因此,本书也像陈忠实那样“把性撕开来写”(见陈忠实的《关于<白鹿原>的答问》,载《陈忠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7页),而且,四卷中的每一卷都有两到三处大胆而健康的性描写。如第一卷有龙承才残害罗春英、须三太的性描写、甄确辉与龙明惠野合的性描写,笫二卷有孙长荣与谢秋霞、龙天雄与苏玉姬,以及日寇轮奸老妪、侮辱尼姑的性描写,第三卷、第四卷也有诸如此类的性描写。当然,这些性描写在程度上都沒有超过陈忠实在《白鹿原》中的性描写。

  8、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本书的主要人物形象都有原型,所写到的事情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决不会胡编乱造,例如,笫二卷笫十四章写到日寇轮奸几个老太婆后,又强迫她们裸体转圈圈,侮辱她们,此情节看似荒诞,其实是有文献记载的1945年7月底发生在江西吉安地区的真实事情。

  9、本书作者从14岁开始,身陷逆境二十多年,当过“新右派”、“反动学生”、“反革命犯”,包括“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刑满剝夺政治权利五年”(坐冤狱12年多),平反出狱,奋斗成功后,虽身在广东,仍为江西家乡的建设出力。由是,作者借用“自传体小说”的体裁,将自己的若干经历和心灵感受写入书中,成为本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初步效果。为看社会反应,我于2009年上半年把第一卷的前6章、后15章初稿,分别交给中国文学网、起点中文网发表,结果被二三十家网站转载,并给予好评。如“txt”说“《龙须山》是一部优秀的网络历史军事小说”;“小说网”说“《龙须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还说“如果您喜欢,请到各大书店或网店购买阅读”(见2009年的“百度”网页)。因此,有些读者还打电话来问:“怎么才能买到《龙须山》?”当我如实相告:“还未出版。”,他们又问:“什么时候才能出?”

  百年风云录,数代英才谱

  ——读萧君和的长篇小说《龙须山》

  张炯

  《龙须山》四卷是萧君和先生的新作,长达220万言,可谓一部煌煌巨著。小说描写了江西庐陵龙须山两个家族的百年史,描写了龙、须两家几代人经历辛亥革命后历史风云的变幻,在百年中国的曲折中,追随革命,参加革命,遭遇种种磨难,艰难奋斗,终于迎来改革开放后大好岁月。小说所写的故事错综复杂,情节波澜起伏,所写人物多达几十个,有种田人,普通妇女,乡村知识分子,前清官宦,商人,将军,大学教授,甚至还写到红军将领和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嘴脸的各种小人物。小说所展现的赣中城乡及武汉等大城市的不同时代的景物和风土人情,也富于地方的色彩。长江文艺出版社致作者的信中说:“这是一部中国农村百年变幻的雄奇史诗,是一轴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作品深沉的历史背景、宏大的叙事架构、在当代文学史上罕见的中心主人公、形象丰满而形态各异的人物群落,以及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生动朴素的语言笔法,都决定了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我完全同意这样的评价。

  在我国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家族小说是重要的门类。古典名著《红楼梦》就是一部家族小说。它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贾氏家族兴极而衰、乃至败亡的历史。近年,像王旭峰的《茶人》三部曲、周大新的《》三部曲也都是相当成功的家族小说。不过它们描写的却是或以茶、或以丝为业的商人世家。《龙须山》的格局则开阔得多,它不但写了荣禄大夫须玉成的家族,还写了卷入辛亥革命的龙亢然的家族,通过两大家族的联姻和亲朋关系,写了龙腾庄和须扬村的许多人,并继以北伐后国共分裂,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成立工农红军和赤卫队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写了龙亢然及其女儿龙明惠等先后加入共产党和红军,英勇战斗,积极工作,虽被敌人抓捕,也不屈不挠,忠于革命。小说还写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各种运动,举凡“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等无不皆写到,通过书中龙、须两家后代及各种人物的不同命运,把百年中国的历史贯串起来,从而形成一部人物众多,故事曲折,内涵丰富,气势磅薄的历史画卷。在历史概括的深度和广阔方面,很像陈忠实的《白鹿原》。即使艺术表现还没有达到《白鹿原》的张力,而一部小说写了百年,历时十二载,《龙须山》又或过之。小说所表达和赞颂的我们民族“自强向上”精神,“忠信厚道”美德,足可为后人所珍鉴,具有重要的正面价值。这不能不是作者独到的贡献。为了写好这部小说,作者做了许多采访和调查,阅读了大量历史资料。其用功至堪令人钦佩!

