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正文

一个布朗族村寨的变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1日16:23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曼咪寨,准确说是曼咪移民新村,这个在西双版纳地图上难以查到的村庄,并不为人们熟知。新村距景洪市区约21公里,有移民人口44户94人,全是布朗族。

  驱车前往,迎接我们的是村寨的繁荣与祥和,一座座红砖绿瓦傣式新楼错落有序地掩映在绿树丛中,群群村民正扛锹抡铣忙碌着为通向村里的公路铺上混凝土路面,公路上还不时看到村民们自购的农用车、皮卡车拉着货载着人在跑。不是亲见,谁也难信在大山里会有如此漂亮的寨子,更想不到这是解放前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的布朗族人的新居。村长岩朋向我介绍了这个寨子的变化。

  2003年,华能景洪水电站开工建设前,曼咪寨45户人家沿江而居,靠种植旱稻为生,是西双版纳的贫困寨,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元,村民所居都是茅草盖的竹楼,屋内家徒四壁,“以前我们家连喝水的杯子都没有”。特别困难的是,这里交通闭塞,不通公路,只有通往景洪市的水路。寨子还没有船,买包盐都要搭别村的船到景洪市去,运气好当天可返回,否则就要耽误上两天时间。如果走山路,天未亮出发,翻山越岭到达景洪市已是华灯初上,露宿一夜歇歇脚,翌晨赶回,也要两天。

  “万一生重病,就担搁在路上,有好几家孕妇临产,适逢澜沧江涨水,船不能行,结果母子双亡。” 介绍情况时岩村长眉头始终紧锁。

  2003年,华能建水电站带动了周边村寨的经济发展,打开了库区人民的幸福大门。2005年11月,曼咪寨搬迁至占地面积113亩的曼咪移民新村,在华能集团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新村通水、通电、通信息,特别是修建了172.28公里的一条对外道路,实现了水陆两通,极大方便了沿途群众生产生活。

  目前,村民每户有橡胶树两三千棵,近三分之二的树已可割胶,成年的一棵橡胶树每年可收入100元左右。短短的3年间,全村胶农人均年收入由不足500元达到5000元以上,有的农家收入达3万—5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如今,全村有船两艘,汽车,摩托车已进入平常百姓家。房子更是面目一新。

  “我们村家家的房子都大,我家的房子400个平方,花了26万。村里最小的房屋也有300多平方”,岩村长语气中透出自豪。

  岩村长家客厅宽敞明亮,地砖上铺有简易地毯,50英寸的高清晰电视机,DVD加功放音响、碟机一应俱全。厨房内电冰箱、电磁炉、消毒柜,城里人有的他们都有,而且比大多数城里人拥有的更高档。

  村民徐长永告诉我们,村里人的观念有一定转变,一些人开始到景洪电站打工,一天能挣几十甚或上百元钱,村里有一条船租出去,一月能收入近万元。

  他还告诉我们,由于景洪电站是华能“环境优美的窗口电站”,建成后将是集热带雨林文化、版纳民族文化、水电文化、华能企业文化为一体的工业旅游点和水电科普教育基地,州里已将曼咪新村作为电站库区旅游点之一,政府将全面规划寨子,挖掘其旅游文化底蕴。布朗族的深厚民族文化是曼咪新村发展旅游业的最大资本。

  水电开发的脚步唤醒了这座贫困的寨子,随着华能景洪电站的建成加快了这个布朗村庄发展的脉搏。不久的将来,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寨将让游人领略别样农家乐,感受布朗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来源: 华能集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