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赵家耀:上海寻踪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19日13:47 来源:文艺报  赵家耀

 

 

 

  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这里是承载着历史和记忆最深厚的地方,蕴含了深刻的文明碎片。

  “请问先生,我们能不能去你二楼的房间,从窗口拍对面徐志摩先生当年的旧居?”未待我作答,那位中年女士立即补充道:“我们刚从美国来上海不久。”她吃力地说着我很难“破译”的汉语“密码”。这时,邻居走过来轻声地对我说:“那胸前挂相机的男士是徐志摩的孙子。”听罢,先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继尔既惊喜又愕然,于是我忙下意识地端详起这位身材高大、形象丝毫不逊于诗人祖父的男士,同时回想起前不久在介绍徐志摩的书上见到的徐志摩照片——他戴着圆框眼镜,和眼前这位男士确有几分相像。尽管已经过去了80多个春秋,岁月的痕迹还在后辈这里得到继承。

  他叫徐善曾,就是诗人徐志摩的孙子。与他同来的还有他的夫人包女士,以及一位拍过电视片《泰戈尔在上海》的印度朋友。当我告诉他们,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书房,巴金80年前就曾住过,且在这里写有作品发表时,他们更来了兴致,一下子连拍了不少的照片。

  继而,徐善曾希望我前去说服现住在徐志摩旧居的房东,能否让他们一行进去拍照留念。从来文人孕盛事,时下,自旧居外墙钉有铭牌后,前来瞻仰拍照想入室参观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或许该屋主人给足了我面子,破例允许并亲切地接待了这非同寻常的来客。他们鱼贯而入,简单寒喧之后,他们仨诚邀房东合影。

  而后,在男主人陪同下,从底层至三楼拍个不停,包括徐志摩当年接待印度诗哲泰戈尔来上海访问时接待他所住的三楼亭子间。对此厚待,徐善曾很是高兴、兴奋,一副精神焕发的样子。身临这座其祖父及“像一朵高爽的葵花”般的祖母陆小曼的旧居,徐善曾感慨万端。我在想,作为徐志摩的孙辈,远居他乡的徐善曾夫妇虽然了却了心愿,但内心很可能是五味杂陈。他们似乎在这里看到了诗人和他娇妻的身影,听到那两颗灵魂在月光下的细语……

  由于他们是首次前来,故兴致勃勃。作别时,他希望我们日后多联系,并留下了他在美国的通讯方式,从此“热线”将地球这两端连成了一个微笑……

  回顾与书写,都是古老的方式,只有页码不断履新。徐善曾不断发来邮件告之,上海一行,与我相识及频繁联系,他感慨良多,浮想联翩。或许是受他祖父文化传统与才情之浸染,他很想将那段文人盛事化成文字留给后人。而我也更多地关注徐志摩的诗歌。我想,当一个字与一个字第一次在徐志摩笔下邂逅的时候,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便不断诞生了。应当让那些诗句播撒进更多热爱他的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心田。

  我想,是诗人,是诗,让他找到了要诉说的理由。徐善曾会以一行行文字去点亮内心的灯盏,去打开那一扇扇幽暗的门窗。要感谢生活、命运,我相信冥冥中有股力量,会引领他去洞悉、开掘更深的爱与疼,他会时刻活在诗意的世界里。

  近日,徐善曾请我尽快提供有关书籍、素材、旧居照片和我对他祖父、祖母的个人看法。在我看来,徐志摩是一位知名的新文化运动者,是新月派的核心诗人之一。面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的现实,他感到失望与不满,他的诗歌、散文、书信等不断流露出对一种新的社会和现实的向往。然而,他又找不到驶向光明之路,于是长期陷于彷徨苦闷之中,以至有时产生消极悲观情绪。

  一个世纪以来,徐志摩和陆小曼等人的故事传诵不倦。作为名门之后,我相信他会将那段浪漫、美好姻缘背后的种种故事完美地叙述出来。随着他不懈地探寻,定会有更多的细节面世,这对其祖父母亦是最好的纪念。

  他又发来邮件,感谢我向他提供的有关信息,并告之,他的朋友惊喜地将我前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关于他回来看祖父旧居的文章转发给他。他说,如果有个英文版的文章传给他,他会很有兴趣一读我写的文章,并向我致谢!

  对于我替他补拍他祖父母旧居门前的铭牌彩照,他说,铭牌上很多字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很是遗憾。

  徐善曾希望再次寻根访问上海,他说,能和我及房东再次相聚,是会非常高兴的。这位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对重返故乡、重回上海寻梦充满了期待与热情,或许是在春风扑面或是橙黄橘绿的时节。

  ……

  “一个城市的文化、文学精英,代表了这座城市的高度,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和心脏。他们留下的文学艺术遗产,将世世代代润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灵。”行文至此,脑海里禁不住跳出这样的文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