  我认识萧君和先生已多年,当年他赠我一本新著《文学引论》,该书以中国传统文论范畴“意象”为中心,建构一部很有特色的文学理论著作,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没有想到,他还是一位小说家。在多年不见后,忽然承赠《龙须山》这部巨作,实在叫我惊喜!这无疑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作品,作者把自己和自己的许多亲友都写进小说,包括历史细节的纪实性的真实,都使读者读来富于现场感!如果说,作品还有不足之处,恐怕也在受作者自己所收集的材料之累,缺乏足够的剪裁、删舍和提炼,缺乏更多来自艺术灵性的虚构,而泥于史实,这就显得未能表现人物突出性格的情节过多,费在大小事件介绍的笔墨过多,而着力写人物的思想性格方面的笔墨却嫌不足。从而多少影响到全书的感人艺术魅力!因为小说毕竟与回忆录不同。它必须引人入胜,令人惊心动魄,深具震撼读者灵魂的艺术力量。当然,对于一部巨构,这些不足也许属于瑕不掩瑜。我热烈祝贺它的出版,祝贺萧君和先生多年努力的成果得以问世!并对他的赠书表达深切的感谢!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一一《龙须山》创作的一些背景材料与思考

  肖君和

  我是教《文学原理》、《马列文论》的大学教师,也是学朮理论研究者,出版过30部学朮理论专著和文集(包括主编的6部)。为了圆童年时代就有的文学梦,也为了不辜负一少年女友对我的“成为文学家”的希望,我退休后潜心创作,写出了《龙须山》。现提供点创作《龙须山》的背景材料,供有兴趣者参考。

  ( 一 ) 怎么想到要反映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

  我在《幻想成真》(代后记)中说过,我之所以决定写部“反映中华民族百年历程”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首先是存在决定意识、材料决定思想的结果一一为了让采访得到的涉及百年风云的印象、材料都用上,我在2005年年初决定否定原来的写反映土地革命的《赣水苍茫》的想法,而写反映百年历程的《龙须山》。除此之外,还有五点要讲。

  第一是中华复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情结。我高中在广东华侨中学读。我们班的同学70%是华侨。华侨学生经常讲到中国人在国外受欺侮,希望祖国强大,民族复兴。久而久之,我也受到影响,形成民族振兴或复兴的情结。1990年代,我就是在这个情结促使下做学问的。我出版的专著《中华复兴的曙光》、《华魂论》(三卷)、《中华民族族体论》、《中华学》、《亮出中华文艺复兴的大旗》、《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华文艺复兴》,发表的论文《中华民族复兴与发展的重要保证》、《论中华学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艺复兴》等等就是那样“做学问”的的成果或痕迹。也正是在中华复兴、中华民族复兴情结的促使下,我想到用长篇小说形式来展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进程。以后,我就根据这个想法来确定《龙须山》的卷名:栉风一一沐雨一一遇火一一向荣。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后还要详谈。

  第二是历史情结。虽然我读的是中文系,教的是文艺理论,但我一直有历史情结(发表过一些历史学论文,主编并出版过《中华统一史》、《中华民族史》,当过省社科规划办的历史学科评委)。作为一种潜意识,这种历史情结促使我用文学手法反映我们民族的百年演进历史。

  第四是认识到用小说反映中华民族百年历程的重要意义。世纪之交,我国许多人士用不同的方式总结过去的百年,反思过去的百年。这种“总结”与“反思”有助于促进我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由是,我想到用小说形式来反映、总结和反思过去的百年,通过这种别样的反映、总结和反思给我们民族的复兴出点力。

  第五是把我对中华民族灵魂的研究成果,融入关于民族演进的创作中。我的一个学朮成果叫做《华魂论》(三卷,80万字,曾获首届中国青年优秀图书奖、省优秀图书一等奖)。该书顾名思义是探寻中华民族灵魂的。民族演进一定要有民族灵魂支撑。我应该把我关于中华民族灵魂的研究成果一一“自强向上”、“忠信厚道”等放到文学创作中去,使它们成为中华民族百年历程中的精神支撑。这也促使我用小说反映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具体表现为:让须玉成的遗言“自强向上”、“忠信厚道”,及其物质体现“鲤跃龙须”贯串全书(“自强向上”、“忠信厚道”是我在《华魂论》第一卷论述过的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通俗说法)。

  ( 二 ) 为反映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做了什么事情?

  1、深入生活。和我爱人一起,借筹备与修建和桂园之机,在家乡一一龙须山脚的田心村,陆续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居住和交往,我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他们亲切地叫我“大毛哥”、“老大”、“老三”、“三伯”、“三爷”,而我也从中熟悉了要反映的对象,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

  2、继续采访、考察和查找资料。所采访过的人士的名字,所考察过的地方名字,我在《幻想成真》中都记载过,这里就不赘言了。可以这样讲,《龙须山》所写到的大多数景点,包括现在已经沒有了旧汉正街、官田暴动遗址等都是我实地考察过的。为查找资料,我和我太太到过武汉、南昌、吉安、广州等地,在许多图书馆、档案馆、史志室查找,并将不少查找到的资料复印下来。

  3、调出我的有关记忆和生活体验。有关记忆主要是指童年记忆。例如,第二卷第372页龙明惠拿出她与程宏义、甄确辉的合影,而被大伢看见的事情,就是根据我的童年回忆写出来的。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张相片的样子。另外,关于“须韵园”(它的原型叫“鱼子园”)的景物,也是根据我的童年记忆写出来的。第四卷有很多我的生活经历、体验在里面,如与舶岗(原型是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的深圳市坣岗村)领导的友情、退休后做的一些事情,特别是建“知荣园”(原型是“和桂园”)就是我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不过,真实的“和桂园”的建成是我写好书,又过了一年之后的事情。奇怪的是2011年11月18日下午3时,“和桂园”落成、剪彩仪式马上要举行了,我太太突然接到出版社打来的电话,说“《龙须山》的出版最后通过了,新闻出版局那边通过了,他们说第三卷、第四卷写了好些敏感的事情,但格调是向上的”。我太太马上高兴地向在场的村民,以及镇、县领导们宣布。

  4、考虑到反映的对象一一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情况复杂,难得把握,所以,我选择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甚至是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反映它。选择了这种创作方法后,我特别注意三点。

  第一、注意真实,确实存在过的有依据的事情才写。例如,第二卷第十四章写到的几个老太婆被日本鬼子轮奸,继而戏弄、杀死的非常残暴的事情,就是《吉安文史资料》记载了的1945年7月29日发生在吉水县醪桥乡胜坑的真实事情。再如,第三卷第十一章写到的成立人民公社后,强迫小村的社员住到大村去。房子不够住,就住到祠堂去:用木板隔成许多小单间,一家住一间。这事看似荒唐,其实是1958、59年发生在我家乡的真实事情。我去采访时,许多人对我讲过。又如,第三卷第十六、十七章写到文革前夕、文革中间,地主子女知俚、二伢参加农民业余剧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革命样板戏,贫农女儿刘灵英爱上地主儿子知俚,并且与他结婚。人们可能会质疑:“大抓阶级斗争的年代怎么会有这种事呢?”,但这是确确实实发生在我的亲属中间的真实事情。

  第二、注意全面看问题。例如,在写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上,有些作品侧重于写知青上山下乡后的苦难,如竹林的《生活的路》、《呜咽的澜沧江》(又名《女性一一人》)等,有些作品侧重写知青在上山下乡中经受锻炼,不断成长,如梁晓声的《知青》。我则从生活事实出发,全面看待这个问题,并付之创作实践。例如,写第三卷、第四卷时,我从生活事实出发,既写到知青上山下乡后的苦难(如写刘雪琴被坏人强奸),又写到他们的经受锻炼和成长(如写刘雪琴被奸后,不仅沒有自尽,而且继续前进,最后成为“名医”、“省一医的副院长”、“治疗心血管病的权威”;汪秋芬也在爱情受挫后继续前进,以后成为演员和“省艺校老师”;曾竹英则留在农村,后来成为生产能手、致富骨干。又如,在写三年饥饿的问题上,我既像张一弓写《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那样,在第三卷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写到公社社员们因浮夸风导致饿饭、死人,副社长肖为民带领群众去县政府要求发救济粮而被抓,也写到在龙达成将军的干预下,地委明察是非,决定发放救济粮。

  第三、针对社会主义改造、三面红旗之类问题,我反复研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研读了《毛译东传》(1949一1976)、《邓小平文选》、《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薄一波著)等等的有关章节。以这些文献、书籍所阐明的新的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作指导来看待有关的历史问题。正因为如此,第三卷第六、七章写到农业合作化的时候,我沒有“以阶级斗争为纲”,编造出地、富之类阶级敌人搞破坏,阻挡合作化进程的故事,而是根据从1953年到1958年当过互助组组长、合作社社长、支书的李老伯(“李保苏”的原型,今年84岁,还健在)的讲述,写出了龙须山区的农业合作化进程,包括定好办初级社,挂初级社牌子,上级一个通知,马上改办高级社,改挂高级社牌子,因而引出卖牛、杀猪、砍树热潮的真实故事。而这些真实故事印证了“决议”中的说法:“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5、以家族史为主要线索,并且融进了自传体长篇小说的成分。我的曾祖父肖文成是前清“官居一品”的荣禄大夫。我的大老姑父李荻心是1930年代著名的汉镇既济水电公司的副总经理,在该公司的董事会中,权重仅次于宋子文、孙科。我的外祖父裴笃康在北伐革命中,曾当过吉安县代县长,与当时的驻军首长、新编二师师长叶剑英关系甚笃。土地革命时期他又当过苏区文化部长,是陈毅的好友。红军长征后,他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判刑。抗日战争初期,被叶剑英、陈毅营救出狱。可是,在百年风云变幻中,我家、我的老姑父家、外公家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折射我们民族在这百年中的变化,因此,我以我的家族史作为这部小说的主要线索。至于我本人,从少年时代开始,身陷逆境二十多年,当过“新右派”、“反动学生”、“反革命犯”,包括“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坐冤狱12年多。平反出狱后,因为我从感恩出发,在教学科研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党和人民又给了我不少荣誉。我的经历也具有典型性。因此,我适当借用“自传体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须知仁(大伢)”的名义,将自己的若干经历和心灵感受写入书中,成为本书内容的有机部分。这个有机部分可以作为百年历程中,知识分子命运变化的某种写照。当然,因为是小说,塑造“须知仁”(大伢)形象时,我也虚构了不少东西,并沒有完全按照我的经历来写。

  ( 三 ) 关于全书主人公形象塑造的思考

  《龙须山》全书的主人公是须道厚,关于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我是经过一番思考的。

  1、须道厚是一个不愿当地主可又当了多年地主的人。选他来当主人公,有受到肖洛霍夫影响的成分。《静静的顿河》反映的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客观发展过程,可它的主人公不是先进人士,而是葛利高里这么一个白匪军官。这就启发我,反映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不必用传统的工农兵先进人物做书的主人公。

  2、须道厚不愿当地主,却又当了多年地主的经历,有助于说明在在世纪的风云变幻中,个人很难把握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而他的曲折变化的人生命运又折射出世纪风云的变幻。

  3、选择须道厚做主人公有助于颂扬人的解放。《关于地主、富农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和中央其他有关文件的颁发和实施,确实“使千千万万普通人结束了‘贱民’生涯,重获做人的尊严,重返社会公共生活”,他们的“创造活力、进取激情就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见《南方周末》2008年12月11日的评论员文章)。这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人的解放!我本人和我的出身不好的亲戚们曾经是典型的“贱民”,我对这种人的解放体会最深!我的出身不好的亲戚们也有这种体会(这些亲戚都在这种“解放风”中改变了人生命运,因而他们都踊跃地为四化建设做贡献,现在都生活得相当好)!沒有改革开放带来的人的解放,就沒有我,我的亲友的今天!所以,我要通过对“须道厚”及其子孙后代、亲友(“知俚”、“大伢”、“三伢”、“须爱红”、“龙芒种”、“肖纪新”、“正弟”等等)形象的塑造来颂扬这种人的解放,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和由之而来的改革开放!我相信千千万万过去的“贱民”及其子孙后代都有我的这种思想!

  4、选择须道厚做主人公还有助于纠正一种“左”的看法:土改、农业合作化之后,地、富及其子女都在为复辟失去的天堂而与人民政权对着干(这也是那段时间许多文艺作品的主题)。其实,事情并非如此。为夺回“失去的天堂”而与人民政权对着干的地、富、地富子女(以及“右派”、右派子女、其他出身不好的人和他们的子女)确实有,但不是全部,甚至也不是多数。在党的改造政策的感召下,在人民政权、人民群众的强大压力下,不少地、富是接受改造的。浩然在其口述自传中,就讲到他在1955年的采访中,见到若干地主改造好了,成为人民代表了(见《我的人生一一浩然口述自传》第308、309页)。“李保苏”的原型、老支书李老伯也对我说过,“几十年来,我们大队的地、富、地富子女都表现好,调皮捣蛋的几乎都是一些出身好,有恃无恐的人”。

  ( 四 ) 关于《龙须山》的主题思想、人物的代表性、“元素”

  《龙须山》总的主题思想就是再现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颂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的解放。在此之下,还有许多“分主题”,如反映人民革命,反映抗日,反封建,反“左”,反映建国后的曲折,反映改革开放……我觉得一部份量厚重的长篇小说应该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应该有多重主题。我创作《龙须山》时,就有意识地这样做。就因为如此,许多人物形象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如,“肖为民”是传统的襟怀坦白,坚持正义,百折不挠的共产党员形象。“许炳生”是长期在敌占区搞地下斗争,解放后当上领导,文革中又被迫害至死的那类共产党员(如刘少奇等)的代表。中国革命过程中,由于“左”,错杀了好些忠诚的革命志士,“甄确辉”就是这些革命志士的代表。“谢秋霞”是被封建卫道士们残害的妇女形象。“李保苏”是实事求是看问题,在“大抓阶级斗争”的年代也不搞“左”的基层领导干部的代表。“龙达成”要求发放救济粮是有名的甘祖昌将军(吉安永新人)做过的事情。……

  构成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有很多“元素”(“要素”):如北伐和土地革命时期有办夜校、结社、游行示威、反革命政变、革命志士就义、革命暴动、苏区兴旺、肃反扩大、错杀忠良、红军长征后的白色恐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新四军筹款、抗日宣传、沦陷、逃难、日寇暴行、抗日战斗、皖南事变、集中营、欢庆抗战胜利、反饥饿反内战、地下斗争……;解放后至文革中间有剿匪、土改、互助组、合作社、大炼钢铁、大放“卫星”、公社、公共食堂、饥饿、四清、练兵(用郭兴福的练兵法)、样板戏、文革串联、造反派夺权、“三忠于”、知青上山下乡、邓小平复出、天安门广场事件……新时期有揭批“四人帮”及其爪牙、平反冤假错案、地富摘帽、抓纲治国、大干快上、包产到户、致富、一窝蜂办工业、盗墓、外出打工、深圳、珠三角、下海办企业、招聘干部、大修公路、大建新屋……创作《龙须山》时,我力求把这些“元素”(“要素”)都纳入到作品中来。我的目标是:读者读完《龙须山》,就像是走过了百年的“时光隧道”,形象地知道这一百年时间,中国人(尤其是南中国人)是怎么走过来的。

  ( 五 ) 关于全书四卷的卷名

  这卷名有两层意思。浅层意思是自然界的龙须山先是被大风吹,继而被雨打,后来又遇到火(文革初期,龙须山上的资国寺被红卫兵、造反派纵火猛烧),最后还是草木葱茏,欣欣向荣。深层意思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栉风沐雨,烈火焚烧(这烈火是阶级斗争扩大化之火,如歌词所说的“您亲手点燃的文化大革命烈火”,“左”之火),最后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繁荣,走向复兴。我企图通过“栉风”一一“沐雨”一一“遇火”一一“向荣”这种走势,来展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进程。

  ( 六 ) 关于原型与虚构

  《龙须山》中的绝大多数人物形象都是有原型的:如“须道厚”的原型是我父亲(1968年初去世)和我五姨(2011年去世)等人、“龙亢然”的原型是我外公裴笃康、“龙明惠”的原型是我母亲、“邺建新”的原型是叶剑英、“程宏义”的原型是陈毅、李耿人的原型是我的大老姑父李荻心、“甄确辉”的原型是曾觉非(红军学校三分校的政委)、“芒种”的原型是我的吉成表哥、“李保苏”的原型是老书记李超海、“大伢”的原型是我本人……但是,小说是虚构的艺朮,因此,塑造这些人物形象,几乎所有的细节、所有的描写,都是虚构的产物、想象的产物。包括写“须道厚”、“龙明惠”、“龙亢然”、“大伢”。我刚到七岁,就远离我父母了,对他们当然不甚了解,塑造以他们为原型的形象时,只能靠虚构和想象。至于外公,我大概在两三岁时见过他,因而对他毫无印象,塑造以他为原型的“龙亢然”也只能靠虚构和想象了。至于“大伢”,我只是他的一个原型,写他的时候我就有意不按照我的真实生平经历写。……总之,虽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原型,我也是凭借虚构和想象来完成形象塑造的。因此,我同意严歌苓的说法:“想象力是作家最重要的素质。”(《文艺报》2011年12月7日)

  ( 七 ) 关于性描写

  《龙须山》有不少性描写。我是基于两种考虑这么做的。第一,古话说“食色性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过:“按照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性生活就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的表现形式。沒有性生活、性关系,“人自身的生产”就不可能实现。由此也可以看出,性生活是人类生活、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既然如此,要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人类生活,要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就不可能回避写性、性生活,不可能回避性描写。第二,情节发展需要的性描写,能够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性描写,更是不能回避的。当然,写的时候,格调应该向上。为谨慎起见,我多次请我的读过中文系的妻子和我教的中文系女学生,读《龙须山》的性描写部分。她们能接受的,我就保留。她们不能接受的,我就删掉。不过,我的描写,在她们那里都过关了。

  ( 八 ) 关于其他创作方法的运用

  我讲过,在《龙须山》的创作上我用的是现实主义方法,甚至是严格的现实主义方法。但是,也在其他方法的运用上做了一些尝试。例如,龙须山的来历上、“鲤跃龙须”的设计上我用的是浪漫主义方法。又例如,“常家昌之死”、大伢和荣秀1980年到须扬村时的深夜奇遇、广东人的“鬼屋遇鬼”等等,用的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 九 ) 关于与《白鹿原》的对比

  在国外的文学作品中,《静静的顿河》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在国内的文学作品中,《白鹿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我不否认自己创作《龙须山》时,受到过《白鹿原》的影响。但对“南方版《白鹿原》”一说,我还是有所保留的。因为二者有同也有异。

  先说“同”。1、作者都有历史情结。陈忠实先生选择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为书前的题词,就表明他具有历史情结。2、两者的风格都比较凝重。3、有些重要人物的命运有点相同。如:白灵、甄确辉都被“左”倾机会主义分子杀害。革命者鹿兆谦(黑娃)、龙亢然都受到革命队伍中的别有用心者的迫害。黑娃被打成土匪、反革命,遭到枪决。龙亢然被搞成恶霸、地主,郁闷而终。4、在性描写上,《龙须山》的作者采用了陈忠实的准则“不回避撕开写、不是诱饵”。因而,二者都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展示了种种性形态性心理。

  再说“异”。1、《白鹿原》只写了50年的社会生活,《龙须山》则写了100年。2、《白鹿原》写的是渭河平原的变化,《龙须山》则在重点写赣中龙须山区变化的同时,还写了南中国许多城乡的变化。

  塑造中华儿女形象,颂扬中华文化价值

  一一《龙须山》问答录之二

  肖君和 李梦星

  李梦星(江西吉安文化学者):

  肖教授,您是我们江西吉安人。家乡人得知您的四卷长篇巨著《龙须山》出版了,感到非常高兴和振奋,也感到骄傲,特此对您表示热烈祝贺!浏览了《龙须山》,读过您和西篱的《龙须山》问答录《再现百年风云,颂扬人的解放》之后,我对《龙须山》的主题思想和价值有了一定的理解,获益匪浅。但是,我还有些问题不明白,想向您请教。

  肖君和(作家、教授、长篇小说《龙须山》的作者):

  您请讲。

  李梦星:

  传统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我觉得您和西篱是从这种理论角度,谈论《龙须山》的主题思想、价值意义的。

  肖君和:

  您的理解不错。

  李梦星:

  但是,高尔基和许多文学大家认为,“文学是人学”。根据这种观点,文学作品必须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塑造好人物形象。请问,您认同这些观点和看法吗?如果您认同,那您在《龙须山》中是怎么做的呢?

  肖君和:

  我认同“文学是人学”的观点以及您所提到的相关看法。因此,我在《龙须山》中着力塑造了多种人物形象。

  李梦星:您能不能讲具体一点?

  肖君和:

  我在《龙须山》中写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一百多个。这里就拣主要的说一下。肖为民是有着非同一般的革命经历的农村干部,也是坚持真理和正义的英雄人物。龙亢然是个老革命可又在解放初受到不公正对待的英雄人物。许炳生是多年从事地下斗争的“文革”中被迫害至死的革命干部。龙达成是解放军的高级于部,李耿人是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民族企业家。龙明惠是追求幸福,忠于爱情的传统女性。李之盛是爱国的台湾同胞。李保苏是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不搞“左”的那套的农村基层领导干部。须知仁是新一代的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热爱家乡的大学教师。外貌丑,心灵美的龙芒种是历经坎坷,却热爱教育事业,追求人生幸福的民办教师。肃清“AB团”是有名的震惊中外的错误斗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认为它是“严重臆测和逼供信的产物,混淆了敌我,造成许多冤案、假案、错案,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甄确辉就是肃清“AB团”斗争中的蒙难者。……哎呀,我在《龙须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太多,不能一一枚举讲下去了。

  李梦星:但是,“须道厚”您还沒有讲到,它可是您回答西篱提问时讲到的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呵!

  肖君和:俗话说“最重要的人物总是最后出场”。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得放在最后来讲。哎呀,我讲着讲着就忘记讲最主要的人物形象一一须道厚形象了!不过,我现在讲也为时不晚。

  李梦星:既然如此,我现在就问你了:肖教授,我注意到,您在与西篱的对话中讲过“须道厚是个不愿当地主却又当了多年地主的人”。您为什么塑造“须道厚”这么一个人物形象?并以他为全书的最主要的人物,全书的主人公?

  肖君和:

  我是基于三个方面考虑决定这样做。第一,可以折射中华民族百年历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因为须道厚青少年时代是生活在大城市武汉的学徒、职员,并且参加过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他不愿当地主是必然的。可他因为武汉沦陷逃难回乡,找不到工作,只好承继祖业当地主,抗战胜利后,又因国民党接收大员的阻挡,复不了职,只好继续当地主。须道厚的这种经历就折射出百年历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第二、可以真实地反映土地改革后地主的接受改造。毛泽东讲过:“土地改革的目的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即消灭地主阶级之为阶级,而不是消灭地主个人。因此,对地主必须分给和农民同样的土地财产,并使他们学会劳动生产,参加国民经济生活的行列。”(《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14页)毛泽东的指示规定对地主实行劳动改造的政策。土改后,确实有地主想“恢复失去的天堂”,抗拒改造,进行破坏。但是,在强大的人民政权、人民力量的威慑下,在党的改造地主的英明政策的感召下,不少地主努力学习劳动生产技能,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争取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著名作家浩然就在口述自传《我的人生》中,说他1955年在采访中看到了若干这样的地主,其中有些还当选为人民代表。他马上写成通讯。通讯发表后,又被英文版《中国建设》转载。他深受鼓舞,创作出中篇小说《新春》,写一个地主如何改造成为新人。出版社本来准备出版,因为1957年“反右”来了,才未出成 (见《我的人生——浩然口述自传》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一310页)。这件事情说明土改后,确实有不少地主是接受改造的。须道厚在土改后接受改造,争取摘掉地主帽子,就反映了这一社会历史事实。对这种社会历史事实的反映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说明我们共产党人能够像改造战犯、改造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溥仪那样,把地主成为新人。第三、可以通过须道厚1979年摘帽后的表现,颂扬“人的解放”的时代主题。这一点,我在《再现百年风云,颂扬人的解放》的答问录中论述过,这里就不赘言了。

  李梦星:

  对于您所塑造的上述人物形象,从人物形象的共性的角度,您有沒有一个统一的概括性的说法?或者说,能不能把它们概括为某种特定的有统一说法的人物形象?

  肖君和:

  从那些人物形象的共性角度出发,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中华儿女形象”。不论是“须道厚形象”、“肖为民形象”、“许炳生形象”、“李耿人形象”,还是“龙明惠形象”,“甄确辉形象”、“李之盛形象”、“须知仁形象”,都是“中华儿女形象”,或者说,都可以叫做“中华儿女形象”。

  李梦星:

  那么,肖教授,您塑造中华儿女形象时,有沒有以一群人,或一个地域人为参照,通过对某群人、某个地域人的人物形象塑造,达到对中华儿女形象的塑造?这些人物群像和您的家乡有怎样的关系?家乡的文化传统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肖君和:

  家乡的文化传统,亦即庐陵文化传统对我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现为:我以“吉安人”为参照,通过对“吉安人”形象的塑造达到对中华儿女形象的塑造。

  李梦星:

  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肖君和:第一,我是吉安人,虽然我幼年离开家乡,在外省生活,但我从小就受到庐陵文化的滋润,例如,我五六岁,跟当小学老师的姐姐在鸿福小学、吉安三小生活时,就知道我们吉安有名垂千古的大人物文天祥、欧阳修。而且,从1981年5月开始,我经常回家乡探亲考察,接触大量的父老乡亲,因而熟悉吉安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就大都以吉安人为原型。第二,我们吉安人很典型,中华儿女身上的优秀品质他们都具有。古往今来,吉安,或曰庐陵,作为“文章节义之邦”涌现了不少一身浩然正气,既忠贞爱国、刚直不阿,又至诚厚道、泛亲聚和的杰出人士。民族英雄文天祥是这些杰出人士的代表。但是,除了文天祥以及他所代表的杰出人士,许多普通吉安人的身上也有浩然正气,也有忠贞爱国、刚直不阿、至诚厚道、泛亲聚和的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也就是中华儿女所拥有的优秀品质。因此,我创作《龙须山》,力图再现百年风云时,以“吉安人”为参照,通过对“吉安人”形象的塑造,达到对活跃在我国百年风云中的中华儿女形象的塑造。

  李梦星:您是在国内有影响的知名学者,《龙须山》“内容提要”讲到您是“学者型作家”。那末,我想请问一下,您的学朮研究成果对您创作《龙须山》,塑造人物形象有沒有一定的影响?

  肖君和:有。例如,探寻和论述中华民族灵魂的《华魂论》三卷是我的学术代表作。在第一卷《中华民族精神》中,我详细论述过:“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结构是以‘生’为本质,以‘中和’为核心,以‘自强’和‘重德’为基本点,以‘刚’、‘韧’、‘稳’、‘进’、‘宽’、‘厚’、‘仁’、‘义’为基本内容的开放系统或开放体系。”(《华魂论。第一卷。中华民族精神》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37页) 我对中华民族精神主体结构的这种理解,当然会影响我的《龙须山》创作。例如、我通过须道厚对龙明惠的劝告,反复讲到“比起那些死去的朋友、熟人,我们能活下来就是幸福的”(见第2卷第429页),“我们能活到今天不容易,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见第3卷第259页)须道厚自己更是历经种种苦难而顽强活下来。我的这些描写就与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是“生”的理解分不开。顺便说一下,我的这种思想跟余华通过《活着》阐发的思想是一致的。又如,《龙须山》“内容提要”说到,该书“颂扬了中华民族‘自强向上’、‘忠信厚道’的正面价值”

  。这“自强向上”、“忠信厚道”就与我所说的中华民族精神主体结构中的许多内容,如“自强”、“重德”、“刚”、“宽”、“厚”等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

  李梦星:肖教授,您刚才讲到《龙须山》“颂扬了中华民族‘自强向上’、‘忠信厚道’的正面价值”的问题,我想问一下,这“自强向上、忠信厚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它源自哪里?《龙须山》是怎么颂扬它的?

  肖君和:我认为“自强向上、忠信厚道”是中华文化价值,或者说是中华文化价值中的核心内容。哲学大师张岱年指出过,《周易大传。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集中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在“自强向上,忠信厚道”中,“自强向上”就秉承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因为“自强”就是“自强不息”的意思,“向上”则与“行健”的意思一致。而“忠信厚道”,一看就知道是“厚德”的基本内容。因此,“自强向上,忠信厚道”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正面价值。也正因为如此,颂扬“自强向上”、“忠信厚道”的正面价值,也就是颂扬中华文化的正面价值。《龙须山》怎么颂扬它?通过对于须玉成遗教和“鲤跃龙须”蕴涵的渲染来颂扬,也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颂扬,因为《龙须山》中的许多人物,如须道厚、肖为民、龙亢然、许炳生、李保苏、李之盛等,都具有“自强向上”、“忠信厚道”的品格。

  李梦星:那么,“自强向上”、“忠信厚道”是您根据对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解而设计出来的?

  肖君和:有受到这两句话的影响的因素。但是,对“自强向上”、“忠信厚道”的偏好,主要是来自生活,来自我的切身体验。了解我的生平的人都知道我本人,就是一个不论是在历尽艰难困苦的长达二十多年的逆境中,还是在人们所说的“功成名就”的同样长达二十多年的顺境中都不断自强向上的人。就因为如此,我以自己的经验、感受偏好“自强向上”的品格。对“忠信厚道”的偏好,也与我的亲身体验分不开,这里就不详细讲了。不过,要顺便说一下的是,从小我父亲就教我“要厚道”。我父亲去世44年了,现在家乡人说起他,都众口一致地说他是个厚道人。

  李梦星:肖教授,您对中华文化价值,对“自强向上”、“忠信厚道”的颂扬,与您的切身体验、亲身体验分不开。那么,我想再问您一下,您在《龙须山》中所描写的生活情境,是否也来自您的切身体验、亲身体验,来自对您的家族的了解?现在有“家族小说”的说法,您的《龙须山》是不是家族小说呢?

  肖君和:《龙须山》是以我的家族史为主要线索创作出来的,塑造“须知仁”(大伢)这个形象时,我也采用了我的一些生活经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龙须山》中所描写的生活情境,有来自我的切身体验、亲身体验的成分,有来自对家族的了解的成分。但是,《龙须山》不是家族小说。

  诚然,关注自己的家族是人类的一个特点。与之相联,家族小说历来是中外文学表现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灵活而丰富的叙事方式。我用这种叙事方式来进行《龙须山》创作也是可以的。可是,我沒有这样做,我所创作的《龙须山》也不是家族小说。第一、家族史只是贯串《龙须山》的一根主要的线索,而不是《龙须山》内容的全部。《龙须山》除了“家族史”这根线索,还有其他许多与我的家族史无关的线索。与此相联,《龙须山》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我的家族史所沒有的。第二、小说是想象的艺术,虚构的艺朮。《龙须山》的内容、情景,包括与家族史有关的内容、情景,绝大部分、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想象、虚构出来的。当然,是依据我所见过,所知道的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想象、虚构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虚构的。第三、大多数人物形象沒有特定的原型。例如,全书主人公的须道厚有我父亲的身影在内,但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杂取”多个人物的特征特点而合成的形象。第二号人物肖为民纯粹是想象出来的,虚构出来的。主要人物之一的李之盛也是根据我见过的多个台湾同胞,想象虚构出来的。

  李梦星:谈到想象、虚构,这使我想起,瑞典文学院给莫言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因此,我想再问您一下,您对魔幻现实主义是怎么看的?您的《龙须山》有沒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成分?

  肖君和: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国际文坛上的一种新观念。要回答好“您对魔幻现实主义是怎么看的”这个问题,绝非三言两语、十言百言所能办到的事。不过我要说,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使其失真”的做法很能增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的情采,使文学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因此,我创作《龙须山》时,也适当地借鉴、运用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使《龙须山》具有一定的魔幻现实主义成分。例如,第一卷写到的须玉成之死,以及龙承才被镇压后,罗春英的忠魂升天;第二卷写到的大伢肚子上有金鲤鱼;第三卷写到的常家昌之死;第四卷写到的大伢回乡,见到母亲的幽灵,以及广东种瓜能手在“鬼屋”遇鬼,等等,都是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出来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